有趣的“零售疗法” 适量“剁手”治愈心病
2021-01-13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内容主编
(北京中科普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内容主编)
购物提升内心对于生活的掌控感
事实上,除了极少数的成瘾性消费,购物本身是人们不断做出自主选择的过程,这个“做出选择”的过程,就能够提升人们内心对于生活的掌控感。换句话说,购物赋予了人们许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而通过做出这些选择,我们也随之获得了一种对生活的掌控感。
除此之外,购物会让人们自然而然地开始想象拥有了这些物品之后的生活的样子,帮助人们适应生活的转变。例如,一些准爸爸妈妈提前买好婴儿的奶瓶、衣服等,能够帮助他们想象宝宝出生之后的家庭生活的样子,减轻内心的焦虑感。
掌握购买的艺术让体验更愉悦
当然,想要“零售疗法”起效,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购买的艺术。
首当其冲的就是,多逛街,少网购。一项消费者购买体验研究表明:去实体店购物的心理体验优于网购,线下店铺的立体感和真实感会让你更有逛街的气氛,也更加投入其中。研究者甚至发现,仅仅是佩戴VR眼睛观看店铺,都可以让心理状态更积极愉悦,所以,当你下次想买东西时,请尽量走出家门哦!
同时,与其购买实物,不如购买体验。所谓购买体验,指的是不购买实物的消费体验,比如到餐馆吃饭,参加健身培训,享受飞机头等舱的服务等。有研究者让消费者回忆人生中让自己感到幸福开心的一项体验性消费和一项物质性消费,并评价这两者哪样让自己更开心,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都表示体验性消费更开心。这可能是由于体验性消费和自我概念联系更紧密,人们更多地用人生经历定义自己,而非自己的物品,人们常会炫耀自己旅居尼泊尔圣地的经历,却很少直接秀自己的“凯迪拉克”。
最后,别小看生活中的“小确幸”。很多次小额的“买买买”比一次性的大额消费带来的快乐更多。花了大钱买了一件限量版包包,时间久了也不会一背就快乐,但隔三差五买点小东西会持续提供正向情绪。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小钱”激励自己,让幸福聚沙成塔,成为习惯。
现在,这些小技巧你掌握了吗?理解购物的底层心理逻辑,是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代社会中获得幸福与充实的前提,祝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享受消费时代带来的福利,而不是被时代所消费。
TIPS
小买怡情、大买伤身:警惕购物上瘾
购物成瘾也被称为“强迫性购物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会造成明显的心理、财政、家庭问题。强迫性购物症是一种逃避机制。患者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会陷入自卑和各种心理不适感中,他们希望用购买行为帮助他们摆脱这种感受。
还有一些强迫性购物症患者,在通过消费抵抗内心的抑郁感。一项法国的调查显示,抑郁症与强迫性购物的共病率非常高,抑郁症患者中,近三分之一(31.9%)有强迫性购物行为。然而,这同样是一种逃避,从长期来看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反而会陷入更深的购物成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