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成身退:欲说还休的古代官场隐秘规则

2021-01-12蒋青林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汉王项王文种

蒋青林

《大鹏扶摇:国学选人用人智慧》系列之二十二

跟随主子开创事业,筚路蓝缕,殚精竭虑,劳苦功高,那么在功成名就之后,一个人是不是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和待遇呢?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会获得相应的结果。例如唐太祖李世民,不仅重用当年秦王府的忠贞部下,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功臣,将其画像绘入凌烟阁,给予他们无上荣耀。类似事例,不胜枚举。当然,凡事皆有正反两面,光明的背后往往就是阴暗。在过往历史之中,确实出现过不少负面案例,因为种种特定的时代原因而导致事情成功之后君臣相互猜疑、分道扬镳甚至痛下杀手,让人深感历史风云的变幻莫测。如果仅仅停留于道德层面的思考,简单地认为某个君主存在品质问题,那么就有可能将历史拷问过于表面化了。其实,随着切身利益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信任很难靠得住。战国时期的张耳、陈余曾是莫逆之交,两人一起开创事业,但随着势力逐渐壮大,两人出现分歧乃至反目成仇,弄到最后都想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对照前车之鉴,后世君主也在努力探索新的解决办法,希望更加仁慈地对待曾经的有功之臣。哪怕是不得不各走各道,也可以好说好散。倘若日后再有重逢,说不定也会出现“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温情画面呢。

越王勾践与大臣范蠡、文种的旧事颇具示范意义。范蠡与文种一同陪同勾践经历了从谷底到巅峰的过程,功德圆满之后,两人由于不同的选择而得到完全不同的结局。

勾践自年轻时起就是个狠角色,为求成功不惜血本。他的父亲允常刚去世,吴王阖庐觉得这是个机会,就派兵攻打越国。勾践还在当孝子,听说世仇吴国的军队又打过来了,怒火中烧。他想出了一个让人闻所未闻的狠招,准备在气势上一举摧毁敌军。战争开始时,越军派出一支敢死队,一共三排,无所畏惧地集体向前。他们没有狂叫着冲向吴军,而是突然停止,拿出兵器,齐刷刷地将自己捅死了!吴国士兵看到这个场面,目瞪口呆,心里基本上崩溃了:越军可能并不想拼个你死我活,而完全是同归于尽的架势!就在吴军发懵之际,越军以排山倒海之势猛冲过去,结果自然毫无悬念,吴国大败,吴王阖庐被射成重伤,然后死掉了。还有一点可以体现越王“狠”的特点,就是遭遇失败时,勾践也倾向于玉石俱焚。吴王夫差当政之后,吴国日益强大,吴越之间不可避免地再次迎来了较量。本次失利的一方变成了越王,他被围困于会稽山上,一筹莫展。文种代表越国去求和,却未得许可。勾践打算将妻子儿女全部杀死,将所有珍宝焚毁,然后带着仅有的五千人与吴军火拼。好在文种想出了曲线救国的招数,就是通过贿赂吴王国宠臣伯嚭去说服夫差。最后,外交工作成功了,勾践才停止了疯狂念头。当然,勾践最为世人所知的是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后一举灭掉吴国的励志故事。如果从勾践系列事件来考察,就不难发现他的内在性格还是一以贯之的:从争强斗狠到隐忍待发,再到称霸之后的奢侈放荡,他只是在展现其内心的不同侧面而已。

范蠡虽然竭力帮助越王成功灭吴,但他对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的阴毒性格认识得十分到位,并在心里早早作好了功成身退的打算。勾践成就霸业之后,身为上将军的范蠡向他递交了辞职信。勾践极力相留,并表示将对范蠡进行土地分割。范蠡对此心知肚明,悄悄地收拾金银财宝,带上手下渡海远走了。勾践则顺水推舟,给了他一个名誉奖励:将会稽山分封为范蠡的城邑。相比而言,文种的思想认识不及范蠡深刻,行动也显得迟缓,结局也就悲惨得多。范蠡虽然独自远走,但仍然牵挂着昔日共同战斗的老伙计文种。范蠡给文种写了封信,指出越王的人格缺陷,劝其好自为之,因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越王有可能忘恩负义和恩将仇报。文种阅信之后,便以生病为由不再上朝。但此时已经迟了,有人向越王进谗言,诬陷文种将要作乱。越王二话不说,就赐给文种一把剑,让其自尽。而勾践向文种声明的理由也是让人惊掉下巴:你一共教我伐吴之计七条,我只用了三条就成功了;其余四条也该试试,你去先王那里去检验一下效果吧。文种最终以这种方式退场,确实显得太过悲摧。

