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南狮的流派及其运动特点研究

2021-01-12薛源王雨璇陈杨梅陈浩

科技资讯 2021年32期
关键词:流派起源

薛源 王雨璇 陈杨梅 陈浩

摘 要: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综合分析法对传统南狮的起源、流派及其运动特点进行了论证与阐述。研究认为:传统南狮最早是从北方黄狮子舞(北獅)脱胎而来,发源地在广东佛山,盛行于岭南一带,即广东、广西、珠江三角洲,以及港、澳、台等地区;传统南狮大致分为佛装狮和鹤装狮两大流派,现今已有不少地区把狮子制作和舞法进行挖掘、整理、发展、创新,把“佛、鹤装”寓于一体;传统南狮流派之间的“舞(武)步”、“三架”技法与“采青”是文化核心,标志着南狮佛装狮与鹤装狮运动特点的共性与个性展现。

关键词:南狮  起源  流派  运动特点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demonstrate and elaborate the origin, schools and sport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South lion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traditional southern lion originated from the northern Yellow lion dance (Northern lion), originated in Foshan, Guangdong, and prevailed in the Lingnan area, namely Guangdong, Guangxi, the Pearl River Delta, Hong Kong, Macao, Taiwan and so on; The traditional southern lion is roughly divided into two schools: Buddha mounted lion and crane mounted lion. Nowadays, many areas have excavated, sorted, developed and innovated lion production and dance methods, integrating "Buddha and crane mounted"; The "dance (martial) steps", "three frames" techniques and "picking youth" among traditional southern lion schools are the cultural core, marking the commonness and individuality of the sports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ern lion Buddha mounted lion and crane mounted lion.

Key Words: Southern lion; Origin; School; Sports characteristics

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色彩。相传舞狮项目最早是始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狮子作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武、勇猛之感。或许因古人从未受狮患所害,所以对狮子有着莫名的亲切感,因此把它当作是祥瑞灵兽、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是能驱恶辟邪,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每逢佳节庆典或其他重大活动都舞狮子的习俗,以图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就这样历代相传,鼎盛不衰[1]。

作为世代薪火相传的传统狮艺,是南狮的灵魂和精粹,如果从现代失传,将愧对先辈。近二十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部门和中国龙狮运动协会以及各地级市龙狮协会的共同努力下,龙狮运动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地扩大,保护与挖掘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但就目前所收集文献资料的查阅来看,有关传统南狮的文字资料十分稀缺。该研究将从传统南狮的起源、制作、流派及运动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便让更多狮舞爱好者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南狮背后的文化内涵。

1 南狮的起源与传说

南狮盛行于岭南一带,即广东、广西、珠江三角洲,以及港、澳、台等地区,而广东佛山是南狮的发源地[2]。中国的南狮最早是从北方黄狮子舞(北狮)脱胎而来[3]。据传,南狮始于隋唐南海县(1400)年,盛行于明、清朝。自王维手下伶人流入民间舞的狮与北方的黄狮子舞有别之处颇多,突出之点:南狮额上多长一角,在狮具制作狮头外形及舞法与锣、鼓敲击技法等,不但与宫廷黄狮子舞不同,而且与现在的北狮也有不同。它取材于石独角兽,又名“天禄”,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明朝吴承恩著的神话小说《西游记》里有只名叫“谛听”的独角兽,即是此类[4]。

南狮又称“雄狮”和“醒狮”。据传“雄狮”来自《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螺杆一处偏僻的小山庄,庄内瘟疫流行,浮尸遍野,想必是妖魔在此作怪,但当下又无计可施,只能暂时住下。当晚,南海观音降临对唐僧说:“眼下村民惨遭劫难,你等为何见死不救?”唐僧回答:“我等还未到西天取得真经,不知如何施救。”观音答:“此地是一只千年雄狮在作怪,它住在数十里之外的山洞中,我赐你二件法宝,一是长命草,二是蒲扇。这只千年雄狮极为狡猾,可先用长命草引其出洞,如若雄狮发怒,可以蒲扇镇之,然后令雄狮绕山庄一周,病魔便除。”次日,唐僧便师徒带着宝物前往山洞,依计而行,果然奏效,雄狮被制伏,村民的病魔也都消失了。从此,南狮又称“雄狮”(南狮只舞雄狮而忌舞雌狮的),舞狮时出现一个“大头佛”作引狮郎。南狮始演套路(节目)则为“狮子出洞”,“长命草”乃“采青”之源。“采青”是南狮的一项特技表演,这里有很多说法,相传于清朝年间统治者为排除异己巩固政治,施行暴政,大兴文字狱,滥杀无辜,血屠平民,百姓怨声四起,苦不堪言,反清的口号一时间风起云涌,不少反清志士和武林人士为推翻清朝的腐败政权,纷纷高举反清大旗揭竿起义,而“醒狮”就是暗示国人应该觉醒之意[5]。往后舞狮技艺按武术水平高低分为“狮子”“醒狮”“瑞狮”,三个等级中也有“醒狮”之称出现。“采青”即“踩清”的谐音,大约就是推翻清朝的意思[6]。之后,“采青”就演变成舞狮节目里的重头戏了。

