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课堂“对话”的几点思考

2021-01-12刘大慧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35期
关键词:课堂对话学科整合对话

刘大慧

摘要:多媒体和网络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也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让课堂变得灵动和鲜活、立体和多维。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把课堂还给学生,以生为本,在“活动”中、“对话”中建构知识体系,已成为当下课堂的一种常态。作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重要载体的课堂“对话”,体现了教学中师生平等、合作共享的民主思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深度对话,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下,正在演绎着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精彩。笔者现就课堂“对话”的效果和策略,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对话  学科整合  呈现形式

随着“希沃”“白板”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正在走向深度融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多层面、多维度的互动“对话”中实现知识的传递与建构,已成为师生普遍欢迎的课堂呈现形式,体现出现代课堂师生平等、同伴互助、合作分享的民主思想。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认为“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等“对话”方式的相互作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彰显其主体地位和存在价值,对于提升课堂的趣味度、和谐度、合作度和达成度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课堂“对话”应关注师生情感,直指知识建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悄然改变着中小学课堂的传统结构,让学生走到舞台的中央,动起来,活起来。近年来,围绕如何构建学生喜爱的课堂,学术团体和一线教师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第十八届华东六省一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就是以“对话”为主题,围绕“对话”展开教学研讨的。无论是精品展示课还是专家点评都在凸显“深度对话”的主题。在趣味盎然的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中,对话成为互动的主要载体。课堂对话也不再是教师和“学霸”之间的交流,而是直指师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载体,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交流的阵地、展示的舞台。

改变课堂呈现形式,将“对话”引入课堂,让课堂变得多维而立体。首先要在教师心灵深处实现从“以教定学”向“先学后教”的转变,真正围绕学生的“学”来组织和开展一切教学活动。教师通过预设问题、创设情境投石激浪,引领学生由稚嫩、感性的思考到平等、民主的对话交流,进而指向知识的深层内涵,形成完善的思维过程。在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下,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交流和体验得以充分的开展。各类知识被充分运用起来,无论旧知还是新知,都会成为思维过程的活水。课堂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会变得灵动而趣味盎然。

新型、有温度的课堂要求全体学生都能以“主演者”的身份融入其中,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合作和对话,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对话”中体验知识传递与建构的全过程。当下的课堂互动,存在着较多的无效流程,缺乏独立的思考和深层的合作。剔除形式主义,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构建互动体验模式,就是要通过改革课堂呈现形式,让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广阔,讨论的话题更开放。交流分享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标准性,而是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教材文本,培养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最终指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二、课堂“对话”应依托信息技术,聚焦学科之间整合

“没有兴趣地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很短,在视听刺激不强的场景里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课堂“对话”,能够在新技术、新设备、新媒体的助力下起到如虎添翼、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当下的中小学课堂,呼唤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把与学科教学相关的动画、文字、图像、视频乃至三维虚拟场景等鲜活、多维的素材应用于课件制作,应用于课堂呈现,使平面的知识立体化,静态的场景生动化,充实教学容量,创造新的兴奋点,为课堂教学插上腾飞的双翼,激活学生的内驱力,保持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单调、机械地进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缺少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背景下,“翻转课堂”“智慧教室”“大数据评价系统”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引入了时代活水,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既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又开启了学生合作学习的闸门,使传统的课堂向着活动课的形式转变。课堂“对话”更是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分享中掌握所学知识。

三、课堂“对话”应尊重教学规律,重在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对话的基础是生本“对话”。学生只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观看视频或微课探究等形式深度解读教材文本,对教材文本中呈现的显性知识体系和隐形的价值情感了然于胸,并在自己的大脑中经历质疑、解惑、再质疑、再解惑的过程,才能积累素材,有效地进行“生生对话”,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分享,在讨论中、辩论中、争论中去伪存真,深化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和掌握。为了提升课堂对话质量,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并以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围绕学生“学得怎么样?”“动没动起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适时进行疑难点拨,用一条看不见的丝带,巧妙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探究交流,体验式建构知识体系。

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一定要考虑实效性。为了凸显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讲台上摆满各种教具,投影仪、斯玛特白板、幻灯机等都用上了,教师讲得热热闹闹,学生却听得懵懵懂懂、晕头转向,不知自己在听课还是在“看戏”。这樣一来,新技术、新手段反而成为教改的累赘了。

课堂“对话”在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呈现形式也应有所不同。要尊重教学规律,切忌牵强附会。教师只有充分了解传统教学在当下的新技术背景下缺少什么,或者说在当下课程改革的新课堂里需要补充点什么,围绕教学目标,从“可行、助力、有效”的角度选择表现手法和组织形式,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学生为“主角”设计课堂对话的氛围和平台,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并在参与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一味地追求形式上多样和与众不同,而背离了课堂改革的初衷,那只能是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教育呼唤改革,课堂需要创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让人应接不暇,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改革课堂呈现形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对话”课堂,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实践和创新。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互动、高效的课堂“对话”,让课堂变得灵动而鲜活,立体又多维,我们始终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57-62.

[2]张光陆.有效的课堂对话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7(3):52-57.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课堂对话学科整合对话
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课堂对话策略及实施探讨
数学课堂对话,给学生的自然生长助力
广挖资源深度整合巧用技术
深化课改的五个着力点
寻求英语课堂对话真实性有效性研究
中职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研究初中英语课堂对话教学的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