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格局下“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改革探索研究
——以河北地质大学为例

2021-01-12李甘雨张菊馨刘翠娥李国强常洪伦宋彦军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课程

李甘雨,张菊馨,刘翠娥,李国强,常洪伦,宋彦军

河北地质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31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立德树人”,并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1]。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全面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同样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更是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3],把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值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各类专业课教师亟待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河北地质大学为例,结合笔者自身授课经验,初步探讨如何充分挖掘“普通地质学”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使之与地学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 “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雏形基本形成于初高中时期,进入大学后,尚未完全成型的“三观”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偏差,特别是在当今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抓住大学生思想教育主阵地更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我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程的讲授,相对于大学四年的整个课程体系来说,其具有课时数少、形式单一等特点。因此,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河北地质大学起源于1953年,由老一辈地质学家李四光、革命家何长工亲自选址建立,是原地质部直属五大院校之一。其中地学学科是我校传统优势特色学科,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学科体系完整,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突出,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普通地质学”作为我校地学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其内容涵盖了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学、地质工程学、地貌学、古生物学、环境地质学以及行星地质学等几乎所有分支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4],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以供挖掘,但目前来看,授课教师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需要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引领有机结合,重视大学“育人育德”之教育本质,把思政之“盐”溶入教育之“汤”,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协同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润物无声”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普通地质学”课程思政的价值取向

2.1 激发地质兴趣

我校“普通地质学”课程主要针对地学类专业大一新生开设,而他们绝大多数高中时期为理科生,未曾或极少接触地学知识,基础薄弱甚至缺乏,对于“地质”一词往往觉得太过抽象,既陌生又遥远,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动力,乃至影响到往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从而对自身专业产生质疑。针对这一情况,可在“绪论”章节介绍“FAST天眼”如何选址、港珠澳大桥如何建设、“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如何制造与发射等大国工程,阐明地质学在这些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与突出地位,讲述地质学者如何实现“上天、下海、入地”的宏伟愿望[5],在了解地球科学最新成果的同时,大大激发学生对地质事业的热爱。

除了这些“天边”的案例,主讲教师更应充分挖掘“身边”的案例,例如我们身处的教学楼、图书馆、住宿楼等建筑,均由砖块(成分多为页岩、煤矸石等)与水泥(成分为灰岩)堆砌而成;汽车发动所需汽油柴油,生火做饭所需天然气等,均属油气矿产;日常所用电器如电视、冰箱、空调,乃至学生最常使用的手机、电脑等,其内部金属零件均由各类金属矿产的开采所得……通过这些使学生认识到地质学并不遥远,而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在科技进步中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从而对“地质”有一个更加直观感性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质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此,“天边”与“身边”案例相结合,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新课程,易于学习新知识。

2.2 培养坚强意志

近年来大学生轻生事件时有发生,“抑郁症”仿佛弥漫在空气中的病毒,或多或少地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学生有将近一半认为自杀可以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但会慎重选择;近15%的学生认为可以将自杀理解为一种解脱,这表明我国大学的生命教育存在严重的缺失性[6],如何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已迫在眉睫。

鉴于上述情况,“普通地质学”授课教师在“根劈作用”一节中可向学生展示植物破石而生的图片,直观地感受植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不屈与顽强,在介绍植物根茎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作用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植物“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品质,告诫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无论遇到任何挫折都应该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此外,在带领学生参观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的实践环节中,除了让学生体会到“不寻常华北龙”的恢宏壮观外,更应该详细介绍这件“镇馆之宝”艰辛的发掘过程:20世纪80年代,我校庞其清教授带领学校师生历经5年的挖掘,几乎推平了整个山头,后又经10年的研究、修复、装架,才有了今天我们眼前的这个“庞然大物”,而这一成果也开创了高校自我挖掘、自我修复、自我研究的先河。通过讲述这些背后的故事,使学生感受我校老一辈地质学家的艰苦作风与坚强意志,增强爱校荣校意识,同时传承“三光荣四特别”地质精神,培养坚强意志,锤炼优秀品质。

2.3 强化使命担当

作为“时代新人”,青年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在“普通地质学”的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要通过发掘案例来提高学生职业认同,强化学生使命担当。众所周知,我国是农业大国,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钾盐资源长期严重短缺,成为我国7种大宗紧缺矿产之一,值此紧要关头,地质学家王弭力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带队深入“死亡之海”罗布泊,经过数年艰苦奋战,最终发现了埋藏在罗布泊地下的超大型优质钾盐矿床,大大缓解了我国钾肥的对外依存度。在“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章节中,向学生展示我国缺水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困境,进而介绍近年来随着地质事业的不断发展,这一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如重庆市地勘局针对岩溶缺水地区大力开展“掘地寻水”工程,有效解决近8万人饮水问题等。

