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利大数据描绘人才画像

2021-01-12

纺织科学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发明人专利申请纺织

发明人的专利产出和专利年龄等多维度数据可以描绘出技术人才画像

当前,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着越来越强劲的动力。对于中国的纺织企业而言,通过技术创新来促进产业升级、积累核心专利、打造自主品牌、保持全球竞争优势是大势所趋,这对我国纺织业研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行业占比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高级纺织科技人才严重不足。

专利信息具有贴近产业、基于技术领域分类、代表技术创新前沿等优势,基于专利数据的专利信息分析可作为纺织行业科技人才识别的高效工具。在产品技术开发时,根据相关领域专利重要发明人及来源可找寻潜在合作伙伴;在企业管理中,通过发明人的专利产出和专利年龄等多维度数据可以描绘出技术人才画像,从而识别判断出纺织人才所擅长的技术领域、研发实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便于人尽其用,促进纺织行业朝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方向转型。

1 专利信息分析

本文通过对我国纺织相关专利信息进行挖掘分析,试图为纺织行业的广大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人才合作和引进的依据。数据选择国际专利分类号(IPC)中的D01~D06,且技术来源国为中国的专利,领域涵盖了纤维、纺纱、机织、针织、后整理、印染,到缝纫、检验、裁切等成品加工的纺织全产业链技术。为了避免化学品、洗涤电器、家具装饰等其他行业较多数据的干扰,去除了D01D(制作化学长丝、线、纤维、鬃或带子的机械方法或设备)、D01F(制作人造长丝、线、纤维、鬃或带子的化学特征;专用于生产碳纤维的设备)、D06F(纺织品的洗涤、干燥、熨烫、压平或打折)、D06N(墙壁、地面或类似物的覆盖材料)4个分类号下的数据。经检索发现,截至2020年11月,我国申请人在全球累计公开了283136件专利。

个人专利申请较多成纺织业特色

由图1可知,纺织行业专利发明人主体来源于企业(76.9%),其次是个人发明者(14.7%),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也占一定比重。个人专利申请人比较多是纺织行业的一个特色,通常中小型民营纺织企业倾向于以企业负责人或技术骨干的个人名义申请专利,以得到较好的技术创新激励。企业负责人能够在创业或融资时获取政府资助或投资人青睐,技术骨干可获得技术成果转化的利润收入,或者用知识产权获得股份、股权,成为企业的股东,每年享受股权分红等。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优于国营企业

中国纺织技术创新人才前十大企业及其发明人规模、活跃年限如图2所示。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以最多的专利数量和庞大的专利发明人规模,高居于技术创新榜首。杰克缝纫机自成立以来,就将创新人才视为驱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拥有近千人的研发团队,并有若干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重点企业研究院,成为纺织届的科研隐形冠军。

专利申请的活跃年限越长,说明该企业在这个技术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越强。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作为传统纺织企业,一直保持创新意识,在长达20年的时间不断有发明创造产出,坚持提高产品质量和高附加值,提升工业自动化,为技术人员提供高质就业机会。宁波慈星、经纬纺机、际华纺织、常州第八纺织机械等国内企业也囊括了不少技术创新人才。此外,外资企业日本东丽纤维、德国卡尔迈耶分别在中国建立基地,吸纳本地优秀人才,与外籍发明人合作创新,力求巩固其在高性能纺织材料、纺织机械设备上的技术优势地位,间接也为中国输入及培养了一些国际化高层次技术人员。

总体来看,近年来民营纺织企业的技术创新数量要优于国营企业,而国营企业的专利持续创新年限较长。

行业人才培养层次合理

高校为我国纺织业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和行业创新领袖,根据高校的专利申请数量统计,东华大学、江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武汉纺织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工程大学、中原工学院和绍兴文理学院是我国纺织技术创新的前十大人才孵化器(见图3)。重点本科与职业院校均有上榜,行业人才培养层次合理。东华大学是当之无愧的巨头,其次为江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苏州大学、东华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的授权发明占比较高,体现了其强大的技术实力。

纺织材料处理技术专利申请人占比较高

通过申请人在各技术领域的专利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主要申请人擅长的技术领域、技术方向和技术实力,纺织技术链上专利重点申请人分布态势如图4所示。

D06B(纺织材料的液相、气相或蒸汽处理)领域的专利总量明显较高,而申请人数量不太多,说明该领域技术发展比较快,是未来技术创新的重要竞技场。并且该领域创新人才重点集中在高校,东华大学以1245件专利申请占绝对技术优势,其次为江南大学(609件),第三梯队是浙江理工大学、苏州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中国企业鲜少涉足此领域的发明创造,需要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补足短板。

企业申请人中,D05B(缝纫)领域的专利申请突出集中在杰克缝纫机,D04B(针织)领域的专利申请突出集中在宁波慈星,其他企业与这两家相比研发实力悬殊。广东溢达在纺织技术链的所有11个技术分支下均有专利申请,研发人才布局非常全面。

D06H(标记、检验、裁切)领域,目前专利数量较少,也尚未形成优势型企业,说明该细分技术领域是创新的薄弱点,企业可重点关注。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布料质量自动检验、缺陷识别标记,智能化定制化裁切设备等。可通过跨领域人才合作交流,实现快速复合创新。