历史不会重演,但某些过程还是惊人地相似。汉高祖刘邦与淮阴侯韩信之间的恩怨情仇,则进一步印证了范蠡的主张:该退出时就退出,不仅是“身退”,还要“心退”。

刘邦自然要比勾践大度得多,但迫于险恶多变的外部环境,他也不敢无条件地信任得力的大臣,包括对萧何也时不时觉得有点不放心。至于韩信,本来就不是他的嫡系,从头到尾可能都没有完全信任过。韩信刚出道时,投奔的是项梁;项梁战死,他又归于项羽;多次向项羽献计不被采用之后,韩信又归附了刘邦。韩信起初担任治粟都尉,就是管理粮仓的小官,而且迟迟得不到升迁。虽然萧何很欣赏他,也多次向刘邦推荐,但还是没有什么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刘邦从一开始并不看好韩信,不觉得其有多少过人之处。待到“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刘邦觉得诧异,不理解萧何居然如此推崇韩信。在萧何的全力担保下,刘邦大约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任命了韩信为大将军。当然,韩信的见解很独到,打仗也是常胜将军,终于得到了刘邦的赏识。

赏识归赏识,并不表示刘邦十分信任韩信,事实上恰恰相反,随着韩信手中的兵权越来越重,刘邦对其猜忌也是与日俱增。事情的发展往往经由量变而达到质变,其中有几个节点还是较为明显的。其一,韩信装傻抢占军功。为收服齐王,刘邦派出辩士郦食其前去齐国游说。郦食其也不负众望,成功说服齐王田广,双方把酒言欢,不再将对方视为外人。韩信明知事情真相,但禁不起谋士蒯通的劝说,假装并不知情,向着齐国长驱直入。最后,齐国被韩信占领了,而代表汉王的谋士郦食其则被齐王活活地煮死了。从该事的本质上看,韩信其实是在与刘邦争功,犯了当时政治游戏的大忌。其二,韩信逼迫刘邦封其为齐王。韩信当上了齐国事实上的一把手,但没有名分,于是找了个借口向汉王讨要代理国王的名号。当时,刘邦正被楚军团团围困在荥阳,愁得吃不下、睡不着。刘邦看完韩信使者捎来的信件,勃然大怒。好在还有张良、陈平等谋士保持了头脑清醒,建议汉王不如顺水推舟,以争取韩信的军事支持。刘邦虽然拐过了弯来,并立韩信为齐王,但心里仍然是万分的不爽。其三,韩信庇护楚国逃将钟离昧。韩信改封为楚王之后,去了自己的封地。钟离昧原先就与韩信要好,他在项王死后就无处可去了,于是投奔了韩信。但是刘邦非常怨恨钟离昧,要求楚王全力缉拿他。恰巧有人告发楚王意欲谋反,韩信显得处境艰难。为了向皇帝表明忠心,韩信取了钟离昧的首级,然后去拜见高祖。刘邦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在抓了韩信之后又放了他,但还是剥夺了他的实权,给其淮阴侯的封号,聊作安抚。

旁观者清,但当事者迷。韩信精通军事谋略,而政治智慧显得不足。韩信杀了大将龙且之后,威震天下,就连一向高傲自大的项王都感到恐慌,于是项王派出盱眙人武涉去游说韩信。武涉替韩信分析了他掌控的军事力量以及他与项王、汉王的关系,指出他在楚汉争霸形势下的重要地位,认为他完全可以与项王、汉王一起三分天下,独自称王。韩信听后,指出以前项王待他不咋的,而汉王对他异常重视且关心照顾得无微不至,所以他不忍心背叛汉王。之后,韩信的重要谋士蒯通精心组织了一次谈话,希望说服韩信建立独立王国,成为三权鼎立中的重要一极。韩信犹豫了比较长的时间,还是断定汉王会认同自己的功劳,不会过河拆桥。其实,韩信坚定地跟随刘邦,本身并无不妥,因为汉高祖毕竟是一代人杰,有格局,也能容人。事实上,高祖在陈地将韩信捉拿之后,并没有将他怎么样,只是剥夺了他的楚王地位,赦免了他的罪过,改封为淮阴侯。高祖的用意其实已经很明显了:从此以后,请您回归普通人生活,安享荣华富贵。而韩信经此变故,心态明显失衡了,认为刘邦害怕并妒忌自己的才能,同时为自身地位低下而闷闷不乐,心生怨恨。

