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清高速辅道改扩建工程技术研究
2021-01-12彭港
彭 港
(广州市公用事业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 广州 510050)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道路交通流量逐渐饱和,道路交通繁忙,早期道路设计存在宽度不够,无法满足车行、骑行和慢行等方面的需求,如车道数量不足、人行道宽度不够、无独立非机动车道、无慢行空间等,很难满足市政道路的使用功能,影响城市生活的质量,许多不满足使用要求的道路改扩建需求十分迫切。道路改扩建是道路设计中的一大难点,它涉及现状调查、交通流量分析和预测、交通组织优化等。相同的道路,不同的改扩建路基路面处理方案都会对道路的质量、造价、使用功能和寿命产生影响。所以,改扩建道路需要根据道路的特点合理选择设计方案。
1 道路前期勘察
道路改扩建设计前,应深入勘察现场,详细调查、检测道路状况,充分掌握道路现状,为设计方案提供依据。其调查与检测内容包括:道路交通状况、路面类型、路面结构成分、路面结构层厚、路面状况、弯沉值、路基承载力、道路地质水文等。需要根据交通流量调查分析资料,结合规划路网中道路的功能定位进行交通流量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合理选择改扩建道路的标准。
2 路基处理方法
2.1 拓宽路基处理
道路前期设计标准普遍偏低,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道路改扩建是最直接的改造方式。拓宽后的路基与原路基沉降速度不一致,势必造成新旧路基不均匀沉降、路面开裂,影响道路使用和行车安全。
路基的填充材料、填筑高度、压实度、回弹模量、拓宽方式、拓宽宽度等因素对沉降差异均有影响。所以,如何控制新旧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值是拓宽道路的重难点。在工程实践中,主要采用提高新建路基回弹模量值的方法。先测定旧路基的回弹模量,再设计新建拓宽路基的回弹模量,通过数值分析,确定降低新旧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措施。通常采用1.1~1.5倍回弹模量设计,可以很好地控制新旧路基的不均匀沉降。
2.2 现状路基处理
改扩建道路的另一重大难点是处理现状路基。早期道路路基由于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难免会出现一些病害。若对路基病害不及时处理,还会影响新建路面的质量,造成路面开裂、路面塌陷。所以,对于现有路基处理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2.2.1 拆除重建现有路基
大多数公路病害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路基承载力不足造成的。改建道路时,应注重现状路基的病害防治。对于当前路基承载力不足、地基承载力不均匀且沉降明显的路段,建议采用拆除重建的方式。挖掘完破损的路基后,应对现状路床进行进一步压实,使路床的压实度和回弹模量达到设计要求。
2.2.2 注浆加固现状路基
对于一些无法长时间封闭交通的重要路段,如果采用拆除重建路基的方式,将严重影响交通,因此,不宜采用,而应采用特殊的处理方法,以加强设计。注浆加固是一种常用的加固方法。注浆方法分为水泥注浆方法和聚合物注浆方法。水泥注浆具有工艺成熟、成本低、应用广泛等优点。但固化时间较长、封闭道路对交通影响较大,对于坡度较大的道路,易造成水泥注浆流失,影响注浆效果,对于路基水位较高的地区,水泥注浆强度难以达到设计要求。目前,高聚物灌浆新工艺也逐渐推广应用于公路路基加固,高聚物材料具有一定的膨胀性,能够很好地填充路基掏空区、固化时间短、强度高、稳定性好、能够快速开放交通、灌浆效果明显。缺点是造价较高。因此,在对路基注浆加固时,应综合考虑工程质量、造价、封闭时间、使用寿命等因素,择优选择施工方案。
2.2.3 共振破碎混凝土法
据统计,目前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总里程已超过100万千米,由于其强度高、造价低、维护简便,在市政道路、省道、国道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随着交通流量的快速增长,车辆超载、养护维修不善等因素的影响,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严重。注浆加固是一种很难再利用的方法,是混凝土路面大面积损坏的原因,若将现状混凝土基层或面层大面积拆除,则会造成大量混凝土块废弃,对环境也有很大影响。如何充分利用破损混凝土也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美国早在2004年底就已将州市的废弃混凝土用作道路的基层。混凝土作为路基材料再利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现有混凝土共振破碎工艺采用特殊机械共振破碎法,将混凝土路面按特定大小的粒径进行共振破碎。通过研究发现,混凝土路面破碎后,按半刚性路基考虑,其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3MPa,劈裂强度大于0.3MPa,是优良的路基材料,能满足路基设计要求。
