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大党作风建设经验研究

2021-01-12赵林

廉政文化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基本经验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

赵林

摘   要:党的作风建设百年实践,是一个不断总结、运用、创造经验的历史进程。历经百年探索,中国共产党积累了足够丰富、成熟的作风建设经验。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坚持总结经验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坚持作风建设同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与紧紧依靠群众相结合;坚持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坚持抓作风与反腐败、反浪费相结合;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坚持抓“关键少数”与管“绝大多数”相结合。这些重要经验是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结论。走好新征程,我们既需要把这些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坚持下去,又要结合新的目标任务和实践要求加以创造性运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关键词:建党100年;作风建设;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21)06-0001-09

善于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巨大的历史自觉和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强调,要“深入研究党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自我革命的百年历程,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1]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成就和意义在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得到了充分彰显。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有必要抓住建党一百年这个重要节点,梳理、总结、提炼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加强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并加以创造性运用,不断扩大作风建设战略成果,为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一、坚持总结经验与创新发展相结合

回顾我们党百年作风建设的历程可以发现,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正确处理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断深化对作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系统而独特的作风建设理论。这个过程就像一场接力赛,每一代人总是以前一代人已到达的位置为出发点,随后又跑到它的前面。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通过的决议案明确规定,红军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还要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等重大任务。这一认识是毛泽东从革命斗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的比较中得出来的结论,它初步回答了在党员队伍以农民成分为主和革命战争十分残酷的条件下,如何从作风上建设党,以保持其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延安时期,为系统、全面、深入地总结党的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并从政治路线上分清是非、达成共识,我们党创造性地在全党普遍开展整风运动,通过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最终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对党的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在执掌全国政权、从事和平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经得起糖衣炮弹的攻击,对中国共产党而言,无疑是一场全新考验。“在胜利了的国家里头……物质享受是很具备的,很可能腐化。从前在瑞金、延安时,想腐化也很难,现在腐化很容易。”[2]我们党提前作出“胜利后,一定会有人腐化,官僚化”[3]的判断和预警,为此先后开展了1950年全党全军整风、“三反”“五反”、农村“三反”等集中性整风运动。这一时期,作风建设的鲜明特点就是大张旗鼓地发动一切工作人员和有关群众进行学习,号召坦白和检举。运动化的作风治理策略,在特定时期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合理性,能够在短期内普遍而深刻地教育干部,但也会导致社会陷入无序、混乱的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在面临长期执政考验的基础上,又面临着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一方面继承过去正确的经验,另一方面汲取错误的教训,努力探索在不搞群众性政治运动的情况下健康有序地开展作风建设的新办法新途径。自1983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党用三年时间对党的作风和组织进行了全面整顿,之后又开展了“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搞“运动”转变为搞“活动”。同时,努力建立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恢复重建中央和地方各级纪律检查机关,重新设立国家行政监察机关,为深入推进作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和组织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聚焦“四风”,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韧劲,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在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重大理论命题,提出“抓常、抓细、抓长”“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等一系列重要方法,既讲“为什么”,又讲“怎么干”,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既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作风建设的基本理论,同时又赋予了作风建设新的时代内涵,开辟了作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新境界。

历史和现实表明,作风建设所取得的成效,离不开党的创新理论的正确指引。百年来,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现作风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历史和现實启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以优良的作风外树形象、内聚党心民心,使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步调一致向前进。

