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的现状和对策

2021-01-12钱钢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35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中小学

钱钢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与应用,是信息技术和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以合肥市瑶海区为例,探究区域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与应用的相关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探索可行性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中小学  智慧学校  发展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学校的应用范围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路径。笔者所在的合肥市瑶海区较早开始智慧学校建设,根据区域发展情况,积极摸索,改革创新,积累了一些经验,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试就区域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一、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情况

“十二五”以来,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各地相继颁布教育信息化规划文件,以学习者为中心,打造智慧、高效的教学课堂,积极探索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变革。安徽省教育厅相继印发了《安徽省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标准》和《安徽省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2年)》。以笔者所在的瑶海区为例,近年来,全区已经实现七个一百(即教育城域网覆盖率100%,校园网建成率100%,班班通覆盖率100%,计算机教室建成率100%,宽带接入率100%,学生学习空间开通率达100%,教师空间开通率100%)的智慧学校基础环境建设,建成了互动教研平台、教育装备管理平台、书香瑶海平台、推门听课系统等平台,已经建成121间智慧课堂且已实现常态化应用。

二、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区域大力推进智慧学校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促进了优质资源共享,推进了城郊教育均衡。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认知不到位,偏硬件轻软件

调查发现,很多学校主要将单个模块建设放在首位,其中又以传统硬件提升为主,存在偏硬件轻软件现象,整体规划意识较为缺乏。建设智慧学校本质上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进原有的教学与管理模式,为教学和管理服务。然而,很多学校对智慧学校建设缺乏准确认知,存在生搬硬套现象,抓不住核心需求,智慧教育无法有效落到实处。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创新的促进不足

调查显示,当前智慧学校建设还不能有效满足教育教学实际需求,教学数据采集分析体系有待完善,过程性数据采集与利用不足,现有业务系统间的交互、共享和集成不够,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三)专业教师缺乏,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升

智慧学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调配合。当前多数中小学的信息化专业教师队伍建立不足,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人才保障需加强。相当一部分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将近半数的教师对智慧学校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主要是按领导布置的任务来完成工作,对智慧学校相关应用重视不够,应用及培训效果没有有效达成。

三、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的对策

(一)区域统筹,分步实施,软硬有机结合,加强制度保障

瑶海区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組,加强统筹和指导,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基于“行政推动、有效融合、科学发展”的发展方针,科学推进“装、研、训、用、评”五位一体的智慧学校建设工作机制。目前已建成智慧课堂121间,后期还将建成348间。近几年共投入1.2亿元用于智慧学校环境提升,到2021年末实现智慧学校全覆盖。

遵循“重体系、搭平台、抓数据、接应用、建服务”的思路,建立统一数据标准体系及接口,推动现有系统及资源模块同省市平台进行互通互联对接。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多平台多资源互通互联。促进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为教科研及日常管理、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支撑。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进教学模式创新与变革,助力教育均衡。以教育数据中心和能力开放平台为依托,采集区域教育教学系统应用数据,实现数据资源有效管理,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大数据融通教育新模式。

(二)示范引领,因地制宜,以应用为核心,凸显特色创新

以落实智慧学校建设与应用为重心,构建区域智慧学校特色发展路径。各校根据实际需求,依托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及合肥市教育云平台,让学校体验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文化、智慧生活、智慧管理等带来的便捷。通过推广智慧学校平台常态化应用,形成智慧学校“五个一”应用成果:一校一特色,一校一示范,一校一结对,一片一团队,一月一研讨。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在全区掀起争学试点、赶超先进的热潮。

充分发挥和挖掘智慧教育的价值,通过对智慧课堂的深度应用,提升了备课效率,备课时间平均减少35%;实现了精准教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26%;加强了智能评阅,作业批改时间平均减少40%;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减少学生40%习题练习量和48%课后学习时间,实现了智能管理。智慧课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情况提供不同的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做到个性化学习;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准教学,因材施教,促进了教育优质均衡。

(三)重视培训,体现个性,提升信息素养,加强人才培养

重视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建立差异化的培训方案。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有差异的个性培训,加大培训规模和力度,通过集中培训、任务驱动、项目实施、自学研修等方式,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支撑服务能力。为建设智慧学校提供专业人才保障,为师生搭建各类展示与竞赛平台,增强教师在智慧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支持教师和学生跨校跨区域沟通交流和参观学习,增强师生对智慧学校深入了解。

参考文献:

[1]李丹阳.试论教育信息化2.0时代课堂形态转变的境遇、路径与策略[J].教学研究,2021,44(1):51-58.

[2]包磊,王道生,李秀琴.基于大数据治理下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构思——以甘肃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30):112-113.

[3]李锋,熊璋,任友群.聚焦数字化竞争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从国际国内课程改革看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7):26-31.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中小学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