3 路面处理方法
3.1 现状沥青路面处理
根据道路等级,沥青路面的设计年限可分为10年和15年,由于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到期或养护维修不善等原因,沥青路面会发生病害,严重时会影响行车安全。其病害类型主要有变形、裂缝、沉降、松散、泛油、坑槽等。根据病害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对沥青路面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设计。当基层的承载力足够时,只需处理沥青面层即可。如果路基承载能力不足,则需要重新进行路面施工,才能满足路面设计的要求。对于现状沥青路面的处理,一般采用的设计方案是根据路面检测的弯沉值,考虑对路面进行刨铺、挖铺处理。在弯沉值较大的路段,应采用挖铺设计,并适当加厚沥青厚度,通过研究发现,沥青厚度在10cm以下易产生路面裂缝,超过10cm以上的沥青可有效提高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3.2 现状混凝土路面、白加黑沥青路面处理
因为混凝土基层是刚性的,如对应力吸收层处理不当,沥青路面很容易出现反射裂缝。反射裂缝有温度型裂缝和荷载型裂缝两种。温差效应和气候效应的累积,以及沥青的热胀冷缩、反复作用是温度裂缝的主要原因。重复作用应力达到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后,沥青就开始出现裂缝。车辆累积作用产生荷载型裂缝,沥青层以下基础强度不足,基层开裂,反射到沥青面层。所以,针对现状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和白加黑沥青时,需要解决反射裂缝问题。
3.2.1 加厚沥青加铺厚度
现状混凝土加铺厚度≥18cm,可提高路面弯沉值,增大了裂缝向路面传播的垂直距离,对防止由于基层原因引起路面反射裂缝有较好的效果。
3.2.2 设置应力吸收层
应力吸收层主要布置在沥青层下部、基层上部,主要采用橡胶沥青、高弹力复合材料作为应力吸收层,分散应力、减少应力集中、平衡沥青面层的竖向位移、减少反射裂缝的发生。
3.2.3 防裂贴、玻纤格栅等路面加筋层
防裂贴、玻纤格栅等材料具有高抗拉性能,满铺于路基顶部、沥青面层下部,能与面层紧密结合,均匀分散拉应力,从而减少沥青的竖向变形。
4 道路改扩建的特殊考虑
改扩建道路时,沥青路面加铺设计除考虑道路的使用功能外,还应考虑现场实施的制约条件,如沿线地块的进出位置、出入口标高、下穿构筑物的净空、现状或拟建相交工程施工条件的预留与衔接等。
4.1 与现状道路的接顺问题
道路改扩建要做好新建道路与现状道路的接顺处理。通常采用的是路面刨铺搭接方法,分两层铺装,采用台阶状搭接设计,平顺过渡。当加铺厚度较厚时,应扩大沥青搭接设计的范围。
4.2 连接道路两侧人行道和建筑物出入口问题
道路的改扩建方案受现状人行道标高、周边建筑物出入口标高和相交道路标高的影响较大,市政道路人行道侧石高度按规范要求设置10~15cm,可有效防止车辆开上人行道,保护行人安全。同时可以防止车辆在人行道上随意停放。市政道路改扩建,如采用加铺沥青的设计方案,将会抬升车行道标高,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的高差将不足10cm,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行人安全。在现状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高差为15cm的路段,可采用加铺4cm厚的薄层沥青,如超薄磨耗层沥青。在现状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高差为10cm的路段,需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拆除人行道,将现状人行道标高抬升。二是在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设置栏杆或车止柱等隔离设施。三是对现状混凝土路面铣刨2~5cm,使之符合路面加铺后的车行道与人行道的高差大于10cm。
4.3 纵断面设计
由于多年的运行,一些路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的现状标高与设计标高不一致,并引起纵断面的纵坡、竖曲线等指标的变化。在对纵、横剖面现状标高数据进行详细测量之后,根据现状标高重新接顺道路的纵、横断面。本设计标高与现状标高高差在5cm以内,可通过铣刨路面、设置调平层等方法消除高差。在沥青加铺设计中,纵断面坡长应尽量按设计速度要求,局部调节,以提高行车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对局部积水的交叉口路段,应重视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并通过铺装改善排水流向。排水不畅路段,可采用增加雨水口的方法。从经济性和设计指标考虑,当道路设计标高与现状标高高差大于5cm时,可采用加厚基层或重建基层的方法。