二、坚持作风建设同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

作风建设不是孤立的、封闭的。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肩负的主要任务不同,党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这就要求作风建设必须紧密围绕党的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聚焦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来开展。回顾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作风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具有极其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把作风建设同军事斗争紧密结合,坚决抵制和纠正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问题,为赢得革命胜利提供了坚强保障。井冈山时期,我们党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密切军民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抗战时期,我们党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有效解决了党内存在的思想分歧,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思想政治基础。解放战争时期,各根据地针对实践中出现的脱离群众、官僚主义等现象,把作风建设同土地改革结合起来。在“参军保田”口号下,广大农民为支援前线、解放全中国提供了有力支持。1949年3月,针对革命胜利后“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及时给全党打预防针,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4],为我们党迎接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和新中国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把作风建设同干部建设、城市接收、增产节约、大规模经济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1951年12月,我们党部署开展的“三反”运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贯彻精兵简政、增产节约的中心任务。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起来的大背景之下,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应对党内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共中央根据八大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精神,在全党重新进行了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教育。《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指出:“贯彻整风和工作两不误的原则,把整风运动的进行同工作的改进结合起来,同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解决结合起来,防止关门整风,妨害工作。”这一时期,我们党开展作风建设成效卓著,有效解决了因胜利而产生的居功自傲、脱离群众、蜕化变质等问题,为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凝聚了广泛力量。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作风建设围绕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展开,积极引导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自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在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重要论断,以端正党风开启自我革命伟大征程。邓小平指出:“在目前的历史转变时期,问题堆积成山,工作百端待举,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的意义。”[5]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作风建设主要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展开,重在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引导党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作风建设这条主线一以贯之、步步深入,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取得了作风建设的重大历史性成就,开创了从严管党治党的新局面。全党上下把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有机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中,形成了抓作风促工作、抓工作强作风的良性循环。

历史和现实表明,作风建设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贯彻执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总是会以一种巨大的历史自觉,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实现新的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作风建设任务的提出、工作的部署,必须同党的政治路线、面临的形势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党的建设紧迫问题、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紧密结合起来。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未来30年将是我们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同时,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交织叠加,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立足新起点、新征程,我们唯有把握历史主动、抓住历史机遇,传承发扬好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与紧紧依靠群众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6]331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根据斗争需要和群众反映,向工农革命军正式宣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1929年之后,六项注意又增加了两项:洗澡避女人、不搜俘虏腰包。“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绝大部分内容都是直接关系群众利益的,人民群众也正是通过这些最直观、最形象的风气一步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延安时期,我们党把“发扬艰苦作风,厉行廉洁政治,肃清贪污腐化”作为抗日根据地的施政目标,树立起亲民、廉洁、蓬勃向上的形象,创造了以“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经典佳话。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广大群众的支持。淮海战役双堆集战斗结束后,国民党将领杨伯涛在从战场押送到中野后方的行程中观察到,“经过几十里的行程,举目回顾,不禁有江山依旧,面目全非,换了一个世界之感。但见四面八方,熙熙攘攘,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呈现出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支援解放军作战的伟大场面……我以前带着部队经过这些地方时,连一撮猪毛都没看见,现在怎么有了,真是怪事。”[7]杨伯涛的观察和思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国民党的奥妙所在。

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把纠正防范官僚主义、脱离群众作为作风建设的着眼点和重点。1949年11月,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为了更好地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具体政策,密切联系群众,克服官僚主义。1950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强调首先是整顿干部作风,密切党和人民的联系。风气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这一时期,尽管遇到了严重自然灾害,以及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等重重考验,但党和国家都一一挺了过来,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党的作风好,党群关系好,全社会有凝聚力,从而掀起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正是中国共产党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脱离群众的危险更大。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我们党大力提倡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着重解决群众最关心、意见最大的事情。从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高干子女经商、领导同志少量食品“特供”、请客送礼、领导干部出国等“七件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到着力解决教育乱收费、基层干部吃拿卡要等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以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到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我们党始终把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结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拿出共产党人最讲认真的劲头,持之以恒纠正“四风”,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6]306从严肃查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违规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大办婚丧喜庆事宜等问题,到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广大人民群众从实实在在的行动、真真切切的变化中增强了获得感,更加坚定了相信党、依靠党、拥护党的决心和信心。

在密切联系群众的同时,也要紧紧依靠群众,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既要靠组织推动解决,还要靠群众监督解决,注重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8]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充分調动群众参与作风建设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让不正之风无处遁形。从中央苏区时期各级工农检察部下设控告局,建立突击队、轻骑队、群众法庭等不同形式的群众监督机构,到新时代运用科技手段促进群众监督工作转型升级,我们党紧跟时代步伐,让群众监督更加方便快捷。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先后推出中秋国庆期间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监督举报曝光专区,开通“党风政风监督举报平台”和手机客户端反“四风”一键通,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对形成全社会参与纠正“四风”工作的良好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

