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生物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1-01-13吴秀云何璟莉张静康巧珍
吴秀云 何璟莉 张静 康巧珍
[摘 要]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构建与当前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物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意义重大。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探索适合生物本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通过坚持立德树人,全方位开展立德树人培养工作,多层级结合育人环境和课堂教学,建设创新育人培养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汇聚名师,培养骨干,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模式,拓展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打造精品育人理念,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生物本科;创新型人才;“双一流”;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20年度郑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双一流’背景下生物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20zzuJXLX011)
[作者简介] 吴秀云(1987—),女,天津人,博士,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红细胞发育研究;康巧珍(1965—),女,河南西华人,博士,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膜骨架蛋白与免疫调节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2-0048-04 [收稿日期] 2021-03-30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1]。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拉开了新的时代序幕。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这标志着“双一流”建设的正式启动。
随着不断深化实施方案,在“双一流”的建设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所在[2]。生物学在推进国家建设和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该学科的发展直接影响全人类可能面临的人口健康、食品安全、能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重大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进入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领域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被寄予厚望,社会急需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勇于创新的生物人才,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诸多危机与挑战[3]。所以,在“双一流”背景下,針对生物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刻不容缓,需要广大同行进行实践探索。
一、“双一流”背景下生物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坚持立德树人
(一)全方位开展立德树人培养理念,重在立“师德”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关键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教师行为规范准则,引导广大教师提高自身素质,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和以德施教[4]。
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响应号召,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点把握师德内涵,完善学院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建立适当的考核评价办法,健全师德师风工作的组织机构,树立学院师德师风标杆和榜样人物,开展典型宣传、成果展示、讲座活动、演讲讨论等,引导广大教师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教师荣誉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贡献力量。以我院史团省教授为师德师风典型人物的征文在省级“牢记育人使命,志做‘四有’教师”师德教育主题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加强了典型人物的宣传引领示范作用,提高了师德师风建设成效。
(二)多层级结合育人环境和课堂教学,旨在育“品德”
1.营造学院育人环境的氛围感。创新型人才是“熏”出来的,郑州大学“求是、担当”的校训和生命科学学院“明德求是、弘毅笃行”的院训,校园内多个德育展示橱窗、教室楼道文化展板等,还有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官方网站和“郑大生科院”微信公众号中重点突出的学院文化,都在倡导创新意识,开展润物无声的品德教育。
2.丰富学生德育教育实践的体验感。学院开展多种德育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如开展生物科技文化月,探索生物奥秘,领悟生命之美;开展实验室安全文化宣传月,了解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强化安全意识;组织“郑说新语”演讲比赛,以“我们郑青春”为题,展示学生风采;建立“丹顶鹤”志愿服务队宣传垃圾分类,组织探望敬老院孤寡老人等活动。
3.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二者同向同行、合力育人。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主渠道,而近年来提出的课程思政概念更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普及到各个专业课程的课堂中,达到了同向同行的目的,形成协同育人的最终效应[5]。
针对典型的理科生物学学科,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巧妙结合课程知识,使课程思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知识讲授过程中,避免“说教有余、说理不足”的问题。
生物学科不乏众多诺贝尔奖成果,在介绍重大科学成果的同时,还要传播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强烈兴趣。尤其突出介绍我国科研人员的巨大贡献,如2020年疫情防控中,揭示全球首个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细结构的李兰娟院士,借此激励学生踏上科学探索的道路,利用已学的生物专业知识思考和解决科学问题,为社会做贡献。
二、“双一流”背景下生物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要贯彻“精品”育人理念
(一)“精品”创新育人培养基地建设,构建一流平台基础
通过校企合作和院所合作等措施,优化实习基地建设,重点选择基础条件好、科研技术队伍过硬、设备精良、生产管理规范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生物专业,找准地域优势和产业链接,充分利用河南省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及高新生物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水平实习基地。
将郑州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教育人创新中心发展为本科生创新育人培养基地。郑州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于2017年9月签署了“郑州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教育人创新中心”备忘录,已经成功将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纳入中心,通过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青藏高原二次科考项目”等合作,建立了一套学科交叉互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将本科生创新培养纳入该中心,通过本科生“1+3”模式和本科生导师制,将中国科学院的优质名师资源引入学院创新本科人才的培养中。
(二)“精品”师资队伍建设,汇聚名师,培养骨干,助力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德才兼备、育人水平高超的师资队伍。只有一支职称、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学历(学位)层次高,师资力量雄厚,学术科研能力出众的师资队伍,才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保证。
学院师资队伍潜力巨大,专任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高,97%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缘结构合理,近60%的教师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高校;教师队伍年轻化,45岁以下教师超过70%。作为地方高校,要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等,让名师走近学生、走进课堂,为学生树立成长的榜样,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于地方高校引进高水平人才面临困境,学院还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开展专题学术报告。同时,对现有教师采取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为青年专任教师匹配学术导师,贯彻老带新、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实施完善的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的整体性、持续性规划,使教师具备教学、科研、管理等全部技能。每年选派5名以上教师出国进行长期合作研究或短期考察交流,鼓励参加学术会议,提高生物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声誉及影响力。聘请国内外生物行业的优秀人才为兼职教师进行授课,使本科教学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内容新颖性和丰富的实践性。
