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构·转化·统一:古诗教学的返乡之路

2021-01-13戚豪锋

知识窗·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解构转化

戚豪锋

摘要:统编教材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而古诗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热点。鉴于古诗题材各异,每首古诗所表达的主旨不同,编入教材后,承载的使命另有侧重。基于此,本文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探究了古诗教学。

关键词:古诗教学  解构  转化  统一

一、解构:发现古诗之同异

1.寻觅编排之同

古诗选入教材,承载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三首古诗因共性被编排在一起。

(1)主题凸显家国情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虽然身份、性别、出身不同,但由小家走向大家,由小我折射大我,主题被放大,也被凸显。

(2)意象勾连生死情

古诗联意象,意象是诗人将情感倾注于固定的事物,借事物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思。三首诗牵连生死,“秦时明月汉时关”“葡萄美酒”虽美好,却无欢愉,反而引发读者对生死沉重的思考。意象背后,牵扯诗人面对生死的内心独白。

(3)诗眼聚焦不言情

古诗隐含的情感,学生一时难以企及。凝练的情感和意脉聚焦在诗眼,如《凉州词》中“醉”字将情感烘托无遗。初读时,纵情畅饮的场面大气磅礴,令人好不快意;夸张的“几人还”,把诗带入酣畅后的悲凉,豪气环生;谐虐冲淡沙场的冰冷,融合上文;残酷被刻意遮掩,无畏生死乃因家国情怀。“醉”,诸多情感的潜在。

2.探究个性之异

(1)题材不同

从文体看,《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三首古诗皆为绝句,题材却不同。《出塞》《凉州词》是边塞诗,重抒情,《夏日绝句》是咏史诗,属议论。同为边塞诗,《出塞》取景明月、关隘,《凉州词》取沙场酒宴。取景不同,诗意也不同,一豪情一哀叹,一肃穆一谐虐,情寄景中,自然喷发。《夏日绝句》以感慨、议论为主,纤弱女子之雄迈,道出众生心声,忧国忧民,产生永恒价值。

(2)意境不同

孙绍振认为,意境以意象群落为主体,以潜在的意脉贯穿首尾,以其意在言外的含蓄构成整体和谐。比如,《出塞》中的“边关冷月”,月之沧桑,孤独、寂寥之情油然而生;“葡萄美酒夜光杯”等,在悲怆、寂寥的沙场上留着些许美好,形成情感反差。意境不同,体悟也不同。

(3)手法不同

题材、意境的相异,决定了描写手法。《出塞》从悲凉、肃飒的边关冷月出发,经过情绪急转,借景抒情,上升到爱国之豪迈。《凉州词》将醉之洒脱和人未还之悲凉交织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情感错位成焦点,细读之悲凉突显。《夏日绝句》没有明显意象,“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犹如当头棒喝,明在议论,实在唤醒,没有具体意境,情思尚需细品。

3.梳理意脉之合

(1)主题与文体之合

主题选择文体,文体凸显主题,两相共鸣。优秀诗词有严密性和自洽功能。《出塞》气势雄浑,首句秦、汉两个时间限定词,从千年、万里下笔,自成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统摄全篇。绝句之节奏合在爱国情怀里,主题和文体相合。

(2)物象与心象之合

物象和心象自会挂连。《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三首诗,读之豪情万丈,孕育多重情感,承载了无限的感触和情思。事物乃情感寄托物事,自成意象,借此走进心灵,成心中之象,自然融合,成为一体。

(3)情理与事理之合

古诗给人第一印象是情浓字端。情理是直觉,因人而异。深究其理,必走进心境,明白始末,即事理。思项羽是表面之无理,必深入背后的事件和情思。聚焦诗眼,打通诗与人的隔阂。

古诗因主题、格律等限制,有其同,又相异。异同之间,因教材而合,意脉之合,指向主题。情、境、意高度融合。

二、转化:凸显古诗之内涵

1.转化情绪,生情

(1)主题的类比

难理解之处,借助相关主题,对升华有一定的功效。《出塞》《凉州词》主题相同,尤为相似——人未还和几人回,战争残酷的画面油然而生,地点从边关到沙漠,月下边关让画面更凄凉,更易入情。

(2)词风的对比

同一诗人,词风发生变化,定是情绪之波动。《夏日绝句》和婉约风不搭,写下之时,乃人生转折之际。搬出《如梦令》,比较立现。边塞诗,态度迥然不同:一是坚定、掷地之冲劲;一是戏谑式的笑侃。一对比,性格显而易见,认知多元的豪迈,感悟诗之情意。