2 南狮的制作技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

2.1 结构与制作流程

中国土地辽阔,狮子舞也因地域与环境的差异,而衍生出各有千秋、不同派系和风格,虽然经过长期不断的演变与改进,但狮头的普遍形状,还保持着相当浓厚的原来色彩。大多数的狮头是用竹篾扎结而成,表面涂黏着多层带韧性的皮纸,当整个狮头制造好时,它比真正狮子头要大好几倍,其重量大约七斤重。狮头的外壳,用五彩十色的漆油涂过,并画上美丽威武的花纹与图案,真是鲜艳、雄猛无比。当狮子头贴上了胡须、眉毛、装上了眼睛、耳朵、嘴巴下唇(按:牙齿和舌头在嘴巴下唇内、毋需另加上),便五官齐全,狮子的威武、神气就呈现出来。虽然这些人为的造型仿佛离谱与夸张一点,可是看起来它很有习俗的写实。狮身,通常称为“狮被”。有些地方只简单地用一幅红布或黄布,绘上毛纹,或者缝上短锦代毛便成。如鹤山则比较讲究,它们多是用绣金的花绫缝制在边缘上,还环上兔毛丝线沿背脊上条列分明。另用一条条藤扎上马尾毛作尾巴,四脚穿上五色缤纷的彩裤,脚掌穿上如兽爪的靴子,外观富丽堂皇极像一只真狮子模样。

2.2 以形神特点赓续传统人文内涵洋溢南狮个性风采

南狮有一种叫“宋江狮”,又被称为“童狮”。这狮子的形状头大身长,演出时每队一定要有一百零八个人扮演水浒传的梁山好汉随行,才能称得上一支完整的狮团。其舞法与中国大江南北各省之舞狮大体上大同小异,但由于每次出狮都要一两百人而且拿着不同的兵器与服装配备(按照水浒传上的好汉所用的兵器与服装,有男有女的打扮),其制作及供应较为困难,因此现今比较难看到“宋江狮”的表演。青面的剑狮,这种狮也被称为“斗狮”。此狮子的形态生猛凶恶,青面獠牙短发,嘴巴并不常张开,在其白眉中间插着一对闪闪发光的短剑,使人见了心惊胆震。闻说这是以前明清时代各门派创设出来,以互相厮杀与搏斗的狮子,今时今日已甚少见到此种凶猛好斗的狮子了,现在只用作锻炼身体与增进武功而已,绝对没有以往粗悍凶恶互相搏杀之坏习惯存在了。青狮白眼眉是属于“老狮”。粤谚有云:“青狮白眼眉,不请自己黎(来)”。此类多属慈祥之“老狮”。其眉白,须白,常开嘴(不似斗狮不张开嘴巴),此狮在中国福建各处常见于迎神赛会上作参神拜户之用,其意思是能镇宅旺宅、使鬼神降服,合境安宁,五谷丰登[7]。

