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2021-01-13何牧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52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课程改革信息技术

何牧

[摘 要] “英语教学法”是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信息技术的演进与课程整合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如何对信息技术做出合适的反应,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关键。通过列举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英语教学法”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结合信息技术背景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对策性建议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 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法;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 2017年度重庆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人才引进项目“英语泛读对中学生词汇习的影响的实证研究”(17XWB012);2020年度重庆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深度学习平台的‘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简介] 何 牧(1983—),女,重庆人,哲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二语习得、教师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2-0125-04     [收稿日期] 2021-04-16

一、研究背景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课程融合趋势加强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各学科的生态与未来发展也必将与时代同行。“英语教学法”是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是本课程改革的切入点之一。 本文旨在结合重庆市教委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意见》等文件的顶层设计,在进行创新型的课程资源体系建设与应用探索的精神指导下,对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探讨。

作为英语师范专业的核心课程,“英语教学法”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覆盖面广且信息量大。首先,课程既要对英语教育教学理论框架进行全面介绍,又要涵盖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技能。它既要求英语师范生(以下简称师范生)了解英语教学简史,掌握语言学习与教学的相关理论,又要求师范生能在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和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的课堂教学中,对理论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它既为师范生塑造了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了师范生从事英语教师职业所必备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研究能力,也为其在不断变化的真实教学情境中,对新现象新问题进行观察、反思、探究、解决奠定了基础。

二、问题分析

本課程的教与学因客观条件所限,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的发展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发展性是英语教学法最为突出的学科特点之一。语言教学自20世纪以来,经历了持续的变革与创新。在国际上,最新语言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被不断吸收进外语教学理论,如认知理论、交际理论、语用理论、系统理论等对英语教学实践均有启发和指导意义。在国内,与英语考试制度改革、中小学英语教材及教法不断创新交相辉映的,是英语教学法专家们潜心研究、笔耕不辍搭建起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体系,如王蔷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梅德明、王蔷的《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高中英语新课标解析》,程晓堂的《核心素养下的英语教学理念与实践》。广大一线英语教师也紧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探索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模式,如葛炳芳的《英语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理论与实践》,王秋红等的《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处理:理解与赏析》。将以上各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材,需要过程和时间,这使以教材为主要教学资源的“英语教学法”课程难以体现其发展性。

(二)课程资源对课程的支撑力薄弱

首先,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不足。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1],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三类。在修读本课程期间,学生拥有的课程资源主要为统一订购的教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匮乏。其次,课程资源之间的融合度不足。目前,主流的“英语教学法”教材内容主要通过文字进行表述,未配备光盘等可视化资源。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通常基于自身经验,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优质课例等信息化资源在课堂中播放,以此作为对校内课程资源的补充。而教师选取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与教材的融合程度,尚待检验。且课程通常由多名教师共同任教,若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教研机制,沟通协作不足,使课程资源之间融合度低的问题进一步加剧。最后,校外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在课后的研修缺乏相应的校外资源支持。

(三)学生缺乏深度学习体验

首先,本课程教学方式目前主要依靠书本、板书和PPT。教学模式仅限于课堂教学,缺少课堂内外知识与经验的联结,知识单向线性传播,缺乏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的活动组织方式,难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其次,班级集体授课的方式也限制了师生和生生充分沟通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最后,课时有限、教学实践不足。高等师范学校“英语教学法”课程大多采取大班制理论讲解先行,辅以理论课后的小班制或小组制微格实训,但因场地、师资配备等客观条件限制,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距离学生能在真实教学情境中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尚有很长的距离。

(四)课程评价方式不利于进行创新性人才培养和驱动课程改革的大数据分析

首先,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法的评价方式基本是理论考试,形式呆板,内容单一,过程僵化,针对实际教学水平的考试内容付之阙如。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考试,为应对考试对理论部分死记硬背,缺乏将理论知识自主、创造性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动力,使自身在毕业后教学水平可持续发展乏力。其次,给学生该门课程打一个总分的总结性评价和以教师为评价权威的一元主体评价是该课程现阶段评价方式的主流。为改变这种情况,部分高校开始提倡过程性评价,但在操作过程中,教师的过程性评价主要倾向于解释说明学生最终总分的构成,仍是原有评价方式的重复。以该评价方式收集的课程数据较难进行以驱动课程改革为目的大数据分析,使本课程无法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模式,无法体现智慧教育时代的要求。

三、解决方案与实施路径

1.以信息技术支撑课程资源建设系统化,体现课程发展性,提升课程实践性。首先,将互联网资源与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将语言学、心理学、外语教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例如,教师可建立课程的网络学習模块,如课前理论学习模块、课中在线学习模块和课后自主学习模块,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次,将有关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权威期刊,如《课程教材教法》《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等,接入课程资源体系作为课程信息化资源,拓展学生的间接经验。在学生理论学习与间接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进行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不但有效解决了理论、方法与实践有效结合的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准备。

