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理学之尿的形成和排出

2021-01-12

关键词:尿液意图分析

王 芳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阳泉 045000)

本节课出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生理学》,主编是杨桂染、周晓隆,是国家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适应对象是高职大专一年级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教材在学习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的运输功能和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继续学习的。本节课的重点就介绍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它在本节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几个系统的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下面就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给大家梳理一下。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通过先复习解剖泌尿系统的结构组成,进而学习泌尿系统的功能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资料来培养学生根据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和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们通过问题的创设,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学有所用,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2 学情分析

生理学授课的对象是高职护理学一年级学生,年龄在十六七岁,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解剖学内容,对人体结构已经有了初步认识,而且也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独立看书、读图并思考一些问题,还有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通过分析资料,进行讨论、推理、阐述自己观点,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自主探究能力较差,所以授课时应该扬长避短。

3 教法学法分析

在本节的教法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引导学生的学法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利用多媒体手段、图片、视频、动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泌尿系统组成和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通过对血液,原尿,终尿成分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与临床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学有所用,可以用所学知识解释临床常见现象。

4 教学过程分析

4.1 情境导入

首先展示图片,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田世国捐肾救母的故事。用耳熟能详的例子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这部分的设计意图,用实际感人事例导入话题,创设课堂气氛引出课题。

4.2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在出示课题之后,亮出两道思考讨论题让学生先阅读教材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完成。

完成两个思考题,第一个观察肾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图;第二个思考尿液是怎样形成并排出体外的。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讲授新课

尿的形成过程是本节的重难点,内容也比较抽象,因此把它定为新课讲授的主题内容。

第一步:观察“进入肾脏的三管液体的流动”的动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难看出黄色的尿液是流经肾脏后形成的,得出:肾脏就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还有两管液体,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可以分析得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是有关系的。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思考、表达,不仅把前后知识连为一个整体,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印证第一步做出的推断,将课本内容分解为两份资料,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去分析讨论问题、得出结论。这是突破本节难点的策略之一。

第一份资料:观察肾小体和肾单位结构图,回忆解剖知识,在老师的带动下说出各结构名称。设计意图,为建构下一步新知识即“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作好基础。第二份资料:分析教材表格,比较血浆、原尿、终尿的液体成分的变化,回答问题 (1).比较三种液体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2).每一次变化都经过了哪些结构?(3)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接下来就是小组讨论,而这一过程正是小组间交流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关键一步。设计意图:提出这三个阶梯性问题,并提示学生对数据不仅要纵向比较,也要从横向进行比较。有助于学生有目的地分析讨论问题,这是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在学生讨论完毕后,及时给与总结,分析小组讨论结果对错。通过教师讲解讲明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形成了原尿,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原尿和血液的主要区别是原尿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尿液和原尿的主要区别是尿液中不含葡萄糖。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精讲点拨,使学生不仅学习了尿的形成过程,还体验到人体结构的精致,渗透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接着我为学生设置了一个略高于他们实际能力的临床问题“假如人的尿液出现了蛋白质和血细胞,可能是哪个部位发生了病变?若尿液中出现葡萄糖呢?”设计意图,促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结合临床,为后续临床课奠定基础。

第三步:通过观察动画及图片,演示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滤过与重吸收”,从而完善第一步、第二步的内容。这样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这是突破本节难点的策略之二,也是突破本节难点的点晴之笔 。因为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通过动画,图片,可以将大家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目了然呈现在眼前。通过这三步,尿液的形成过程我们就讲完了。

4.4 拓展视野

为了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生理的兴趣,展示了透析设备及透析原理示意图,简析透析原理:血液透析是利用血液里面的物质和透析里面的物质,通过半透膜进行交换,把多余的水、代谢的废物和电解质排到透析液中,起到平衡水电解质和酸碱的作用。

4.5 达标测试

设计了两道简单的选择题和一道有难度综合分析题。设计意图,通过习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本节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反馈目标的达成情况。

4.6 师生小结

最后在进行课堂总结时,通过问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激烈的讨论和互帮互学等学习方式中你有何体会?”先由学生小结、质疑、答疑,再由教师结合板书归纳总结,回顾本课学到的知识。将本节课所学知识系统化。

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

尿的形成和排出尿液的形成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液的排出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板书简单、明了、突出重点、难点。

5 教学反思分析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出现阶梯式教学,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主动理解“尿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了新的知识,能力进一步提高,比死记硬背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本节课运用大量资料、图片、动画、视频,再加上教师的点拨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由结构到功能层层递进,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猜你喜欢

尿液意图分析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没听错吧?用污泥和尿液制水泥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尿液检测可能会发现侵袭性前列腺癌
尿液检验标本留取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跟踪导练(三)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