2.3 以历史人物寓意传神尽显南狮人文趣味

现今南狮外型的扎作,最流行的是按“刘备、关羽、张飞”三位历史人物的面部特征进行扎作,并采用三国时代在桃园结义的三员猛将命名之,后人附会更有所谓“五虎六将”之狮[8]。五虎者,即按“关、张、赵、马、黄”五虎将或“红、黄、青、白、黑”五色进行扎作。刘备称帝后,则不列入五虎六将之内。“刘备狮”之特点代表儒将型。其造型属武中寓文,和气友善,温恭有礼,白眉毛,白色长须,头顶上有一只雄鹰,头的后面绘着三枚金钱。这类狮子也以“瑞狮”称之。“关公狮”的特点乃属于文武双全的健将型。它的外貌与造型显示忠肝义胆,浩气长存,狮面红色,黑眉毛与黑长须,青鼻紫角,黄眼睛,头的后面绘着两枚金钱这一类狮子都是以“醒狮”称之。“张飞狮”之特点代表猛将型。其制造属于性情暴戾,喜爱滋事,狮面黑色,黑眉毛,黑须短须,青鼻钱角,红眼睛,烂耳朵,嘴的两旁多长两枚獠牙,头的后部只绘着一枚金钱,是老三的标志。它的作风粗犷,勇敢好斗。这种狮子通常以“斗狮”称之。以往一些擅打斗,争强好胜的武馆,均喜欢舞这类狮子,现在已极少见了。

3 传统南狮的两大流派:佛装狮与鹤装狮

广东省南海县的佛山镇,乃古代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历史逾千年之悠久,是南方狮的盛产地。岭南地区的南狮种类繁多,而素有名望的当属南海的大头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鹤山的鸭咀狮;清远、英德的鸡公狮。传统的南狮分为“佛装”和“鹤装”两大流派。

3.1 佛装狮之源

又名佛山狮,据传佛山大头狮之源是在佛山镇忠义乡。每逢过年除夕夜时,乡里就会出现一只身长八尺、头长犄角、尖牙利齿、眼如铜铃、凶猛異常的怪兽,因嚎叫时发出“年”的声音,故名“年兽”。它来去如风,到处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乡民苦不堪言,想提着农具去驱赶,但奈何这年兽力大无穷,刀枪不入。后来村民便想到,用竹篾和纸料,依照年兽的形态,扎成彩色的兽头。当年兽再次出现,锣、鼓、鞭炮声震天响,群狮奋舞,年兽被吓得落荒而逃,从此销声匿迹,永不再现。自此以后,该地区太平盛世,五谷丰收,兴旺发达。乡民们认为狮子有镇妖驱邪之功和吉祥之兆,以后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均舞狮子庆贺。

3.2 鹤装狮之源

鹤装狮,又叫鹤山狮。相传在清道年间,家住佛山的鹤山籍人冯了性不仅精通医术,在武术和狮艺方面造诣了得,曾授艺同乡的冯姓子弟,如冯庚长(鹤山越塘村朗坊人)、冯植华(和山雅瑶人)、冯一斋等人[9]。其中得意门生冯庚长在观猫戏鼠过程中悟出了狮行猫步,将猫步的柔和灵动与狮子的性格神态相结合,同时将佛山装的狮头加以改进,使用更为纤细的竹条,减轻原本佛山狮的重量;同时将嘴巴收窄,咀作椭圆形,头部、额角与眼睛不怒而威,形态威猛;狮尾比佛装狮略短,整体外形扁长;步法巧用虚步,舞起来更显轻盈灵动。

岭南两大狮形不仅盛行于两广,而且风行于港、澳、台、东南亚以至欧美各地。发展至今,已有不少地区把狮子制作和舞法进行发掘、整理、发展、创新,把“佛、鹤装”寓于一体。

3.3 传统南狮的运动特点

3.3.1 佛装狮与鹤装狮的共性展现

(1)舞狮三要求。

①神情地表达:这是对舞狮人最基本的要求,狮子是否有灵魂,是需要舞狮人对狮子的生态习性认真揣摩,对它的喜、怒、哀、乐、惊、疑等神情进行细致地模仿,做到人狮同体。

②立威:无论是文狮还是武狮,迈步都不能太夸张,温驯与凶猛都必须表现得惟妙惟肖。

③融合宗教礼仪:中国舞狮蕴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情怀、思维方式和文化底蕴,通过舞动狮子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独特魅力。

(2) 狮形八态与基本步形技法。

现时世界狮艺比赛中,以南狮高桩项目居多。其原因在于南狮除外拥有威猛的外表和生动的造型外,更重要的是夹杂着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喜庆祥和寓意吉祥,加之南狮在表演时均配上大锣大鼓以作伴奏,使其表演有声有色带动现场气氛,更受人们之喜爱。