2.以信息技术实现课程资源管理智能化,为培养新型人才的目标服务。首先,课程资源的系统化不仅可以使师生有效利用信息化资源,而且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智能系统将识别和总结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据此推送有针对性的资源。其次,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原始记录数据将成为推进个性化学习、精准化教学的基础。在新型教学体系中塑造学生的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方式。通过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激励学生自主发展,建立学生全生命周期的成长,为培养符合智慧教育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以信息技术助力教学方式智能化,使师生、生生交流常态化。在“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受到大班教学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计算机与网络成为教师创作、存储与发布课件的物质基础,也是师生和生生之间对课件进行讨论的平台。同时,信息技术使虚拟空间成为可能,在此空间中师生和生生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考试等各环节进行充分的沟通,学生可积极参与各环节的管理,成为课程的主人。例如,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在课前通过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资源平台共享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源,安排预习任务。针对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可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结构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启发式问题,合理安排问题的数量、难度梯次和认知负荷,使学生可以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资源平台也是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阵地。教师可通过以上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并收取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启示与思考,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教学资源供给等方面工作提出建议和点评,并以此为基础优化教学。

4.以信息技术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探索基于数据驱动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柯清超提出了混合学习评价的原则:(1)多样化的评价方式;(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强调形成性评价;(3)传统评价与基于网络技术的评价相结合,强调技术评价手段的应用;(4)强调作品评价[2]。混合学习评价是学习评价向多元化、全面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学。传统的“英语教学法”课程更注重以评价学生学业成绩和教育目标实现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而对学习过程的关注较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具备了可行性。在课前,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预习情况可通过线上工具进行前测。在课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通过线上工具进行后测。前测与后测数据对比,可得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再结合师生在平台上的交流分享,教师可及时优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设计等。例如,在“如何教语法”这一单元里,教师可首先通过在线工具,对学生的语法水平和语法教学的知识经验进行测评,作为自身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参考。如部分学生具备向他人教授语法的直接经验,可鼓励其在课堂发言或在小组讨论中进行分享,为尚没有语法教学经验的同学提供帮助。在本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仍可通过在线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后测,并根据后测中收集的信息,设计微格实训方案,并补充相应的课后学习材料。

5.以信息技术支撑过程性评价,体现多样化、个性化和创新化的评价精神,并为实现大数据驱动的精准“英语教学法”教学模式进行有益探索。例如,学生可将自己的教学视频上传到课程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同侪互评。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教学实施、教学环节设计、教学互动、教态、教学语言、板书设计、教案撰写等多方面,对同侪的教学进行评价。同时,多样化、个性化和创新化的评价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数据支持。教师可从评价反馈数据中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与弱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

四、实施现状

构建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法”课程模式(如图1),第一步是以信息技术支撑课程资源建设系统化。通过互联网提取与本课程相关的语言学、心理学、外语教学等各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与课程深度融合后,形成课前导学内容、课中自主学习内容和课后探索实践主题等模块,并接入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权威期刊,拓展学生间接经验。目前,重庆师范大学“英语教学法”课程已依托“深度学习平台”,实现了课程资源的“聚”。教师通过平台,发布与本课程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资讯,并根据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前预习、课中自主学习内容和课后探索主题。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实现个性化学习。

第二步是在完成本课程系统化资源建设后,师生共同使用信息化平台的互动交流区,包括留言板、讨论区、学生个人学习空间等模块,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协助,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同时,教师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发现异常学习行为后进行干预。根据本模块试运行过程中的反馈,教师还需对学生的反馈行为进行引导和培训,使之更有效地实现师生和生生互动。同时,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监控模块,尚需进行技术促进学习的实证研究。

第三步是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引入过程评价、同侪评价、师生互评等评价方式,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为课程的不断优化提供持续驱动。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掌握过程评价、同侪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开发切合实际、易于操作和推广的量表,收集翔实有效的数据,为构建数据驱动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英语教学法”作为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的匯聚之地,是职前教师培养的重要阵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既能体现课程的发展性,更是实现课程资源建设体系化、课程资源管理智能化、评价方式过程化和多元化、学生学习个性化和深入化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应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重,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最终发挥该课程在职前教师培养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01-06-08)[2021-01-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0106/t20010608_167343.html.

[2]柯清超.混合学习的评价方法——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8(8):16-19.

On Teaching Model of English Pedagogy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E M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of English Pedagogy is one of the main courses for English major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course integration, how to make appropriate response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key to course reform. This paper lists som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is course, discusses the teaching model reform of this cours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the paths of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teachers college; English Pedag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reform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课程改革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