最后让韩信走向不归路的,是他那颗蠢蠢欲动之心以及不合时宜的言行。韩信不满于平淡生活,希望联手另一位能人陈豨共同做一番事业。当陈豨将去赴任巨鹿郡守时,他特意来向韩信辞行,韩信借机向其表达了将来一块做点什么的想法。陈豨心领神会,欣然应允。而陈豨也是位说干说干的角色,在汉十年时起兵反叛,韩信也积极行动,准备作为内应配合陈豨。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韩信的行动秘密被人泄露出去。萧何与吕后合谋,假传陈豨兵败的消息,让韩信前去祝贺。韩信不明就里,去了宫里,即被吕后抓获,在长乐宫钟室被杀,牵连三族被诛。

韩信被杀后,还有一个小插曲,非常耐人寻味。高祖平定陈豨之后,回来得知韩信的死讯,心里既高兴又怜惜。他问了韩信的遗言,吕后如实转告:韩信说自己后悔当初没有采纳蒯通之计。于是,将蒯通抓来,准备将其烹杀。蒯通大喊冤枉,并作了自我辩解:秦朝瓦解,天下豪杰纷纷追逐帝位,高祖您也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本人当时只知韩信,并为其效忠;高祖您现在成功了,难道可以将其他各路人士赶尽杀绝吗?刘邦认为蒯通说得在理,于是赦免了他。相比之下,韩信就缺乏觉悟高度,在大局既定的情况下,还想着再次“逐鹿中原”,结果也只能是身死族灭。

上述两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勾践对于范蠡的悄然隐退还是中意的,并从名誉上对其进行保全;刘邦、吕后则对韩信的牢骚满腹心生猜忌,最终对其痛下杀手。比较而言,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做法还是有其过人之处的。赵匡胤在陈桥驿被属下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当上皇帝之后,赵匡胤在宰相赵普的劝说下,心里隐隐不安,担心属下这些武将们将来也会模仿自己的做法,于是他有计划有步骤地裁减武将职位与权力。最后,赵匡胤将最为亲信的老朋友石守信等人找来,喝酒叙旧。借着酒劲,赵匡胤坦率地吐露了心声:做皇帝其实挺难哪,一年以来我就没睡过一夜安稳觉!石守信等人忙问是何原因。赵匡胤说:道理明摆在这里啦,谁不眼红皇帝的位子啊!石守信等人吓坏了,赶忙磕头,猛表忠心,并希望皇帝指明一条出路。赵匡胤于是说出了本次喝酒的意图:希望他们交出兵权,挂着闲职,安度晚年;朝廷也将厚待他们。石守信等人第二天就递上辞呈,赵匡胤也是言而有信,给他们每人都赏赐了丰厚的财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宋太祖虽是武将出身,却颇具悲天悯人的情怀,对扭转唐末五代以来的滥杀之风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世之人对以往历史应该是大致清楚的,但为何很难处理好患难与共且功德圆满的君臣关系呢?大约这就是复杂的人性,各不相同,各想各头:对于坐上最高权位的皇帝来说,他对劳苦功高的臣下很难启齿,否则容易留下过河拆桥的骂名;而那些栉风沐雨、出生入死的有功之臣,他们想着两手空空返回家乡,确实也会心有不甘。皇帝与功臣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如此纠缠不清,当中既有制度上的原因,也有当政者个人原因,当然也会有臣子功高震主却不知收敛的性格原因。在“家天下”的旧模式下,皇帝只有竭尽所能维系住与功臣之间某种微妙的平衡,臣子也在运用处世谋略力求明哲保身,双方都会力图避免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而想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问题,大约只有在新的治理体系下才有实现的可能。

猜你喜欢

汉王项王文种
“知止”的天堂
近代以来我国公文文种流变考述
一日轻装范蠡舟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鸟尽弓藏
四面楚歌
移动互联新探索
准确 高效
汉王科技的变革
汉王的退路已被堵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