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课”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21-01-13俞亚君王银程呈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52期
关键词:金课医学院校

俞亚君 王银 程呈

[摘 要] 当前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的开设与讲授存在着设置不合理、内容较陈旧、形式较单一、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在“金课”背景下按照“两性一度”标准进行教学改革,更有利于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创新型专业人才。从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形成多样化考评方式四个方面探究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力图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金课”;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宁夏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项“‘两性一度’金课标准的‘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学改革”(NYJY2021030);2017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社会学”(YKC2017018)

[作者简介] 俞亚君(1989—),女,宁夏银川人,硕士,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王 银(1991—),女,陕西榆林人,硕士,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助教(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社会医学研究;程 呈(1988—),女,宁夏银川人,博士,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2-0064-04    [收稿日期] 2021-09-04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其建设质量直接关乎人才培养质量[1]。而“金课”则是对“水课”进行改革,使其成为更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课程。2019年明确了“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这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里程碑。因此,打造“金课”并不是一个口号和概念,更多的应该是课程推陈出新的一次改革,是高校课程的一次更新、提升与完善。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也应与时俱进,结合医学背景打造独具特色的专业“金课”,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为其就业奠定坚实基础,为医院输送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

一、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与现状

高校专业建设需要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的相互支撑,需要完善学科体系作为保障。如何借助课程推动高校专业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协调发展,就成了高校和教师关注的问题[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但该专业发展也面临瓶颈。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依托管理学、经济学、医学等相关学科所搭建起来的,其专业特色是医学和管理学相融合,但多数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参照普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标准,以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等专业课程为主,并未针对性地设置一些与医学相关的课程,没能与医学院校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对本专业认识模糊,就业方向迷茫,没有明确的定位,影响学生的职业规划。

二、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大多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融合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能掌握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又可将过硬的理论知识有效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因此,传统的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要任务、以灌输教育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当前,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是文科生,在专业课学习方面具有优势。但由于选用的教材都是通用教材,与医学管理相关的课程相对较少,且课程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在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方面没能做到更全面、恰当的知识融合,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只是单纯了解了与医学与医院管理相关的知识,不能提升综合能力,不能将多方面的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认识问题的角度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对单一,以至于不能适应就业岗位需求。

(二)课程内容相对陈旧

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使用旧的教学大纲,新增的医学相关知识点和案例相对较少,导致学生虽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实践能力不足,职业素养有所欠缺。如“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是融合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专业课程,旨在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与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的规律及解决方法,促进个人与集体的发展,帮助在生理、心理或社会某一方面受到损害的个人、群体,促进社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此类课程通常都是在教材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新的知识点与案例,以丰富课程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但是总体还存在知识点零散、内容不统一、案例添加比较随意等问题,导致授课效果不佳,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应用能力不强。

(三)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目前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的课堂讲授占绝大部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课程实践和课程考核也以论文和考试为主,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等过程性考核涉及较少,极大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目前开展的线上活动相对基础,课程思政未成体系,导致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不系统、不完全、不明确等问题,总体上缺少对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考評方式相对传统

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相对单一,以教师命题的笔试为主,利用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结合的方式评判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且期末成绩占比较高。这种传统的考评方式的可信度和效用性并不是很高,导致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考前突击的方式,不能综合、全面、准确地评判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能力和素质,也更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授课过程中也不能体现更多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欠佳。

三、“金课”背景下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金课”被称为优质课,它被赋予了“两性一度”的标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高阶性是指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是指課程需有一定的难度。基于“金课”的标准,并结合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教学改革方案。

(一)合理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合理优化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现了“金课”的高阶性,利于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

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都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有所更新和扩展,在原有基础上添加了一些医学相关的课程,如医学人类学、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会医学、社会保障、卫生事业管理等相关的课程,使学生通过相关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更多地了解医学人文背景与知识,通过实践活动更全面地了解外部医疗机构情况,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今后所要面临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等,这有利于学生在就业岗位上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有选择性地增添相关课程的同时,应多关注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衔接,根据原有课程情况、学生状况、总体课程体系情况进行添加。应合理安排开课时间,调整顺序,使之与原有的专业课有机融合,便于学生加深认识与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二)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整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现了“金课”的创新性,通过知识点的更新,不断显现课程的前沿性与时代性,体现课程的与时俱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理念与方式,体现课程的高阶性;针对重点章节引入生动案例、相关知识链接,深挖课程难度,体现课程的挑战性。

