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教融通”模式下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实践
——以重庆护理职业学院为例

2021-01-12何锡珍杨黎张姗姗白定群喻秀丽通信作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6期
关键词:医教医学科学院

何锡珍,杨黎,张姗姗,白定群,喻秀丽(通信作者*)

(1.重庆护理职业学院,重庆402763;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 400042)

1 问题提出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卫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意见指出,医疗产业从只关注急性期疾病诊治的基本需求,转向建立以预防、治疗、康复相结合[1],“大力发展康复医院、护理院等延续性医疗机构,提高康复医学服务能力和护理水平”,涵盖针对急、慢病服务的完整医疗健康产业链发展。《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更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院、护理院[2]。面对如此广阔的就业市场和各项政策利好,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作为培养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式便成为康复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具有扎实的康复治疗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重庆护理职业学院(后称学院)深切落实国务院颁发的[2017]95 号文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3]精神,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与重医一院康复医学科进行深度融合,整合学院与医院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逐渐探索出一套适合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供同行参考。

2 “医教融通”模式下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实践

2.1 积极筹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经过调研发现,在现代高职教育“工学结合”道路上,存在学校“一头热”的情况[4],这一现象高职康复教育中也较为常见。康复医疗人力资源的紧缺,临床康复科在人员调配上存在困难;同时康复科兼职教师临床任务繁重,精力有限,教学任务的经济收益相对低,参与康复教学积极性差,通常的“医教结合”模式对医疗单位的吸引力不大,医院缺乏主体意识[5]。

而我院开创医院办校的新模式,同抓共管,资源共享,在学院理事会领导下,由重医一院康复医学科专家指导,组织行业专家、业务骨干、专业带头人定期到康复市场领域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并依据调研得到的职业岗位人才需求信息,结合行业标准,同重医一院康复医学科专家分析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共同制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将方案提请学院办公会进行分析论证,依据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的综合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形成既能满足目标岗位知识、能力与素质需要,又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每年进行常态化行业调研,专家面对面研讨,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与行业人才需求贴近的修缮。

2.2 对接岗位,加强课程体系构建与核心课程建设

诸多院校办学理念、教学模式等还处于进一步探索阶段,在办学模式上,教育方法上,未与中职专业教育能力层次上相区别,片面强调课程本位,忽视能力本位,在某种程度上,高职康复变成大学康复的“ 压缩饼干”、中职康复的“ 发面馒头”[6]。

我院着手建立更加稳定有高职特色的办学理念及课程体系,按照“一主线”(以康复治疗技术能力为主线)、“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三结合”(产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结合)的专业建设思路,依据本专业主要职业岗位群及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跟(顶)岗实习四个模块,并根据每年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合行业发展的动态进行逐渐修缮,让课程设置模块更加清晰为公共课程(含基础与选修)、专业课程(含基础、核心、拓展、选修)、实践课程(含认识实习和跟(顶)岗实习),同时增加第二三课堂等行业实践与社会服务内容,丰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内容。

2.3 医教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加强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专家一致认为:发展高职教育,要面向社会,依托行业、企业及行业主管部门和政府,走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这也是当前产业升级 、结构转型期间,高职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调研中发现,各高职康复校企合作实质性进展缓慢,医疗单位全程参与教育的程度不够,达不到“校企共育人才”的要求,顶岗实习也普遍存在工种单一,无法做到工种轮岗实训。

面对此种困境,我院积极拓展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的建立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我院本着以“共建、共管、共享、共赢”为原则,加深“医教融通”康复模式。学院与康复医学科共同研讨,共建利于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开展认识实习,校内外实训、跟(顶)岗实习教学基地。院校共同编制认识实习和跟(顶)岗实习教学大纲、学生实习手册、带教老师手册。将职业道德、专业思想教育进行积极融入,同时共同制定质量保障与质量监控办法,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采取临床导师制,按照教学标准,共同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教学与考核,规范实践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

2.4 建设“医教融通”平台,拓宽“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渠道

经调研显示,高职康复“双师型”教师紧缺,临床兼职教师教学方法体系的建立欠佳、课程教学管理上缺乏监督性;专任教师长期脱离临床,临床康复技能的准确性、有效性缺乏;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制定者与真正接触临床、了解市场需求的一线人员缺乏沟通,缺乏一线人员加入到人才培养的体制基础及奖励机制。而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的关键[7]。

一是建立院校教师互聘制度。康复医学科主任/骨干担任康复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兼),按照学院相关管理制度给予一定的主任津贴,并发放聘用证书。根据学院专业带头人选拔及管理办法,聘任康复医学科负责人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带头人,积极进行专业建设,引领专业发展。康复医学科骨干工作人员按照学院试讲管理规定流程进行入库试讲,试讲合格后聘用为学院外聘教师,保障教学质量。

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专任教师以脱产进修的方式进入康复医学科深度融合式学习锻炼,提升临床实践能力,同时也补充临床工作人力资源。进修期间,教研室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团队共同对其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和综合能力培养,加深实践能力提高的锻炼,并提升临床带教能力。

二是共同进行院校教师共管制度。根据学院《外聘教师管理规范》对外聘教师实施课程组-教研室-系部-学院四级管理模式。按照学院教学管理标准实施教务考核,按照教评制度实施教学评价。外聘教师根据教研室和系部的培训计划进行教学管理能力、授课能力、教研能力、专业建设等能力进行培养。

专任教师深度临床融合期间,以康复医学科临床工作人员身份执行康复医学科康复治疗工作,同时完成教研室的教学计划,接收重医一院康复医学科以及学校的双向管理。

三是积极制定院校教师激励导向制度。教研室积极制定外聘教师激励导向制度,促进外聘教师专业思想的课堂融入和积极上进,培养优秀的专业教师。根据专业发展需求,教研室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同等机会参加校内外专业培训。学校配套课题奖励,鼓励外聘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教研工作,促进专业建设发展。教学过程中,外聘教师队伍采取优胜劣汰,保障专业师资团队的高素质运行。

3 总结

经过积极的探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在相关机制下逐渐顺畅运行。医教深度融合的氛围日趋浓厚,临床教师融入学校已是常态,专任教师按照常态进行每年的新师资进修式培养,临床专家对教研室的工作开展逐渐上轨道,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积极培养临床师资,让临床师资逐渐体现价值感,主人翁意识增强,专业负责人的积极主动性增强,逐渐体现出深度融合的良好势态。

在专业群建设和双基地建设,深度融合的优势逐渐得以展示。3年多的探索,在教研教改、双基地建设、校内外实训室建设、教师技能竞赛、学生技能竞赛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成功运行。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工作任重道远。通过本专业在“医教融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寻求一些发展的思考,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探索,以求更多同行和专家予以关注。

猜你喜欢

医教医学科学院
草鱼养殖难,“钱”途何在?老渔医教您如何握好“方向盘”,走上高效路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应用
医教协同背景下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成长体系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简介
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及护理管理研究
基于医教协同双主体的人才培养策略探索
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及实践探索
浙江:公布首个特殊教育发展五年规划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