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医药防治疫病

2021-01-12曹知微董思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6期
关键词:正气疫病疫情

曹知微,董思佳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1.1 中医对“疫”的认识

在先秦史料中《礼记·月令》记载:“民殃于疫”、“民必大疫,又随以丧”,可见当时已有疫情发生并有史料可考,但未见其明确定义。《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提出了“五疫”之病名:“木疫、火疫、土疫、金疫、水疫”,认为五疫名称虽不相同,但发病机理一致,均为“三虚相合”。葛洪提出“温病”是由“疠气”引起,具有传染性,并将温病归于伤寒之类,为后世瘟疫学说奠定了基础。中医古籍中的温病意义复杂,广义上指包括温热性质在内的一切外感疾病,狭义上指具有传染性的疾病[1]。目前,“疫”是指带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其包含范围比较广泛,一切疫病亦可统称为“瘟疫”。

1.2 中医对疫病病因的认识

《黄帝内经》提出“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指出气候的反常,六气的郁积是由于天地中四时气机升降异常,与此同时人体的气机也随之变化,从而导致郁伏不伸。龚信在《古今医鉴》提出:“冬应寒而反温,春发温疫;春应温而反凉,夏发燥疫;夏应热而反寒,秋发寒疫;秋应凉而反淫雨,冬发湿疫”[2]。《温疫论》则从疫病发生的病因提出“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拟方达原饮治疗瘟疫秽浊[3]。印证了《黄帝内经》所说“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

1.3 疫病发生的天时与地利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疫情与时间有密切关系。《吕氏春秋》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疫疾”明确记录了疫病与气候异常间的关系。通观中国历史上的疫情,从时间上看,大多发生在春夏之时。从地域上看,历史上南方疫情多于北方,如《清史稿·五行志》所载疫情大多是在长江流域。《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据此,可论证反常的气候与当年“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流行息息相关[5]。2019年冬季气温较往年偏高,武汉气候湿气偏重,气温当寒不寒,湿热相搏。《温病条辨》记载:“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也可论证气候的反常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COVID-19”的爆发不无联系。梅莉也提出影响明代传染病地理分布的原因,除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灾荒与战争外,很大程度上也与南方山地开发、流民移动方向息息相关[6]。

1.4 疫病的常见种类

刘奎的《松峰说疫》指出:“余于疫症,既分三种,曰瘟疫,曰寒疫,曰杂疫,三者具而疫症全矣”[7]。其认为疫病包括“瘟疫”、“寒疫”、“杂疫”三种。常见疫病包括:肺系疫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呼吸系统传染病;如肺痨、大头瘟、喉痹、烂喉痧、温毒发斑等。消化系统疫病,主要有痢疾、霍乱、疟疾、黄疸等。天花,我国古代亦称之为虏疮、疱疮、水疮、豌豆疮、痘疮、水痘等。麻风,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麻风病的记载,称之为“大风”、“疠风”、“疠”。动物类疫病,如鼠疫,《灵枢·寒热第七十》中提到的“鼠瘘”、《诸病源候论》称为“恶核”的疾病,均具有鼠疫的特征。动物传染导致的疫病种类繁多,其多由家畜、家禽、虫媒等引起及播散,如狂犬病、沙虱病、血吸虫病、蛔虫病、蛲虫病、钩虫病、走注、丝虫病、绦虫病等等。

2 中医药对疫病防治的特色与实践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在人与人、人与动物及动物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播的一类疾病,现代医学通过切断传播途径、抗微生物药物治疗、疫苗等途径防治传染病,注重于阻断“传”播。现阶段使用的药物主要有糖皮质激素、阿昔洛韦等,但药物的副作用、高死亡率及病变后期容易遗留肺间质纤维化等特点。

中医药更注重于提升人体自身正气以抵御外邪入侵,从“个体抵抗外邪、顺应四时之气、疾病辨证论治”等方面,以防治为特色面对新突发的疫病。在现代医学尚未研发出有效疫苗、暂无适合的抗生素时,可以通过中医方式进行辨证预防与论治,第一时间启用有效措施。例如,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病因可考虑“湿邪”侵袭人体所致,武汉处于长江中下游,气候湿润,2019年冬季温度较往年偏高,熊继柏提出此疫病属“温热疫”范畴,在武汉收治患者中多见舌苔厚腻、舌体胖大,同时伴见干咳、少痰、咽痛等临床症状,皆与“温热疫”临床表现相符[8]。在中医药参与的过程中,本次疫情通过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迅速确认了本次疫情与湿邪、热邪联系紧密,并围绕此病病机,对照个人具体症状进行辨证论治,从而有效控制了疫情的发展。

3 中医的防疫思想

无妄卦九五爻辞《象》:“无妄之药,不可试也。”提出从隔离、饮食控制、科学用药等方面应对疫病。《周易》中也包含了最早的“治未病”思想,济卦《象传》:“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以上防疫思想是中华民族应对疫病经验的累积与智慧的结晶。