(三)“精品”课程体系改革,多层次协同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以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生物学本科课程体系,提高本科生自主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优化本科课程内容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本科课程与学生培养体系。突出前沿课程、实践课程、双语课程、全英课程等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引领作用,以持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为核心,建立一个由通识课程、公共基础课、专业大类课程、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包括公共实践及专业实践的实验技能培训课程)、选修课、人文素质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方向分流设置方面,要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科学研究为载体,设置招生方向,体现郑州大学生物学的辦学特色。
课程设计分层次、模块化组建课程体系。每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包含五个层次:第一层是全校性的公共必修通识课程,如外语、体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全校文化素质课等;第二层是学校开设的理工科公共基础课程,如“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第三层是以一级学科为主的专业大类课,如“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第四层是院系开设的体现学科优势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如“免疫学”“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技术”等;第五层是前沿交叉与工具课的专业拓展课程,如“生命科学研究进展”“生物信息学”和“合成生物学”等。第一层到第二层课程设计旨在打好学生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第三和第四层课程设计旨在使学生掌握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技术,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第五层是针对本专业特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另外,增加实验教学的综合设计比例,减少“照葫芦画瓢式”验证性基础实验,从锻炼学生设计实验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四)“精品”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
为进一步提高生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果,建立全员全程导师制,实行学生小班化和教师个性化教学,形成包含本科教学主管领导、学生辅导员、小班班主任、学生导师的多重管理模式,对学业成绩优秀、科研能力出众的大三学生,推荐免试研究生入学。
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可以更有利地对本科生进行创新培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全方位提高学生素养[6]。学院制定完善的管理考核规章制度,使导师辅导学生时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全员全程导师制贯穿学生大学四年的生活,不同年级侧重不同:帮助大一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提高对生物专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协助做好身份转换;指导大二学生积极地参与实验室的相关工作,进入导师课题组,鼓励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类比赛,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大三学生确定专业后,依托导师所属学院五个优势学科方向的研究所开展相关专业综合性大实验;大四学生以指导毕业论文为主,做好就业升学指导工作。目前,60%的大二学生、80%的大三学生和100%的大四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到科研活动中。近三年来,省级以上专业比赛及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参与率超过25%,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河南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河南省“挑战杯”大赛、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一等奖。
实行小班化教学,打造30~35人的精英班,凝练独特的班级文化,除了配备思想政治辅导员外,还聘请优秀青年教师为班主任,在引导专业思想、制定专业目标、改善学习方式方法和养成问题思维等方面提供帮助,助力全程导师制的实施。
利用在线慕课、微课等线上学习资料和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启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以专业知识为要点,构建问题式导向教学和探索式模拟教学课堂,进一步打造适应生物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化教学。
(五)“精品”国际化视野拓展与培养,打造 “双一流”创新型人才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而秉持国际化视野也是创新型人才的必有特质。要想培养具有英文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开设英语课程和双语课程。我院拥有约三分之一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这为我院开设双语课程提供了必备的师资条件。而纯英语专业课程的讲授将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部分课程的讲授采用与国外学者共建的方案,聘请领域内国际高水平学者承担一半及以上学时的课程讲授;结合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聘请国外专家短期到校授课,讲授部分章节的内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此外,我院每年暑假选拔有外交基础的优秀本科生参加由國外知名生物学家主讲的全英专业课程,郑州大学的本科生“双千计划”选派优秀本科生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如美国加州大学长滩分校进行暑期短训。学院组织并资助部分本科生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和新西兰梅西大学访问交流与学习。借此全方位提高本科生的英语交流能力,以及对生物学前沿领域和国外文化的了解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综合能力。
三、结语
以育人理念、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生物学创新拔尖人才为导向,注重利用优势学科资源凝练汇集高水平教学团队,开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行本科生全员全程导师制、学生小班化、教学个性化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开放导师实验室和专业科研平台,鼓励学生以赛促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提高其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和外语交流能力;利用本院与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合作,创建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以成功培养一批生物本科创新型人才,建立一套适应“双一流”建设背景和创新社会需求的生物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2015-11-05)[2021-01-15].http://www.
gov.cn/xinwen/2015-11/05/content_2960898.htm.
[2]张亚歌.“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98):10-12.
[3]陈美珍,杜虹,王树启.生物技术本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234-
237.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吴伟,李慧涵.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以生物化学为例[J].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191-1195.
[6]罗晴.高校本科生导师制转型的实践与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2):94-96.
Explo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Biology Undergraduate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WU Xiu-yun, HE Jing-li, ZHANG Jing, KANG Qiao-zhen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China)
Abstract: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herefore, 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matc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biology and meets the needs of national strateg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is trying to explore a training model suitable for innovative talents of biology undergraduate courses by way of adhering to Enhance Morality, Foster Talents, carrying out the work of Enhance Morality, Foster Talents in an all-round way, combining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teaching at all levels, building an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base, building a high quality teaching team, gathering famous teachers, training backbone teachers, reform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l, expanding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s,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creating excellent educational ideas.
Key words: biology undergraduate courses; innovative talents; double first-class; training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