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一“染”,意境毕现
2021-01-12尚志美
尚志美
“点染”本是传统国画中常用的艺术技法。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方体感。画家挥毫作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有时用点,有时渲染。两法交互使用,画出一幅幅意境优美的图画。
“点”与“染”,这种绘画技巧也常被我国古代许多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诗词创作中来。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出,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通过对相关事物或景物加以具體、细致的描绘、铺写,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使诗歌的形象更丰厚,意味更浓郁,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
一“点”一“染”,往往能够产生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使诗词意境毕现。
诗词中的“点染”手法,有时先点后染,有时先染后点。
(一)点染手法——先点后染
如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里的“点”是“去去”,点出离别之情,远而又远;然而这“去去”的具体情状又是怎样的呢?“染”是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种景物来渲染,烘托出“去去”的山高水长和离情的深沉凝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之感,“今宵”二句乃就前面句意染之,孤寂幽美的意境、凄清感伤的情绪就具体可感了。
再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里“归思”是点,直言思念故园。接着用“秋雨”“雁声”来烘托,即染。正当怀乡之情萌发之时,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更加撩人乡愁。通过点染,使得诗歌意境更加直观生动。
(二)点染手法——先染后点
如王实甫 《长亭送别》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渲染描绘秋日萧瑟枯索之景;后面“总是离人泪”是点,点明离人流泪、别情凄苦。
综上所述,点染手法包含“点”与“染”,是辩证对立统一的两方面。“点”,指的是画龙点睛的主旨句或中心词。“染”,是用意象来烘托渲染。“点”与“染”结合运用,可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诗词的艺术魅力。理解了这种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同学们便又掌握了一把打开诗歌鉴赏大门的钥匙。
赏析下列诗词中的点染手法: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先点明无处投宿,再用“平沙万里”来渲染。这样,荒凉大漠无际无涯、没有人烟的朦胧景象就把苍凉的诗歌意境全衬托出来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先写秋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刻意渲染旅途黄昏萧条、寂寞、悲凉,结句 “断肠人在天涯”为“点”睛之笔。凸现了客居异乡的游子日暮途穷、离愁肠断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