1.完善教学目标,融入思想政治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想政治目标。根据本学科专业的特色,深入研究不同课程的育人目标,形成具体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目标,融入课堂的具体教学活动,将智育与德育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具体章节中,在课堂教学的诸多细节与内容方面体现德育的目标,与此同时,实现专业课的总体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将在重点章节提出技术目标与任务目标,充分利用网络、文献、视频等资源深挖教学知识点,增加课程的内容挑战度。

2.丰富章节内容,添加社会热点。在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分析章节知识内容,增添与医学相关的知识点,如医学人文、医务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相关内容,以案例、专题讲座或知识链接等形式出现,丰富课程教学大纲并形成体系,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医学、管理、社会学的多学科知识建构,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注重新时代人才培养,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对应“金课”标准,整合相关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自主探索学习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现课程教学的高阶性。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任务为导向,通过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致力于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鼓励创新性学习结果,通过引入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得出探究性和个性化的学习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专业内容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创新创业实践中。根据专业特点,将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使其相互支持促进。一方面,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导师制与学生早期接触科研等改革,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丰富教学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在课程设计和讲授中立足于中国实际,贴近国情,用自己的理论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引入现实案例,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的学习带来趣味性和延展性,将专业和思想政治紧密结合,关注时事热点,贴近生活,引起学生共鸣,提升学生的课堂关注度;最后,关注实时动态,结合专业特色,建立思想政治要素库,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促使专业课程思政逐步稳健推行,在授课过程中与知识点紧密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构建立体化课程教学模式

立体化教学模式指在科学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教学过程体现“长、宽、高”的立体化全方位格局,综合各种教育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3]。因此,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应抓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从教学活动和成效评价入手,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原则,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流程、高效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高素质的新时代专业人才。

1.丰富教学方法,打造生动课堂。专业课授课教师应转变授课方式,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深度,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授课过程中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用PBL、BOPPPS、体验式教学、思维导图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并采用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2.优化课堂组织,打造立体课堂。优化专业课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依托智慧校园设施,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充分运用慕课平台,开展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4]。

课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并发布在线上平台,学生通过平台完成学习任务,提前了解所要学习的相关内容,为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奠定基础。课中,利用多元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索,通过案例、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课堂师生互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课后,教师根据学生课前、课中的学习情况,发布课后拓展阅读内容,通过拓展阅读,将理论与社會现实紧密联系,实现专业知识学习和价值引导有机统一。

3.高效利用教学资源,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校内资源,利用智慧校园设施,发挥线上线下优势,实现翻转课堂,满足学生课下学习要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学习强国、慕课等平台的积极作用,运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充分发挥课程传授专业知识和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入课程内容中。

(四)形成多样化专业课程考评方式

课程评价体系是课程体系构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以检验课程讲授的实际效果[5]。课程评价应做到不仅从专业技能出发,更注重知识目标与育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合、协同与实现程度。通过教师、学生、督导组、就业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全面进行反馈,促进教学团队不断调整改进,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应关注过程,如课程内容是否与时俱进,案例切入点是否设计精巧、与知识点的结合是否契合,授课效果是否理想、是否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等。建立各级督导组检查与评价体系,评价课程是否具有特色,观察学生在课上课下是否表现出态度、价值观、情感等的变化,是否对专业有更客观全面的认知等。最终通过实习单位、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行为检测来评价其价值观的塑造与综合素质,考核其是否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其道德品质与综合素养是否能与岗位相匹配等。

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导致本专业课程在开设和讲授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通过在“金课”背景下按照“两性一度”的标准进行改革,从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形成多样化考评方式四个方面探究了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利于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为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成武,黄利民.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文献导读法及其创新实践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8(1):125-128.

[2]赵敬丹.“公共事业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1):81-84.

[3]王志勇,梁品超,江洪,等.“三维立体化”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6):120-123.

[4]刘咏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1,18(9):137-139.

[5]张晓楠.应用型本科有效的数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科技视界,2021(14):68-69.

An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olden Course”: Taking Medic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

YU Ya-jun,WANG Yin,CHENG Chen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Management,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04,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in the establishment and teaching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urses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blems such as unreasonable setting, older content, single form and less ideal effect have appeared. Therefore, in the context of “Golden Cour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ndard of “High-level, Innovation and Challenge”, teaching reform is conducive to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professionals with highly comprehensive competenc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eaching reform path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urses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four aspects: optimizing curriculum, integrating teaching content, constructing a stereo teaching model and forming diversified evaluation model in order to build a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with higher order, innovation and challenge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high-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Golden Course; medical colleg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urses

猜你喜欢

金课医学院校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