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法在本科经管类《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01-12李炳林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经管类驱动教学法

李炳林

(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 401331)

0 引言

大数据时代,传统的统计方法能否对海量数据的整合、分析,挖掘新知识、创造新价值。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迈克尔·乔丹教授认为:“没有系统的数据科学作为指导的大数据研究,就如同不利用工程科学的知识来建造桥梁,很多桥梁可能会坍塌,并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大数据时代,传统统计学分析方法依然是数据分析的灵魂。

在经管类本科《统计学》的教学中,教师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引入到经管类本科统计学的教学中,使学生在完成真实的任务中学习知识,掌握统计学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 经管类本科《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时数偏少,不重视统计软件的教学

一般本科院校经管类《统计学》教学时数为48学时,其中一些本科院校学时分配为40学时理论教学,8学时介绍统计软件的应用教学,或者全部为理论课教学。包括描述统计分析、推断统计及统计指数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回归与相关分析等内容。教师授课只注重抽象概念的解释、统计理论的推演,没有充裕时间引导学生利用SPSS、SAS及EVIEW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图表制作,挖掘数据信息背后的经济运行规律,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忽略了统计思想及数据处理方法的传授。

1.2 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动机

《统计学》课程概念抽象,数学公式推导过于复杂,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修养,教师基本上是实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互动过程较少。对如何运用统计方法、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分析数据背后蕴含的经济现象运行规律关注较少。因此,学生在学习《统计学》时感到枯燥无味,变成“低头族”,甚至放弃《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如果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并对学生表现出的能力给予及时肯定,必将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1.3 《统计学》教材繁多,缺乏适用不同专业的教材

当前经管类本科《统计学》教材统计术语较多,基本概念抽象,没有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特点进行细化、改编成简单易懂的表达。教材中缺乏中国现实经济社会的统计分析案例,教材的重点仍然是对统计指标的计算和统计理论的演绎,缺乏统计思想、背景知识的介绍;没有考虑学生将来毕业后工作岗位需要哪些统计知识与技能;多数统计学教材缺乏创新,与统计软件应用结合不紧密,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

2 《统计学》课程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性

经管类本科学生的《统计学》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的能力,通过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认识其发展规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础是构建主义,其思想就是构建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或任务),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其核心是根据任务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统计学》教学目标。因此,“任务驱动”引入《统计学》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统计学》教学课堂上设置“任务”,激励学生探讨完成“任务”的方法,相互分工、协作、讨论,找到解决方法(例如如何撰写统计调查方案?如何开展统计调查?如何分析数据并进行显著性检验?如何在统计软件中进行回归方程的拟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每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优化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持续学习能力,毕业后适应不同的管理工作。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断取长补短,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适应即将从事不同岗位的管理工作。

第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在《统计学》教学的分组讨论、成果展示环节,需要学生上台演讲和发言,有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PPT的制作有助于提升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专家及教师的提问要求现场回答有助于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因此,在《统计学》课堂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统计学》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只是组织者和指导者,负责向学生发布任务,对任务的完成起引导作用,对任务实践过程进行监控,收集反馈信息,对表现优秀的团队及时给与鼓励,对无法完成的团队给予及时辅导,对团体中的每位成员分工及表现做好记录,为效果评价提供依据,具体分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图1:《统计学》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设计

3.1 学生分组

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协商及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对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工和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分组可以采用“组阁”的方式进行,根据班级人数多少,以5人为标准分成学习小组。

3.2 《统计学》项目选择

根据《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分为多个教学项目,这些教学项目的选择必须是中国现实经济案例、贴近工作实际、贴近生活。依据《统计学》教学内容,分成统计数据的收集、统计数据的展示与度量、概率分布与抽样分布、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线性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等模块来设计教学项目。

3.3 《统计学》任务的确定和分解

根据每一个项目涵盖内容的多少,需要进一步分解为多个具体且可操作的工作任务。例如统计数据的收集项目由统计数据的来源、调查数据、实验数据和统计数据的误差等4个教学工作任务组成;统计数据的展示与度量由数据的预处理、品质数据和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展示、统计图表的使用、集中趋势的度量、离散趋势额度量和偏态与峰态的度量等7个教学工作任务组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任务进行调整和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3.4 《统计学》任务的实践

教师对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后,指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及资源来完成工作任务,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要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团队分工和协作的方式下完成任务。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做好监控和记录,每一团队成员的分工和表现及完成情况都要记录在案,并且要给予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小组进行辅导,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兴趣,掌握知识,提高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拾获信心。

3.5 《统计学》工作任务的成果展示

每一个工作任务结束后都有阶段性成果展示,每一项目完成后有总结性成果展示,整个课程结束以后有终结性成果。阶段性成果展示要求小组制作PPT,每次轮流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演讲,教师及其他小组学生提问并要求该组成员当场作答,教师进行评价。每一大的项目完成后进行总结性成果展示,可邀请校外专家和同行教师当评委,各小组制作PPT演说展示,专家提问,学生回答,便于小组成员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终结性成果展示可安排在期末最后一次课进行,要求学生通过PPT把本期《统计学》所有内容进行展示,可邀请院领导及教学督导观摩并担任评委,并现场点评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对小组进行评分。

综上所述,通过“任务驱动法”把每个项目进行层层分解,使课堂教教学更加生动,知识更加灵活有趣,操作更加容易,理论、实际相融合,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4 结论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掌握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学会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经济运行规律,解决学生为什么学《统计学》课程的迷惑。同时,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舞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训的趣味性和探索性,能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学生厌倦《统计学》课程情绪。

猜你喜欢

经管类驱动教学法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