历史和现实表明,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的党的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成功之道和政治优势。今天,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已经突破9500万。与过去相比,我们的党员队伍力量大大提升了,但党群干群关系也面临空前严峻的时代考验,在相对优越的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对党与群众唇齿相依、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缺乏切身感受,群众工作的困难与日俱增。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历史自觉,认真研究经济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掌握新形势下党群干群关系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密切联系群众的途径和方法,找到群众工作的时代触点、跟上群众路线的时代节拍,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

四、坚持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

社会历史过程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党的阶段性目标和历史阶段的工作重心,决定了作风建设必须把握好连续性治理与阶段性治理的关系,既要树立永远在路上的思维打好持久战,又要结合具体时空条件下的新变化、新情况,坚持问题导向,打好阶段性攻坚战。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但其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过程,只是“年年岁岁花相似”,而是要有阶段性具体部署,选准目标、集中火力,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不断抓出阶段性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风建设重在解决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等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在解决因胜利而产生的居功自傲、脱离群众、蜕化变质等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开展以打击走私、套汇、投机倒把、贪污受贿等严重经济犯罪活动为重点的专项斗争,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斗争,着力解决教育乱收费、基层干部吃拿卡要等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通过抓一项、成一项、巩固一项,实现阶段性、突击性工作与长期性、根本性建设的有机统一。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曾提出,要在今后五年内“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但随着实践深入,我们党对作风建设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有了更加深刻、科学的认识。1986年10月,王鹤寿同志在中央纪委第八次全会上的讲话就很有代表性:“可是尽管我们处理了这样大量的案件,党内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还是一浪接一浪,甚至有的同志说,一浪高过一浪。不管说法如何,但总是此起彼伏,纠而复生。抗日战争八年胜利了,可是抗‘歪风邪气’这八年来还不能说是根本好转。究竟原因在哪里?不能说我们的同志不努力,也不能说我们处理案件不严肃。这就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9]思考的结果就是,“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就得干多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开放搞活政策的正确执行。”[10]1990年11月,中共中央在批转中央纪委《关于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对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斗争,必须“一要坚决,二要持久”地抓下去,决不能时紧时松,半途而废。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专门针对作风建设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这份文件指出,党的作风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必须把总体要求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重点,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悉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创造性地提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一重大理论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么多年来,作风问题我们一直在抓,但很多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变本加厉了。症结就是没有抓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集中抓的时候雷霆万钧,平时则放任自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不可蜻蜓点水,不可虎头蛇尾,不可只是一阵风,否则不仅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会导致作风问题不断反弹、愈演愈烈,最后失信于民。”[6]321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党一刻不停歇地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提供了科学指引,“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全党形成高度共识。从出台八项规定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活动,我们党始终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紧紧抓住作风建设这条主线一以贯之、步步深入,在有效防止和克服“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改过来又弹回去”的怪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历史和现实表明,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顽固性等特点,抓作风建设必须要持之以恒,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接着敲,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同时,还要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在新征程上,既要坚决克服“疲劳综合征”,做好打作风建设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加强长期战略谋划,也要坚持问题导向,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抓起,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使作风建设更符合变化了的实际,更适应新阶段的要求,使党的作风全面好起来。

