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鉴古知今开来 凝心汇智聚力

2021-01-12严炳洲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历史

严炳洲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中,深情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8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总结革命斗争经验,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概括为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至今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新时代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我们要十分珍视来之不易的伟大成就,紧扣伟大复兴主题,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九个必须”为根本遵循,继续运用好统一战线重要法宝,坚持科学的历史思维,坚守最大共识观、最大政治观、最好营养观、最广团结观 ,鉴古知今,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一、鉴古知今,凝聚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历史眼光、强化理论思维、增强大局观念、丰富知识素养、坚持问题导向,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思考和把握,做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1](P69)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知史爱国,关键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共识。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三卷的索引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作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的教育培训工作,核心内容就是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进行政治共识教育,就是要坚持社院姓“社”,旗帜鲜明、大张旗鼓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提出“五个得来的”则是最大共识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0多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合乎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晶。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走适合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脱离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很难说清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必然性。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历程凝结为逐梦探路的百年: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路行来,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取得“四个伟大成就”。

这是一条中华文明的复兴之路。“中华文明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3]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4](P119-120)。

然而,随着近代西方进入“蒸汽机”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曾经长期领先的中国却依旧停留于“手推磨”时代的封建社会。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依仗船坚炮利侵入中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文明以往耀眼的光芒随之黯然,甚至在西方列强眼中成为愚昧落后的象征。

中华民族向何处去?中华文明向何处去?在中国人民苦苦探索却屡屡失败之际,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便有了百年的逐梦探路、苦难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5]放眼全球,习近平总书记满怀豪情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6]

鉴古知今,凝聚共识,就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及文明的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土壤。只有搞清楚中国文化的根与脉、源与流,才能真正明白当代中国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问题,从而真正凝聚最大共识——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由来和客观必然性,巩固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自觉“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7]。

二、鉴古知今,凝聚人心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8](P467)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解放自我的强大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马克思主义的所有理论,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寻求人类解放道路,为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间的影响力,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扎根人民、依靠人民、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9]

中国共产党何以能苦难辉煌,何以能多难兴邦,“七一”讲话深刻系统揭示了答案: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大革命失败后,30多万牺牲的革命者中大部分是跟随中国共产党闹革命的人民群众;红军时期,人民群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反之,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要教育引导全体党员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将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凝聚14亿中国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七一”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有自己的私利。在嘉兴红船上通过的第一个党纲,拥有鲜明的人民立场,代表工人农民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切辉煌与一个著名的政治理念不可分割,这个理念就是为人民服务。在延安时期,党的宗旨被规范表述为“为人民服务”。党的宗旨被写进中共七大时,党章加了一个定语,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虽然几千年我们都在说民惟邦本、民贵君轻、君主民本、民水君舟、以百姓心为心、民主君客、民主官仆、得人心者得天下,但如何赢得人心呢?历代圣贤的回答都非常复杂。只有毛泽东同志,作了直抵人心最简明的回答,那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政治哲学而言,为人民服务,可谓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最简明、最平实、最深刻的政治理念。就政治实践而言,为人民服务决定了一个政权的稳固性。如果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则易人亡政息;如果为人民服务,则能获取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持,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确保政权稳固。

“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与“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一脉相承。“为人民服务”,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政治纲领、政党性质、工作要求和检验标准,使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各类政党、区别于世界其他各国政党而存在,使中国共产党从道德上、道理上、道义上成为最具人民性的政治集团。“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包含人民主体论、人民主权论、人民目的论、人民标准论、人民利益论、人民立场观、人民英雄观、人民实践观、人民共富观、人民全面发展观、人民健康观、人民安全观等丰富内涵。《说文》曰:“或,邦也。”“或”后演变为“國”,变体“圀”。这几种演化,视国以器物、疆域、领土为本、为中心,还有的演化,视国以人为本:“囯”——王国、帝国;“囻”——以民为本、以民为中心之国,这种会意有民本思想、人民中心和人民立场的深意,极具中国特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是历史的规律。顺应此规律,成为当今中国共产党人的最大政治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这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讲得更开门见山、意境深远。“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所在。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最新表达,也是中国传统极至的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创造性转化。这与毛泽东充分运用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创造性写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矛盾论》《实践论》,与邓小平用“小康”(出自中国传统经典《礼记·礼运》)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坚持社院姓“社”,要求我们有凝聚磅礴力量的政治站位,要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对最大政治了然于胸,要有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并转化成三尺讲台之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如对统战法宝的认知与把握,我们需要掌握从新生弱小的革命党到逐步强大的革命党再到今天已经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百年大党的发展过程,不断深化对策略、战略、治策、治道的学习、研究、宣讲与传播。