另外,在“块体运动”章节中,可用动图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山体滑坡对当地居民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在带来震撼的同时导出我们可以通过地质知识对这一地质灾害进行有效预测:近年来长安大学张勤教授团队对甘肃省滑坡重灾区布设了北斗高精度监测设备,并三次利用北斗技术对山体滑坡成功发出预警,甚至在第三次预警中创造了“塌方近十万方零伤亡”的奇迹,将地质学的科研成果完美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使之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紧密结合。授课教师可挖掘更多此类案例,将其有机融入相关的专业知识中,使学生明白地质学如何指导人们进行找矿与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同时,在更加明了自己的职业使命,坚定为国家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与决心,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4 厚植爱国情怀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新鲜血液,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厚植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是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方面[7]。然而在我国新时代不断深化改革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仍有学生偏激地认为中国科技不如外国,甚至公开发表“美国的空气比中国甜”这类荒唐言论,既损害国家形象也拉低了自身素养。面对这一现象,“普通地质学”授课教师在“教书”的同时应主动担负起“育人”的职责,如在“矿物”章节中,介绍目前所发现的矿物种类中,空锌银黝铜矿、氟栾锂云母、太平石、涂氏磷钙石等130余种矿物均由我国地质学家自主发现并命名;稀土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而中国是世界上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素有“稀土王国”之称,邓小平南巡时就曾作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的重要指示。又如在“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章节中,讲述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通过发现大庆油田,推翻了当时外国学者“陆相沉积无特大型油田”的理论,摘掉了我国“贫油国”的帽子,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使中国石油实现自给自足。另外,我国幅员辽阔,物华天宝,拥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和研究价值,如全球最年轻的巨型造山带—青藏高原、全球最大面积和厚度的黄土高原等[4-5,8]。主讲教师应理直气壮地阐述我国地质学家发现的重要科研成果、解决的重大国际难题以及我国得天独厚的地学科研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融入“爱国”思政元素,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不断增强学生的国家自信与民族自信。

2.5 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与地学相关的元素比比皆是,因此在“普通地质学”课程设计中,我们应该用融入“文化”思政元素来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固定短语的成语,是汉语文化中的一大特色,我们在“矿物”章节讲到雌黄时,可向学生提问“信口雌黄”成语的来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至矿物条痕色时再解释成语含义,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中华文化有进一步了解;成语“丹青妙手”中的“丹”是指辰砂,“青”指蓝铜矿,在向学生展示国画艺术惊人魅力的同时,阐明其起源与发展同样离不开地质学。另外,在我国的古籍《山海经》与《本草纲目》中都记载了十几种乃至数百种药用矿物的应用,在《管子·地数篇》、《天工开物》、《酉阳杂俎》、《菽园杂记》、《萍州可谈》等古书中均出现关于矿产资源分布的论述,且暗合现代找矿理论,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祖先的惊人智慧。“普通地质学”授课教师应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与地质学知识的关联,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2.6 关注人类命运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今后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重要任务,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9]。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生态文明被提升为千年大计,更是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价值理念[10]。而地质工作则与这项重大战略决策息息相关,能够发挥其特有的专业优势和支撑作用[11]。在“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章节,可向学生展示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特别是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如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海平面上升、水土流失、资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了解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带来的严重后果,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积极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抓手,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及发展生态经济和新兴产业的生态文明理念[12]。如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绿色矿山建设,因地制宜有序打造绿色矿业示范区,不符合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的小型矿山或关停或整合,新建矿山必须按照绿色矿山标准建设,在依法办矿、规范管理、绿色开采、综合利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社区和谐等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授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人类命运发展与全球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天人合一”“和谐发展”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从而帮助学生牢牢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3 结语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新时代高校教师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务,守好自己的“责任田”,使专业课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在此背景下,“普通地质学”作为河北地质大学地学专业基础课程,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责无旁贷。文章结合河北地质大学校情校史,总结了“普通地质学”课程中激发地质兴趣、培养坚强意志、强化使命担当、厚植爱国情怀、弘扬中华文化、关注人类命运这六种课程思政价值取向,将每个案例巧妙融入到课程设计、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将知识点与实时更新的“思政”元素有机结合,无思政之语言而达到讲思政之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猜你喜欢

大思政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