五、坚持抓作风与反腐败、反浪费相结合

作风建设、反腐败、反浪费在内涵上是不完全一致的三个概念。“浪费、腐化、贪污相互间有某种程度的关联,但亦有分别,不能一样看待。”[11]但在方向和本质上,三者是一致的,在内容上也有许多交叉点和共同点。1981年7月,中央纪委发出的《关于严肃党纪,杜绝“关系户”不正之风的通告》指出,这种“拉关系”、建立“关系户”的歪风邪气,在大多数情况下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行贿受贿行为。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坚持以贯通的视野、系统的观念、统筹的办法,使三者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从党的百年作风建设历程看,我们党往往把作风建设同反贪污、反浪费等概念交织连用、同步部署。1933年12月2日,《红色中华》号召苏区革命群众实践六项节省规约:每天节省一个铜板;不进馆子,不吃小食;节约办公费百分之三十;建立節省箱;每个伙食单位建立一个菜园;积极开展向一切浪费的官僚主义者的斗争。这六项节省规约内容多涉及到反浪费和反官僚主义。中央工农检察部在发出的《检举贪污浪费》的指示中更明确地指出:“贪污浪费常常不能分开。浪费的地方多半藏着贪污分子在内,不制裁贪污分子就不能完全消灭浪费。”[12]1934年初,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13]再次把反贪污与反浪费联系起来。1939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一条明确:发扬艰苦作风,厉行廉洁政治,肃清贪污腐化,铲除鸦片赌博;第二十三条明确:厉行有效的开源节流办法,在各机关、学校、部队中,提倡生产运动与节约运动,增加收入,减少支出,以解决战时财政经济之困难。这些规定都涉及到了作风建设、反贪污、反浪费等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继承这一有益经验,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加以丰富完善。无论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以及城市“五反”运动、农村“三反”运动等,都无一例外地把作风建设与反腐败斗争、反浪费有机结合起来同步推进。1951年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三反”和“五反”运动,反对的对象是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和不法资本家行贿、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盗骗国家财产、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违法行为,是一场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移风易俗大扫除。1987年2月26日至3月4日,全国纪检工作会议部署1987年的纪检工作,提出继续纠正不正之风,并同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对于“厉行勤俭节约”就有明确的规定。从反“四风”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说“不”,再到“光盘行动”狠刹舌尖上的浪费,我们党大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之风,抵制铺张浪费、贪图享受之风。

历史和现实表明,作风问题与腐败问题、浪费问题往往互为表里、相伴而生,抓作风与反腐败、反浪费相辅相成、相向而行,必须统筹抓、一体抓,才会产生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效果。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用全面的、系统的观念看待作风建设与反腐败斗争、反浪费的关系,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相互推动、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注重发挥整体效能。

六、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标本兼治是深入推进作风建设的有效方法。治标,重在纠;治本,重在防。治标与治本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百年来,我们党把标本兼治贯穿于作风建设全过程。既保持纠治这一手不放松,针对不良风气,该纠正的纠正,该禁止的禁止,强化“不敢”的氛围。同时,注重查找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理想信念、制度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抑制不正之风,强化制度约束下的“不能”和内化于心的“不想”。

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一方面注重从思想上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优良作风,另一方面对于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坚决打击。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针对增产节约运动中发现的大量令人震惊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现象,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尤其在“三反”运动中严肃查处刘青山、张子善案件,产生了强烈的震慑效应。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先后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等重要文件。与此同时,纠治这一手也不放松,相继开展了以清理乱收费、用公款变相出国(境)旅游、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无偿占用企业钱物、狠刹部门和行业突出的不正之风等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一刹”工作,以及治理公路“三乱”、中小学乱收费和减轻企业负担等10多个纠风专项治理工作。1997年以后,纠风工作在继续开展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治理公路“三乱”等专项治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标本兼治、纠建并举”和加强行风建设、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的要求,从过去侧重于治标发展到在不放松治标的同时,逐步加大治本力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沿着标本兼治的理念思路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四风’问题,要标本兼治,既治标又治本。治标,就是要着力针对面上‘四风’问题的各种表现,该纠正的纠正,该禁止的禁止。治本,就是要查找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理想信念、工作程序、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抑制不正之风。”[6]310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从治标入手,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精准施治,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露头就打,使“四风”问题蔓延的态势得到遏制,为治本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在加大惩治力度的同时,我们党不断以治标促进治本,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作风顽疾,着力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漏洞。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的制定实施,为在新形势下推进作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还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不想腐的防线。

历史和现实表明,“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稍有松懈便反弹回潮、卷土重来。只有坚持立破并举、扶正祛邪,把握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才能形成综合效能。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必须把“不敢、不能、不想”一体理念、思路和方法贯穿于作风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一体开展治“四风”树新风,既用好施药动刀的治病之法,坚决防反弹回潮、防疲劳厌战,又做实固本培元的强身之举,堵塞风险漏洞,完善制度机制,规范权力运行协同发力,常态化开展党性教育、作风教育、警示教育,久久为功,高水平高质量地化风成俗、成为习惯,持续擦亮作风建设金色名片。