三、鉴古知今,凝聚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史,贯穿的是大历史观,表现为人民史观基础上的战略史观、长远史观、世界史观、整体史观、规律史观,[10]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我们带来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善于从历史的纵深处启示现实和未来,是中国共产党的自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11]邓小平同志指出:“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12]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努力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党的历史,并通过这种学习努力掌握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12]胡锦涛同志指出:“要通过开展各种纪念教育活动,促进广大中青年干部进一步学习党的知识和党的历史,深入了解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更加坚定自觉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1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13],从历史上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中吸取智慧。

毛泽东特别注重汲取历史上战略失误的教训。诸葛亮的《隆中对》多被认为是高明的战略构想,但毛泽东却不认同,“弃荆州而就西蜀”“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14]毛泽东指出,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在他指挥的实际作战中,每一次战役或战斗都争取集中优势兵力,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否则宁可隐忍退避一时。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出“战略退却”,举了春秋时期“曹刿论战”这个战例,指出“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15]。毛泽东鉴古识今,从中汲取智慧,指导实践,根据敌我实力变化灵活采取以退为进、各个击破等战略战术,最终实现由小到大,由弱胜强,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探索中,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中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问题。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那就难免要吃亏了”。[16]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重要关头,1945年党的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建党以来党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教训,在回顾历史中统一了思想。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可以说这是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思维与战略思维有机融合的开篇之作。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转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问题和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结论和科学总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明确讲过,“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学习借鉴什么样的历史,如何学习借鉴历史,关系着开辟什么样的未来。他不仅看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历史,而且看古今中外的历史,“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所以,他告诫全党,“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11]。

“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17]这是一种把过去、现实和未来联系起来考察问题、作出决策的历史思维。而且贯穿的是大历史观——将其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来思考。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比较别人的路”。在谈到中国近代落后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社会统治者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看不到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拒绝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其他先进的东西”“只有既从现实又从历史两个方面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才能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包括对外工作做得更好”[18]。

四、鉴古知今,凝聚力量

以史为鉴、鉴古知今,凝聚力量,这些力量,包括信仰力量、物质力量、道路力量、制度力量、精神力量、理论力量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文化力量、组织力量等,概括起来,主要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根本的是人民力量。

“七一”讲话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运用好这一重要法宝,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百年统战史表明,我们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诞生不久,就走上了创建统一战线之路。大革命时期,通过建立民主联合战线,实行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了北伐战争重大胜利,结束了军阀混战、四分五裂的局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建立包括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和港澳台侨同胞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与苏联、美国、英国等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积极开展爱国民主运动,赢得各民主党派和进步力量的拥护支持,使敌我力量发生根本性变化,最终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前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领导的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形成了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同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就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为新时代统战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统一战线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有力促进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更加和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1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爱国统一战线依然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进一步拓展了中华儿女同心同德、为实现伟大梦想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只要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起来,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会无比强大,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20]团结是坚不可摧的钢铁,团结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最坚定的信念,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

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需要强大力量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把统战工作开展好”“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21]。越是处于改革攻坚期,我们越需要汇集众智、增强合力;越是处于发展关键期,我们越需要凝聚人心、众志成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对多党合作事业的新部署新要求,提高研究谋划工作的政治站位、理论站位、时代站位,提高工作本领,勇于担当作为,自觉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要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凝聚共识、化解矛盾、反映意见、维护稳定等工作,更好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心聚力”[22]。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四个伟大成就”的精神力量,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孕育于近现代中国剧烈的社会演进,形成于革命先驱的艰辛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23]

从百年党史看,由“建党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既与“精神之源”一脉相承,又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时代的实践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是围绕“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与战胜敌人、强大自我而形成的精神,伟大长征精神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样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是基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发愤图强”与战胜艰难困苦、完成创业大任而形成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样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主要是针对“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与时俱进、攻坚克难”而形成的精神,特区精神[24]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样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是需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与应对风险、自我革命而形成的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样本。[10]

