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评估及护理管理对重型颅脑损伤高压氧治疗患者恢复的影响①

2021-01-12孟方方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河南郑州450000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躁动高压氧颅脑

孟方方(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病区,河南 郑州 450000)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因各种因素造成患者昏迷时间>6h的头部外伤,去除血肿、减轻颅内压是临床上治疗该病的主要原则[1]。高压氧是治疗该病特殊手段,其治疗环境是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密闭环境,且在治疗过程中要求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出舱内,确保环境压力的稳定[2]。但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而言,其病情相对复杂,常伴有躁动、精神异常等症状,甚至在接受高压氧治疗时,仍需留置导尿管、静脉导管等,导致患者治疗过程中护理风险较大,对临床护理要求较高[3]。本文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风险评估及护理管理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08~2017-08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按抽签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均42例。对照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13~77岁,平均(44.85±5.73)岁;格拉斯哥(GCS)评分:3~7分,平均(5.03±0.79 )分;病因:车祸伤24例,坠落伤13例,打击伤5例。观察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11~76岁,平均(44.12±5.69)岁;GCS评分:3~8分,平均(5.34±0.82)分;病因:车祸伤23例,坠落伤11例,打击伤8例。两组基础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经CT等检查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者,且符合高压氧治疗适应证者;(2)入院时GCS评分3~8分;(3)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不全者;(2)免疫系统异常者;(3)存在血液性疾病、恶性肿瘤者。

1.3 方法

对照组予以生命体征监测、均衡膳食等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风险评估及护理管理干预手段,具体护理措施:(1)小组建立:由护士长担任组长,4名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为组员,邀请临床上的专家对护理人员每周进行3次护理风险及临床护理等方面的讲座,1次/月的理论与实操考核,分值范围均在0~100分,若得分<60分,需暂停其护理相应的工作,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2)入舱前护理:于患者进舱前对其进行滴鼻护理,其滴鼻液采用浓度为1%的盐酸麻黄素滴鼻液,利于黏膜血管的收缩,降低水肿程度,保障咽鼓管的顺畅;(3)风险识别:查询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护理经验,分析、总结患者接受高压氧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设计风险评估表,于患者接受治疗前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如:①预防跌倒:患者采用平车入舱治疗时,需将护栏拉起;若患者发生躁动,可采用约束带对其进行约束处理;脚刹进行固定,车距应大于10cm以防发生碰撞,避免患者发生跌倒风险;②预防管道脱落:对各个管道进行妥善固定处理,保证各个接头紧密连接。气管套管系带应打死结进行固定,松紧度以可以容纳一指为适宜;对于躁动患者,应采用约束带对其上肢进行约束;静脉留置针应在采用自粘敷料进行覆盖后,再予以自粘弹性绷带进行保护;常规固定胃管后,应将一条细带子对胃管一周进行缠绕,并将其打结,之后在脑后枕部进行固定,并对胃管的深度进行记录;将尿管在大腿内侧予以固定,在平车边沿下采用挂钩对集尿袋进行固定,避免患者在翻身过程中,对尿管进行过度的牵拉,导致导管脱落;③预防皮肤损伤:对于躁动患者采用约束带处理时,应预先将棉垫或保护垫包裹约束部位,再将保护带系上,注意松紧适宜,以防导致皮肤局部损伤;因氧舱内空间较为狭小,躁动患者在进出舱时应加强防护,避免患者肢体伸出平车外,进而与舱门进行碰撞,导致皮肤受损;(4)风险监控:组长1次/周采用提问或现场查看的方式,对各项制度的落实状况进行检查,其涵盖风险管理制度落实、防范措施的实施、问题分析及反馈等,评价风险评估与护理管理的成效;(5)呼吸道护理:每隔2h对患者进行1次排痰及叩背处理,给予其雾化吸入治疗,加强患者气道湿化护理,促进痰液的有效排出,确保呼吸道通畅;(6)出舱后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对其胃管注入100mL的温开水,将体内氮气排出,以防感冒。干预时间为1个月。

1.4 评价指标

(1)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包括11个条目,满分42分,得分高低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呈负相关[4];(2)生活质量:采用远期生活质量评估量表(KPS)评估,0~100分,>50分表示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分值状况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5];(3)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生活质量

干预前两组NHISS评分、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NHISS评分较对照组低,KPS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KPS评分对比分)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76%(2/42)较对照组的19.05%(8/42)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对比[n=42,n(%)]

3 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工伤事故、交通意外、高出坠落等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手术是该病治疗方式之一,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易引发患者认知及肢体功能异常,造成日常生活能力下降。高压氧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治疗方式,其可促进血氧含量提升,增加血氧弥散范围,改善脑组织的有氧代谢及脑微循环,阻断脑损伤的恶性循环。此外高压氧可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减轻脑损伤及血管内皮损伤程度,从而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6]。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接受高压氧治疗后易出现持续高热、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而高效合理化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7]。常规护理方式较为单一,且缺乏针对性,加之护理人员较为薄弱的风险意识,进而导致患者康复效果不佳,预后质量较差。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NHISS评分较低,KPS评分较高,并发症较少,其原因在于护理人员知识技能的培训,可有效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升其主观能动性,优化风险防控管理观念,降低跌倒、皮肤损伤等风险事件发生几率[8]。此外,加强导管及呼吸道方面的护理,可有效避免痰液大量淤积于肺部及脱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患者呼吸的顺畅性,减少肺部感染发生,而出舱后的有效护理,可预防患者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重症颅脑损伤高压氧治疗患者施以风险评估及护理管理,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利于预后。

猜你喜欢

躁动高压氧颅脑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职业病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研究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迎接高考吸点氧靠谱吗
道路躁动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
高压氧治疗31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躁动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