南狮桩阵。在南狮竞赛项目当中“高桩南狮”尤为精彩绝伦深受大众的喜爱。南狮桩阵的构想源于武术所用的梅花桩,每一组桩阵寓意着不同的自然环境,山、谷、崖、岭、溪、涧、岩、桥、洞等等,均用每组桩阵的高低不一形象地勾画出来。每队舞狮队伍皆根据各自运动员体格优势和所修炼武术派系的特点,设计出适合自己使用的桩阵进行演绎,演示者在高低不平的桩阵上施展技艺,有甚者为增加惊险度提升观赏性,在桩阵中以钢丝比作藤索,狮子在细小的索桥上攀爬并做出“金鸡独立”“环回跳跃”等一系列难度动作,惊险万分让观众有着惊心动魄的感受。

形神与鼓乐配合。在每一场狮艺比赛或表演里均设有一个套路主题,而主题的核心重在为采青而经历的过程,狮子为了采青,不惜闯上崇山峻岭、攀藤过涧,克服无数的险阻才能将青揽入其中。在整个过程中,狮具器材虽为死物,但在锣、鼓、钹乐手的整齐配合下,敲打出高、低、快、慢、轻、重、缓、急等不同节奏,配合着狮子所表达的各种不同神态,击打出各种不同声势,把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睡、醉、醒等不同神态演得淋漓尽致[10]。同时,狮头狮尾相互配合着,一动一静快慢分明协调一致,使狮子的形神尽显,整套狮剧演绎得栩栩如生。

“武步”与“舞步”彰显舞狮步法功力。南狮技法源自南派武术,大部分动作中所运用的身法与步法均由武术动作演变而成,当中以洪拳流派较有代表性,架式硬桥固马动作大开大合,更加彰显狮子的威武刚劲,铿锵有力[11]。舞狮者根据狮子的形神特性,做出跳步、跃步、麒麟步、交叉步、马步、弓步、丁步、虚步、并步、跪步、扑步、伏步等多类步法,运用不同的步法灵活地转换步型。

“三架”技法凸显舞狮基本功架。舞狮技法通常分为高、中、低三种架势:功架——是指武术中各种身法马步的定式,南狮是以南派武术为基础的,其技法多与武术的基本步法紧密相连[12]。

高架狮:以高四平马为基础,双手持狮头上举前进,多在喜、乐、动等动作表演时所用。中架狮:高不离肩持狮者头则以低四平马步为基础,双手持狮头手把与肩(或胸部)齐平,狮头以颈部或上肢躯干为轴心作左右、上下划动,多用作表达寻路、觅食,戏弄玩耍、惊恐疑虑等情感动作。下架狮:狮头高不过肩,舞狮头者紧贴狮具靠背(或双手控狮头把手低推外甩)如三步、五步、会狮拜礼、洗七星,试探,狂躁发怒等形神动作中,基本都是用低架式舞狮技巧动作表达。

(3)“采青”是传统南狮的文化核心

中国南狮在广东,广东南狮源自佛山。南狮在佛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佛山的龙狮运动更是走在全国甚至国际发展的前列,在各类高层次比赛中佳绩连连,深得海内外华人赞扬。佛山南狮有“狮王之王”的美誉。佛山的传统“三星”“七星”狮,技艺精湛,神、形、态美,是难得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采青”是传统舞狮中必不可少,也是最为出彩的环节,是集醒狮技巧、技艺于一身的表现形式。“采青”一般包括探青、惊青、戏青、食青、吐青等套路[13]。而这里所谓的“青”,一般来讲就是一份彩物,代表狮子需要采撷、捕获的食物。近代把“青”寓意“生财”,广东话“生菜”与“生财”同音,取其吉祥如意。因此在舞狮过程中,把生菜和“利是”(红包)绑在一起,悬挂到高处或者置于盆中,舞狮人通过相互配合,完成一系列的高难度套路表演,最终猎取到绑在高处的青菜及“利是”,代表发财吉利、事业有成、宏图大展之意。通常为了吸引大量来客和考究狮队的实力,会摆出各种采青阵,狮队也会使出浑身解数,纷纷拿出自身的看家本领,通过技艺精湛的采青表演给人们带来惊险、热烈、富有情趣的艺术享受。狮子采青,不仅考验了狮队表现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神态的功架、技艺,而且还增加了狮艺的观赏性。南狮的“青”,种类繁多,有技艺与斗智性的,有祝贺与联欢性的,有驱邪與镇宅性的,有激励与亲善性的,有幽默与风趣性的,有考察功力的等各式各样采青套路。