“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25]伟大建党精神是源,精神谱系是流,伟大建党精神是本体性精神、基因性精神,精神谱系是生成性精神、发展性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升华,是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是中华民族多难兴邦、苦难辉煌的深沉而持久的力量,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天下大同”“贵民重生”“为生民立命”“和实生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善利万物”“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等思想的创新发展。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精神文化就是力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守旧复古,回到过去。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原则,其中蕴含着继承发展、扬弃创新的思想方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科学历史思维,为我们树立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典范。谈利民,讲“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谈为政,讲“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谈立德,讲“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谈任贤,讲“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谈廉洁,讲“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等等。这不仅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内涵。特别是在国际场合阐明中国立场、中国主张,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国虽大,好战必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德不孤,必有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既重温中国历史、讲述中国故事,又对话世界、凝练中国精神,鲜明展现了中国智慧及中国和平崛起的力量,彰显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有利于更好地汇聚起中华儿女大团结的磅礴力量。

五、鉴古知今,共创未来

以史为鉴、鉴古知今,就是要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共同开创未来。从干部教育的视角来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既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又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提高党员干部的历史思维能力,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尤其要通过培育历史思维与运用能力,切实增强政治意识,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历史眼光、强化理论思维”。[26]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我们带来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自信而坚定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并明确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九个必须”的根本遵循。“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深入学习贯彻“七一”讲话,坚持社院姓“社”,运用历史思维,需要注重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论述。“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7]回击历史虚无主义,必须用事实进一步阐述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寓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28]。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就是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历史。当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是要把党美化成一个没有任何缺点和错误的政党,而是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把对历史的评价放在其所处的时代和历史条件去分析。

在教育培训实践中,坚持科学的历史思维与互联网思维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用八个字阐述互联网思维的精髓,即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发展“互联网+共识教育”“互联网+科研”“互联网+文化传播”“互联网+联谊交友”,为我们用学术讲政治、以文化育共识、彰特色扬优势、以作为显价值平添新动能,扩大共识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更大范围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信息生产领域,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使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明显提高”。[29]第一,在内容上要注重突出党的伟大功绩。“我们就是要理直气壮地让人民知道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哪些历史性变革。”第二,要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手法,既能够深刻展现历史发展规律,又能够以丰富翔实的史料来展现历史细节与人物特点,从而把近现代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讲深刻、讲准确、讲生动。第三,要加快推动历史知识数字化进程,丰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工作现代化手段。可以邀请权威专家深度参与,确保宣传内容的科学性,与此同时,借助档案、影像等媒介,利用虚拟实现技术,采取设置悬念的讲述手法,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寓教于乐之中筑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阵地。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在教育培训实践中还要强调实干,要突出“主人翁思维”“责任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的重要性,注重实践逻辑。“实干兴邦论”“两大奇迹论”“鞋子论”“赛马论”“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那后果不堪设想”[30](P327)等,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性的核心观点,只有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相统一,才能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才能使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历史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 ”[1](P401)。“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我们不仅形成了小康生活的理念,而且秉持天下为公的情怀,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中国人民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31]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民族“复兴号”巨轮上的船员,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主人,不是乘客,更不是过客、看客。

“为官避事平生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一种“负责思维”。“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现在,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要“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负责思维”,而不是“避责思维”,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思维力量,更是一种思维状态和心态。鉴古知今开来,凝心汇智聚力,围绕时代主题,“负责思维”应当与其他各种思维综合应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这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学习践行这一关于提升能力的新思想,多管齐下提高个体及全社会包括历史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能力。一是造就科学思维人格(人格可感知、感受、感染,可造就、可养成、可强化)。二是勤奋学习。“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32]历史是现实和未来的一面镜子,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人们从“文明衰落所造成的痛苦中学得的知识可能是进步的最有效的工具”[33]。三是实践磨砺。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四是创新体制机制。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五是培育科学思维及文化精神,使之融入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之中。六是优化干事创业生态,营造鼓励探索、激励创新、崇尚实干、支持创新、宽容失误的环境。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历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