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怠慢不得 它可是癌的“近亲”
2021-01-13眉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医师
(眉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医师)
胡女士今年64岁,4年前出现便血,肠镜检查发现是乙状结肠息肉,经切除活检为良性的腺瘤样息肉。医生叮嘱要定期复查肠镜,但胡女士再未出现便血,觉得没什么事了,便将医嘱忘在脑后。
不幸的是,胡女士今年再次出现便血,去医院检查发现结肠息肉复发并癌变。该病例反映出结肠息肉可反复出现,做了息肉切除仍应定期复查,以预防结肠癌。
多数息肉可通过内镜切除
目前认为腺瘤性息肉的癌变与息肉的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绒毛成分含量有关,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因此对于高龄的、直径较大的、级别越高的(如Ⅲ级腺瘤)腺瘤性息肉最好切除,以免遗留隐患。
如今,内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大部分良性结肠息肉可以在内镜下切除,而无需手术治疗。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一些直径很小的炎性或增生息肉,可以直接用活检钳夹除,既去除病变,又留取了病理样本。对于直径略大的息肉,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在息肉根部注射少量肾上腺素盐水,把息肉托起来,然后用圈套器把息肉齐根套住,通电切除。
如果是特别大或者是特别扁平的息肉,往往需要一些特殊的内镜切除方法,比如EMR或者ESD,用特殊的“刀”将病变一点点剥离出来,如此可保持结肠的完整结构,减小患者手术的概率。
总之,切除息肉的方法很多,但最合适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具体应用哪种方式,还是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并不适合内镜下切除,比如病理提示癌细胞浸润至黏膜下层或者体积过大的息肉。
切除了息肉,但人的基因未变,环境未变,所以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定期复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复查时机要综合考虑息肉的病理类型、癌变风险、切除情况等,从几个月到两三年都有可能,具体请听从医生的安排。
多食果蔬可减少结肠息肉的发生
结肠息肉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和情绪等因素有关。人的基因改变不了,但生活习惯可以改变。如低脂饮食,多吃水果、蔬菜等食物,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坚持锻炼,控制体重;戒烟、少饮酒等,可以减少结肠息肉的发生。
肠镜是早期发现结肠息肉的有效办法。有以下情况的人群需及时进行肠镜检查:大便潜血阳性或不明原因贫血;一级亲属有大肠癌病史;本人有肠道腺瘤、癌症史;有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以及炎性肠病、血吸虫病、盆腔放疗史;长期精神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