3.3.2佛装狮与鹤装狮的个性展现

(1) 外形特征。

佛装狮:又名佛山狮,佛山的传统“三星”“七星”狮,其外形眉精眼大,且能转动,口宽大笑,尖角弯嘴,杏鼻,名牙震舌,双腮,颚高且窄,面额饱满,头有一角,用于狮斗,身宽体圆,尾稍长。狮头以戏剧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作考究,眼帘、嘴都可动。

鹤装狮:又名鹤山狮,是我国现今普遍采用的一种,最初脱胎于佛山狮,属于创新改良版。清道光年间,由鹤山越塘乡名医冯庚长所创作,其将佛山舞狮技艺带回原乡发展,将原有之狮头略加改良,嘴作椭圆形,形态威猛,狮头较轻,狮尾比佛装型较短,狮被全身五彩缤纷缀上白色兔子毛,眼与颚角不露而威,扁嘴椭圆形,轻便威猛,身体扁长,尾稍短。

(2) 舞法特点。

我们所说的“南狮”,是指广东省鹤山与佛山所制造与使用的狮。舞这种狮子需具备较好的武术功底和头尾两人的默契配合,才能将狮子舞得活灵活现,给人以假乱真的错觉。

佛装狮,舞法生猛,步法阔大,融合南派武术里的腰力、马步、踢腿法、单提腿,配合灵活的跳札、走位、踱步、滚翻、麒麟步、走梅花式、举凡回顾、沉思、俯仰、瞻望、凝视、探首等动作,舞动起来威武霸气,但由于狮头较重,相比鹤装狮来说舞起来不够灵活[14]。传统的南狮套路表演多为睡醒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同时还有采高青、水青、地青三大类,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采蟹青、桥青、凳青三种,是当下南狮中最为流行的舞法。

鹤装狮,舞法柔和灵动,以模仿猫的步态特征为主,将猫的步形步法与狮的性格神态相结合,尤其是细微小动作,栩栩如生。在舞动过程中加入了狮子的八种神态,“喜、怒、惊、乐、疑、醉、睡、醒”和“见物必疑、见青必喜、见红必惊、见桩必咬、见木必拔、见水必戏、见台阶必探”七种舞法[15],把狮子的性情展现得惟妙惟肖,形成鹤装狮独特的艺术色彩。

4 结语

传统南狮的源流、技术,各门派众说不一,各师傅传授,运动员演绎也有不同,俗语说:“各施各法,法无定法”,只要是能展现各自门派的独门技艺,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能为更好地推广和发展南狮运动,使更多的爱好者能认识、了解和参与这项运动的所有比赛、演出、活动,我们都应该大力帮助与支持,并借此机会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存留添上一笔辉煌的贡献。同时,也希望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及各省市级龙狮运动协会都能对各地域中有特色的南狮运动加以宣传,汲取众家之所长,加强对那些濒临失传的套路、项目的挖掘工作;多举办一些传统南狮的比赛及展演活动,使南狮众流派都能在舞台上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张杰奎.南派狮艺[M].广州:广東科技出版社,1998

[2] 黎丽敏.南狮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2.

[3] 黎永硕.社会变迁视野下的南狮发展探析[D].长春:吉林体育学院,2020.

[4] 林友标,陈耀佳.南狮文化形态探要[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8):20-23.

[5] 胡芳忠.社会学视域下南狮运动“采青”的历史变迁与现代适应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1.

[6] 黄东教.新加坡华人舞狮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02):86-91.

[7] 朱艺炜.南北舞狮面具设计比较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9.

[8] 官云申,马山原,于东弘.南狮与北狮特点对比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7):103,100.

[9] 杨楠.南狮的流派及其运动特点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4):71-72.

[10]黄益苏.龙狮表演与竞赛[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

[11]焦根平.南狮“扫把腿”动作的技术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1):180-181.

[12]段全伟.《舞狮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13]陈耀佳,林友标.传统南狮套路的内容结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17-19.

[14]解乒乒.中华舞狮运动发展的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6.

[15]谢明川.南狮运动解读[J].肇庆学院学报,2005(5):82-85.

猜你喜欢

流派起源
你知道宇宙的 起源吗?
“秦腔流派”传承班汇报演出举行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浅析现代动漫艺术及其主要流派
豫剧马派唱腔艺术特征与其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探讨
三湘大地上的一株艺术奇葩
京剧老旦浅识
ABriefHistoryofLinguisticsbefore18th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