4.4 特殊路段处理
在道路拓宽设计时,对涉及道路下方浅埋构筑物的路段、道路两侧的重要建筑物或危险区,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5 工程实例
5.1 工程概况
以广清高速辅道工程为例,由于广清高速的分隔,广清高速的辅道分为东辅道和西辅道,地面辅道与周边村庄、商业区、物流园、产业园相连,以服务功能为主。
辅道路线全长约7km,跨越行政区域的多个街道,由于管养单位和建设单位不同,辅道的路面结构形式各异,现状路面结构主要有沥青混凝土路面、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混凝土路面、临时路面等。该辅道的路线长,主要分为4段,各段路面的建设和使用时间不一致,局部路段无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等慢行系统,对道路改扩建设计提出了很大挑战,涉及道路拓宽、沥青加铺、沥青刨铺、路基改造等多种改造方案。
5.2 道路检测情况
广清高速辅道工程全段整体路况的PCI等级为中。检测范围内有裂缝、坑槽、破碎板、错台、边角剥落、露骨等病害。广清高速辅道交通流量大,有较多的重型运输车行驶。广清高速连接线地面辅道工程中,重载交通是造成路面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广清高速辅道工程东行辅道的大部分路段都是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多处出现破碎板、贯穿裂缝、板角断裂、错台、边角剥落及修补损坏等病害,综合评定该路水泥路面破损状况指数PCI评价等级为次,道路平整度为差。西行辅道以沥青路面为主,路面出现多处开裂、松散现象,综合评定该道路的沥青路面破损指数PCI评价等级为中。
5.3 道路设计方案
5.3.1 现状混凝土路段处理方案
现状混凝土路段的路面状况普遍较差,错台、开裂、沉陷严重,不能直接加铺沥青,为减少反射裂缝,避免路面沉陷,必须对现状混凝土路面和路基进行处理。在不影响交通的路段,采用高聚物注浆加固混凝土基层,在一般封闭路段,采用注浆结合拆烂板重建混凝土板方案。
5.3.2 现状沥青混凝土路段处理方案
从检测报告和现场调查情况看,沥青路面整体状况较差,根据检测弯沉值显示,普遍超过设计弯沉值,原有道路路面已不能满足交通需求,应采用补强设计方案。依据弯沉值的检测情况,结合现场调查,采用刨铺、挖铺和挖除三种路面改造方案。结构强度合格段,采用刨铺方案。对结构强度临界段,如果周边无路面结构强度不足路段,采用刨铺处理方案;如果周边存在路面结构强度不足路段,采用挖铺方案。
5.4 路基处理
辅道的车行道主要为3~4车道,常年通行物流园重型货车,辅道使用时间均超过10年以上,路面和路基病害严重,路面也进行了多次维修翻新。鉴于辅道是周边地块的重要通道,辅道施工不应造成交通中断。并在辅道下方浅埋有电力隧道、西江引水干管等重要管线,局部路段不宜采用破除、新建路基方法。为此,不同路段采用了不同的路基处理方案。
(1)对于西江引水、电力管廊等工程路段,路基承载力达不到要求,采用新型材料高聚物注浆加固,具有强度高、凝固快、不跑浆等特点。经现场试验,高聚物注浆加固6h后,路基能达到设计强度,可以快速开放交通,减少对构筑物的影响。常规路段路基状况较差时,可考虑新建路基方案。
(2)对于设计为浅埋的电力隧道,必须设计过渡搭接段,以避免浅埋结构与新建道路路基之间的不均匀沉降。设计参考桥梁桥头搭板搭接方式,以新建钢筋混凝土板为基层结构,覆盖于电力隧道上方,并在板的两端设置搭板,设置5m过渡搭接段,减少路基不均匀沉降。
(3)广清辅道西辅道K0+120~K1+660段,现状道路路面标高比周边建筑平均低1m。现状混凝土路面状况较差,病害修复量大,标高较低。从环保角度考虑,可将现状的道路路面作为路基材料再利用。为此,设计采用共振破碎新工艺,对混凝土路面采用机械共振破碎,并以半刚性路基为设计依据,通过对100m道路的试验,检验表明,破碎后的混凝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均大于3MPa,劈裂强度均大于0.3MPa,达到了路基设计要求。
5.5 路面处理
辅道以混凝土路面为主,处理后的混凝土路面和基层均采用加铺沥青设计。受道路及周边地块出入口标高影响,加铺沥青最大厚度只能按10 cm考虑,同时,为减少路面反射裂缝影响,对路基采用满铺玻纤格栅方案,作为路基应力扩散层,对沥青进行2层加铺,总厚度10cm。对辅道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路段,根据路面检测的弯沉值,采用4~10cm刨铺、18 cm挖铺的设计方案。
6 结语
本文综述了改扩建工程路基路面处理的常用方法、新技术和关键技术,并结合广清高速辅道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高聚物注浆路基加固技术,能快速有效地加固路基强度,在交通压力大、施工工期短的路段可以推广应用。(2)混凝土路面共振破碎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的路基无侧限抗压强度均大于3MPa、劈裂强度均大于0.3MPa,可作为良好的路基填料,对保护环境、减少混凝土废弃物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