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亮毛南山乡幸福路
2021-01-12覃浩笛
●覃浩笛
秋季阳光正好。在下南乡中南村南昌屯村民文化广场上,身着毛南族盛装的祭祀者们正在进行一年一度“分龙节”还愿仪式——“肥套”。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戴着一套毛南族特有的傩面具,在“肥套”仪式中展示着毛南族特有的傩面文化。
傩面文化在毛南族文化中流传已久,毛南族傩面具作为毛南族文化的代表,是毛南族瑰宝。今年已经68岁的谭建新老人就是一位有着精湛傩面雕刻技艺的傩面文化传承人,雕刻的面具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毛南族文化色彩。
河池环江供电局“电亮毛南”党员服务队到川山镇扶贫车间排查供电线路隐患 覃浩笛/摄
谭建新自从1974年起就开始向父亲学习傩面具雕刻技艺,至今已经从业40余年。他介绍说,全套的傩面具共有36个,主要用于毛南族“还愿”(毛南语称为“肥套”)等祭祀场景。傩面具均为手工雕刻而成,以深山里的檀木最佳,牛尾木、春牙木次之。在经历了构思、选材、加工、雕刻、上色等5个步骤后,一块素朴的木头便从此成为了神明寄托的载体。一个小号的面具通常需要3~4天才能完成,中号或者更大的则需要至少一星期甚至10天或半个月时间。
在谭老看来,制作过程最大的难点是构思,一套完成的傩面具,没有任何一块是相同的,每一块面具都有其特定的表达方式和对应象征。一开始只是为了技艺的传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传统的毛南族文化产品变成香饽饽。“一个傩面具能卖700元,去年卖了5万多元呢。”出售毛南族傩面具,已成为谭建新一家主要的收入来源。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毛南族文化产业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开发和推动。依托“毛南族发祥地”这一文化品牌,县里配套建设毛南族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使南昌屯成为毛南族一年一度最重大节日“分龙节”的主会场,吸引大量的学者和游客。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进行了重要指示,强调要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红火的日子就是产业不断发展,收入不断增多,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为了扩大产业增加效率,谭建新对木头初加工和切割,摒弃了之前的纯手工制作,改用电锯、小型机床等工具。“现在用电锯和小机床,加工效率是之前的10倍,特别是大木头,一下就可以锯断、成型。”说起现在的加工方法,谭建新由衷感叹社会经济发展和充足电力带来的改变。今年8月初,南方电网广西河池环江供电局景阳供电所的“电亮毛南”党员服务队主动上门,为他将两相电改造成了三相电,电压由220千伏安增加到380千伏安。“改造之前谭老害怕小型机床、电锯等用着不稳定,现在他可以放心了。”服务队队员谭志学说。
河池环江供电局“电亮毛南”党员服务队为下南乡饮水工程检测用电情况 覃浩笛/摄
早在2016年河池环江供电局就完成了南昌屯的电网升级改造工作,变压器增容了2倍。每年“分龙节”和各类节庆时,南昌屯总是灯火通明。
在助力毛南族整族脱贫过程中,南方电网公司始终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十三五”以来,南方电网已在环江投资5.6亿元用于电网改造升级。特别是2019年,河池环江供电局主动靠前,架线路、装台变、优服务,为下南乡1.5万毛南族同胞解决千百年来的饮水难题贡献电网力量。
经济社会的发展助推民族文化的繁荣,民族文化的璀璨正是人民生活红红火火的展现。南方电网计划在2020—2025年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投资8.89亿元,开展1328个电网项目建设,其中,在毛南族聚集地下南乡新建设一座35千伏变电站,全面满足毛南族脱贫后各项用电需求,让毛南族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过上越来越红火、越来越美好的电气化生活,让神秘毛南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