七、坚持抓“关键少数”与管“绝大多数”相结合

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深入推进作风建设过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

抓作风,首先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人民群众之所以信赖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的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是优良作风的倡导者、组织者,而且是亲身实践者、示范者。邓小平在《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一文中如此思考总结:“过去我们党的威力为什么那么大?……就是党员打仗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生活上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这样他们就成了群众的模范,群众的核心。”[14]268优良作风反映在战场上,就是我们党的军队指挥员带兵打仗都冲在前面,喊“跟我上”,而国民党军官则往往站在后面,让士兵“给我上”。“跟我上”与“给我上”,一字之差,却是战场胜负的枢机所在。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谈到:“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如果党的组织把群众的意见和利害放在一边,不闻不问,怎么能要求群众信任和爱戴这样的党组织的领导呢?”[14]17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为全党树立了典范、作出了表率。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习近平总书记就一再强调要从中央政治局开始,从自己做起。2017年10月27日,党的十九大闭幕后的第三天,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会议又从作风建设切入,审议了《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对八项规定内容作了进一步规范、细化和完善,再次为全党作出表率。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巨大示范作用下,各级党组织和各級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工作纳入全面从严治党大局,自觉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对标,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紧抓不放、狠抓不松,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逐级传导压力、层层抓好落实,形成以上率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端正党风,也是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的事情。陈云曾指出:端正党风要动员和组织全党和全社会力量来进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5]这些都表明,作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作风建设必须坚持抓“关键少数”与管“绝大多数”相结合,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上下互动的良好态势,才能对“四风”问题合围歼灭。

历史和现实表明,推进作风建设,在上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动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管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全党的表率,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比任何宣言和说教都有说服力。相反,如果领导干部言行不一,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风气也会造成釜底抽薪般的伤害。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在新征程上推进作风建设,必须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层层示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响应党的号召,自觉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对标,以“我先上”的行动自觉带动更多人“跟我上”,汇聚起众志成城、团结奋斗、共克时艰的力量,和人民群众一道战胜艰难险阻。

以上几个方面的概括,既是百年来我们党推进作风建设的宝贵经验,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也包含着对我们党百年历程的深刻总结,是今后推进作风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重视经验,但绝不能犯经验主义错误,我们还必须善于守正创新,在继承中不断创造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展作风建设的新鲜经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1-11-17.

[2] 陈云.陈云文稿选编(1949—l95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17.

[3]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13.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

[5] 鄧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78.

[6]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党史和文献出版社,2021.

[7] 刘统.决战:华东解放战争1945~194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500.

[8] 赵乐际.赵乐际在山东调研时强调深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  努力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成效[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1-06-09.

[9] 李雪勤.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工作60年[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157.

[10]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62.

[11] 董必武.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0.

[12]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百年纪事[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21:41.

[1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4.

[1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

责任编校   王学青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undred-Year Old Party

ZHAO Lin(Department of Theory, News Communication Center of Central Commission for Discipline Inspection and State Supervisory Commission, Beijing 100053, Beijing, China)

Abstract: The Party’s work style construction is a historical process that is constantly summarized, applied and created. After a hundred years of explorati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accumulated abundant and rich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Specifically, it can be summarized from the following seven aspects: adherence to the combination of experience and innovation; adherence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work style and the Party’s centeral work; adherence to the close contact with the masses; adherence to continuity and stage qualities of development; adherence to the combination of working style construction and anti-corruption, anti-waste efforts; adherence to the combination of symptom treatment and root treatment; adherence to the combination of focusing on the “key few”and attention to the majority. Such are correct conclusions drawn through repeated practice and comparison. To take the new journey well, we need not only to adhere to these experiences which have been tested and proved effective in practice, but also to apply them creative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w objectives, tasks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so as to provide a strong style guarantee for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Key words: the century of Party construction; working style construction; basic experienc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猜你喜欢

基本经验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探讨
《整顿党的作风》与党的作风建设
坚持严以用权 提高党员干部担责能力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