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百鸟朝凤》演奏技术形态分析
2021-01-12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 佛山 528000
一、钢琴曲《百鸟朝凤》简介
《百鸟朝凤》是我国的作曲家王建中于1973年创作的一首中国钢琴曲。关于“百鸟朝凤”,值得一提的是,它原本是指我国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流行的民间合奏乐曲,1953年,由山东菏泽的代表队以唢呐改编曲的形式在全国汇演中登台演出,大受欢迎,之后又经名家再改编,才逐渐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曲调风格。
作为西方乐器,钢琴引进中国时间并不很长,《百鸟朝凤》的创作时期是处于中国钢琴作品的改编曲时期,此时期在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发展历程中,是一个探索与模仿并行的阶段。在此间创作的作品大都有着“旋律配伴奏”,“华彩连接段”的模式,其艺术价值相对平平。而《百鸟朝凤》作为此时期的作品可谓独树一格,不论从段落布局上,还是模仿百鸟争鸣的音色和形象上,都在努力的探索钢琴这种乐器的发音及音色,在中国民族音乐的表达中的各种可能性。此曲被编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系列作品集,可见其有着独到而精彩的艺术造诣。
二、《百鸟朝凤》的演奏技术分析
于西方乐器上演奏中国传统民俗乐曲,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要在钢琴这种乐器上表现出我国民族音乐中与西方音乐截然不同的,独具中国韵味的风格和节奏律动。《百鸟朝凤》作为一首以民乐为摹本的改编作品,在这种改编的过程中,西式的各类钢琴演奏技巧被大量而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植入以表现音响效果为目标的主体创作里,下面将进行简要的分类并结合图例逐一加以叙述。
(一)关于旋律与节奏的表达。旋律是一首乐曲中最能为听众体现其第一印象与风格的要素,在现代派“去旋律化”的音乐中,节奏与音响则代替旋律行使其相同的职责。《百鸟朝凤》改编自同名的民俗音乐,因此在开头的旋律主题上,以强奏与丰满的和弦音响造就了北方音乐中那豪爽而明朗的形象。而在之后的其他段落里,则有大量的弱起节拍,切分和重音后置的旋律,体现出浓郁的民间风格。除此之外,在基准节拍上,全曲不时的有着四二拍与四三拍子的临时交替,其中更是有将一小节拓展自由延长的创作手法,譬如第186小节,即中国乐曲中特有的“散板”。
(二)关于各类音响效果的表达。《百鸟朝凤》在当时的钢琴作品中具有独树一帜的音响效果,归于其在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各类不和谐音程行进和装饰音。比如用四、五度音交替来模仿乐器笙的音乐特性,用二度音的尖锐音响与半音行进相结合来表现百鸟争鸣的声音,用装饰音来修饰模仿布谷鸟的声音等。并且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百鸟朝凤》作为北方地区的民俗音乐,此曲中占重要地位的音响效果表达,有非常多的部分仍是以模仿器乐曲唢呐独奏的而创作的,譬如唢呐演奏中短促的吐音,高尖的滑音,以及“花舌”技巧等。尤其是第233小节模仿蝉鸣的声音。
(三)关于华彩段落与速度的表达。华彩段落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钢琴演奏中用来展示演奏技巧的段落,一般通常以上下行音阶琶音为基础,其构建形式与音响效果多种多样。钢琴曲《百鸟朝凤》中的华彩段落集中在乐曲的中后段落,尤其以结尾段见长。其技术表现形态以托卡塔为主。乐曲中巧妙的将这种华彩炫技的表现手法与和声,速度等创作手法相结合,极大的增强了钢琴音乐在中国的民族音乐风格上的表达。
在速度方面,还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弹性节奏的运用。全曲中固然有许多谱面上的速度标记,在演奏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但在一些段落中还是需要根据相应的“语境”来做相应的处理与变化。譬如说,大致从第88小节往后,也就是“莺歌燕舞”乐段开始,左手的单音与四度叠合形成的伴奏如果通篇弹成规整节奏,在听觉上就会显得过于呆板,若是能根据右手模仿的鸟鸣声做相应的“催”与“拖”的速度处理,才能体现出民族音乐中所独有的张力与韵味。再又譬如从第234小节开始的最后结尾华彩段落,其中有很多同音重复行进的托卡塔,如果也单一的按照规整节奏来弹奏,那么就缺少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紧打慢唱”的独有魅力,但具体到何时加速,何时慢,除开基本的乐感,均介于演奏者自身对于本土音乐的理解而成。但万变不离其一,对于音乐中“民族性”的内涵的诠释是所有演奏速度与节奏上处理的核心要素。
(四)关于力度的表达。钢琴曲《百鸟朝凤》中力度通常与节奏结合在一起表现,比如各类错位节拍以及重音后置等,这些在谱面上通常已有明显标记,故此不再赘述。但是在中国钢琴作品的弹奏中,通常会提到“虚”、“实”、“飘逸”等形容词,笔者认为这就是与西方音乐诠释的差别之处——对“意境”的描写。比如第186小节散板段落中,以二度不和谐音程所弹奏出的钢琴音色来描写几只鸟儿竞相争鸣又突然飞走,同事林中远处传来回音的画面,就是以左手伴奏的“虚”与右手不和谐音的“刺耳”和“实”交叠而形成。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从作曲与演奏技法上来看,在中国钢琴作品历史的改编曲时期中,《百鸟朝凤》的创作无疑是成功而影响深远的。它的音乐中包含了中国浓郁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对于演奏者要求甚高。弹好这首曲子所需的演奏技巧对于科班出身的人来说并不难,但若是没有对本土音乐所独具的韵律有着深刻而充分的理解,是无法表达出这首乐曲的魅力的。这同样也是其他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重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