3.1 培护正气

《素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恬快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在药物干涉的同时,应注重提升自身正气使外邪不可入侵,从而达到抵御病邪的作用。培护正气方法可采取,提升正气法,生活规律、精神愉悦,保持宁静、豁达的心情,饮食起居规律,练习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健身运动,增强体质。避免过度消耗体内正气。《素问·金匾真言论》中提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表明阴精是人体内重要物质,有潜藏正气、抵御外邪的作用,阴精的过度损耗会降低人体的抵抗力[9]。做好个人、环境卫生,室内通风、定期消毒,常洗手,养好个人卫生习惯也是陪护正气的重要手段。

3.2 药物熏蒸预防法

《肘后备急方》记载:“太乙流金方,中庭烧温,病患亦烧熏之,即瘥。”指使用药物加温燃烧进行烟熏,或煮沸熏蒸的方式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常用药物有苍术、艾叶、食醋等。为了对付疫疾,先民有送瘟神的风俗。民间曾用道术逐疫。每有疫情,民间就要大张旗鼓的做卫生[10]。”有研究表明,艾叶水浸剂、艾叶烟熏和艾叶油有抗细菌、抗真菌、抗支原体作用,用燃艾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可做到消毒、抗炎的作用[11]。药物熏蒸可通过减少空气中病原体微生物的传播、减少蚊虫传播,从而达到预防疫病的目的。

3.3 中药内服防治法

蔡婉婷等人通过分析发现,古现代中医虽疾病名称相同,但含义并不完全相同[12]。古代痢疾用药多立足于清热,行气止痛;霍乱用药多立足于温补脾肾。现代细菌性痢疾用药多立足于清热泻火;霍乱多立足于清热解毒。”张稚鲲利用数据挖掘发现古今肺系疫病组方用药有相似之处,均以清热药使用最多,并常配伍解表药、化痰药、理气药、泻下药、活血药、止血药、补气药等,古代方辛散之药更为多用,散邪治疫特点突出,而现代方清热药使用最多,更侧重清泻热邪[12]。”

目前常用的中药内服防治法包括煎服一位或多味中药,内服丸、散剂等。常使用的中药有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黄连、黄柏、贯众、野菊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可选用一味或多味中药煎服[13]。常用的中成药有:双黄连口服液(胶囊)、板蓝根冲剂等。

“连花清瘟胶囊”被批准用于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等。与此同时,以红花、川芎、赤芍、丹参为主要成分的“血必净注射液”被列入工信部疫情防控物资目录。在口服中药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指出:“清肺排毒汤”可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感染患者,在极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使用[14]。其组成中药为:麻黄、炙甘草、杏仁、生石膏(先煎)、桂枝、泽泻、猪苓、白术、茯苓、柴胡、黄苓、姜半夏、生姜、紫蒐、冬花、射干、细辛、山药、枳实、陈皮、藿香等。

3.4 穴位保健预防法

中医针灸及艾灸法对于疫病的防治疗效确切,多种临床实验表明:针刺或艾灸穴位足三里,有健脾益气,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幼科发挥》明确记载天花流行时曾使用针灸进行预防。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康复专家共识》[15],在使用穴位保健防治新冠病毒时,轻型、普通型可取合谷、太冲、足三里、神阙。操作:用清艾条温和灸15min(每个穴位);每日2次。

3.5 其他

疫病防治方法还包括饮用药酒防疫,孙思邈提出引用“屠苏酒”辟疫气,令人不染瘟病及伤寒[16]。以及门前挂艾叶、登高插茱萸等防疫方法。《肘后备急方》也曾记载药物香囊防疫方法,如“绛囊贮系臂,男左,女右,家中悬屋四角。”通过香囊中药物的气味,实现对易感染人群的呼吸道防护,或可减少蚊蝇等虫媒传染病[17]。

4 讨论

在变化的环境中,病原体与人互动,呈现平衡与不平衡[18]。表现在传染病的流行上,则有散发、暴发、流行与大流行...在这一过程中,公共卫生成为国家现代性的重要方面,环境、病原体与人的关系也因此达成新的平衡。尽管如此,由于人与微生物环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而生态系统中某些毫不起眼的变化,往往对传染病的类型和特征产生很大的影响[19]。” 《黄帝内经》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中医药在防治疫病中处于主动地位,通过“三因制宜”的原则可迅速对疫情进行反应,根据经典理论及防治经验,顺应四时之气,围绕此病病机,对个人具体症状进行辨证论治,可快速有效地防治新发疫病[20]。

与此同时,通过提升自身正气、增强体质、穴位保健等方法也可达到预防疫病的目的。在中医药对于新冠病毒的防治实践中,既结合中医治未病进行早期的预防,且在患者收治期间,中医辨证、辨病论治相结合,有效降低了危重率及死亡率。此外,患者出院后继续服用中药也可帮助其改善体质,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针对疫病的分型,提出具体的指导基础方,在疫情防疫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猜你喜欢

正气疫病疫情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战疫情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方天祥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抗疫情 显担当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