(3)诗眼的推敲

《夏日绝句》的“思”,蕴含丰富内涵,学生难以企及。第一层是思念,聚焦到项羽和李清照的时代,两者有共鸣。遭遇变迁,李清照深感寒心。时代之差异,对英雄的渴慕自然流露。“思”字上升为尊崇、敬佩和期盼。因爱国想起项羽,一问多答,让精炼变丰满。情绪的转化,诗眼推敲至统一,升华主题。

2.转化时空,掘境

(1)植入背景

理解古诗,不借助背景,实难突围。如“秦时明月汉时关”,需对秦汉的边关历史做一番拓展,便于理解。如《夏日绝句》,李清照逃难到乌江,为什么强烈地想起项羽,这就需要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家世。诗境的挖掘,有助古诗的深层理解。

(2)还原意象

一般古诗都有意象,“明月”“关”“龙城飞将”“阴山”“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意象是在特殊时空产生的特殊情感,时空之隔阂,需要跨越之、体会之。特定在何处?为什么不是“汉时明月秦时关”?这是因为它和下文“龙城飞将”相连,“飞将”与“关”自然衔接,战争场景油然而生。“葡萄美酒夜光杯”,美好事物之象征,带出美好的场景,美好和“幾人回”形成错位。意象在意境里,指向情境,在错位中突显。

(3)回归画面

意象由群落组成,画面感极显。读出画面尤为重要,秦时明月汉时关、葡萄美酒夜光杯是直觉的,稍读即可感。但那里究竟发生着什么?景物流露别样的画面,文字难表达。直观画回归心中画,时空经转化而统一。

3.转化意脉,显意

(1)拉开距离

拉开时空及人的距离,有利于超越实用价值而进入审美的想象境界。《夏日绝句》教学就是选择。

学生对生死感触不深,教师先把学生带出深奥之叩问,从熟悉的诗句去觉知,诵读间加深体会。心境和场境交织,距离拉开,意脉无痕。

(2)回味意蕴

《夏日绝句》在特定的场景回味特定的人和事,熟悉中带陌生化,词风看似不统一。更好地体会思之深意,需置身其中。

陌生聚焦在思和不肯,与生死豪迈相比,情感有变化,变化藏于思字,回味绵延。通过类比,深度回味,变得精彩、耐人寻味。

(3)顺承意境

绝句的压卷之作,有句式之变,如疑问、转折等。这些功能表现心情微妙的、突然的顿悟,是自我发现,精彩就在一刹那的心灵颤动。人未还和几人回一脉相承。

变化隐含英雄豪迈、笑看生死、猝然回味,持续性和宛转变化结合在一起。顺应意脉,诗内外融为一体。

三、统一:打通古诗之经脉

1.绝望与希望的统一

克罗齐认为,情感是不可感的,只有渗透在客观细节中,成为意象,才有生动的感染力。古诗教学,即发现象外之象的过程。

教学《夏日绝句》时,将思多元解读,落进学生的心灵,完成绝望与希望之统一。由资料谈经历,感受心情——结合不肯,换词说理由——升华“思”。

通过失望理解希望,是化红装为男儿的自觉行为。优秀诗歌的自洽,在绝望与希望间徘徊,強烈地冲击内心,诗意悄然领会。

2.救赎与逍遥的统一

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中写道:“世界的精神形态的转换以新人的出现为中介,成为扭转精神秩序的联系环节。”龙城飞将即苦寻的“新人”,希望借此扭转时代之精神秩序。仅寻找新人是局限的,要发抒个人悲愤道出众生的心声,产生自觉行为。“但使”两字道出心声,从寻找变成自我觉醒,就是拯救和逍遥中复兴时代。

3.谐虐与审美的统一

文字承载生命之道,该单元的三首诗都直面生死的哀叹,虐心、沉重。文字之谐虐与审美要统一。此教学是通过在玩味谐虐与审美过程中,实现高度统一。

古诗教学,就是通过解构发掘深含之文化内核,在文化熏陶下,探索传递之文脉。教师要在课堂中唤醒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之觉醒,为学生渲染厚重的文化底色。在文脉里,师生共同感知文化之魅力,找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克罗齐.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市龙溪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解构转化
还原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写于斯德哥尔摩
解构二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