研究中还发现,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异军突起,在D03D(机织织物;织造方法;织机)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远超几所纺织重点本科院校。并且截至目前,其高达14.3%的专利或专利申请分别转让给了江苏、山东、广东等地的19家企业,得以实施应用。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南通市,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由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的纺织染传习所,是一所具有特色的高水平高职学校,为我国纺织、服装、染整、家纺等产业输出不少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和技术创新成果,是产学研实践中的表率。

东部沿海地区一枝独秀

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和竞争力的提升均离不开区域技术创新人才的支持。区域科技人才越丰富,对于产业竞争力的贡献越大,区域产业竞争力也越强。

全国纺织技术创新人才来源区域专利申请趋势如图5所示,为了更为客观展示历年态势,略去了2020年的不完整数据。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的纺织业专利申请数量一枝独秀,这与我国产业实际发展情况相契合。江浙地区一直是我国纺织业发展的核心地带,长期以来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基础。此外,该地区还拥有东华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4所纺织类老牌高校,为纺织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贡献了大量的人才。总申请量排名第二的南部沿海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尤其是自2015年开始专利申请量增长速度非常快,成为国内纺织业不可小觑的生力军。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在2012-2016年间逐渐脱颖而出,成为后起之秀,目前总申请量排名第三。北部沿海地区(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有传统纺织高校天津工业大学和天津、山东的一些大型纺织企业输出科技和工程技术人才,在2015年之前还保持一定的创新活力,但近5年来专利增长速度不如南方地区。其他地区的发展则没有大的起色。由此可见,近几年,国内纺织业的技术创新重点地域仍在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两个地区。

海外布局专利申请技术更具先进性

通常情况下,中国发明人海外布局的专利申请的技术先进性和市场应用前景要高于国内普通专利申请,海外专利申请获得授权还可能意味着其创新水平国际领先,可认为此类专利的发明人是所属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表1 展示了向海外申请专利的前15名中国申请人及其研发实力、涉及的重点技术方向。

由表1可知,向海外申请专利的中国发明人主要来源于台湾、香港、江苏、深圳、上海。台湾佰龙机械厂股份有限公司的海外专利超过50件,位居第一。佰龙机械(Pailung)主要产品为针织机,还设立有开放性创新实验室,与时装、家庭、医疗保健、环保纺织行业的品牌商和设计师们协作探索创新面料结构与织造技术。其后依次为江南大学、苏州大学、立信染整机械(深圳)有限公司、清华大学、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专利申请量均超30件。大陆本土企业中,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宝泽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长胜纺织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也有高质量发明创造成果产出。

纺织领域高层次人才团队规模较大的分别为江南大学(135人)、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79人)、香港理工大学(64人)、苏州大学(61人)、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53人)。除内地高校外,香港理工大学的纺织及制衣学体系完善,在纺织及成衣方面的技术研发达世界级的标准,其承办设立的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致力为中国内地及香港提供全面的一站式技术转移及科研成果商品化服务。这些单位汇集了行业顶尖的科技研发人员,务求为纺织及制衣业带来更强的创新优势。

海外专利的发明人涉及的技术,包括纺织高端设备、新型面料、环保印染、纺织废料回收等。其中新型功能面料是研发热点,结合了市场需求和未来应用趋势,涵盖抗菌、除皱、阻燃、耐紫外、自清洗、智能加热等功能。清华大学与鸿海精密工业联合开发触摸屏输入指套等,在可穿戴智能纺织品上颇有建树。

表1 纺织海外专利中国重点申请人

企业发明人成纺织专用设备技术创新主体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发布的信息,纺织专用设备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均属于专利密集型产业。笔者选取纺织专利数据中位于国民经济分类C5(专用设备领域)中的数据,分析了解重点发明人情况。

整体来看,企业发明人在纺织专用设备领域发挥着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高端设备的创新突破要依据应用场景,是最需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领域,江南大学的发明人苏旭中、刘新金、谢春萍、徐伯俊、张洪在该领域表现尤为出色(见表2)。企业一方面可与这些高校教师直接开展技术成果转化合作,另一方面可通过委托培养、定向招聘等方式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技术骨干团队。

2 纺织人才资源开发启示

中国纺织业要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需要积极吸纳科技人才,通过技术创新改变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基于上述专利分析,笔者认为纺织企业在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启示:

多样化方式引进人才

针对目前国内纺织企业创新投入普遍较低的现象,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加以引导和规范,鼓励企业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创新人才引进。同时民营纺织企业要改变以往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采取咨询、培训、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入股、团队收购等多样灵活的方式培养和引进高级人才。例如浙江的杰克缝纫机公司积极引入创新人才和技术储备,一方面收购了有服装CAM“奔驰”之称的德国拓卡奔马公司,另一方面吸纳国内优秀的科创人员团队,并优化管理方式,多管齐下,目前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工业缝纫机品牌。此外,还要重视海外技术人才资源开发。可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就地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使其不出国门就能为企业实际所用。例如东丽集团于2002年成立的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通过在长三角地区招募优秀的中国本土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完整的培训体系(包括语言、专利撰写、专业技术、管理等),在纤维织物及高端材料等领域与日本的研究开发体系实现一体化运营。

表2 纺织专用设备领域重点发明人

建立人才的创新激励制度

创新型人才通常非常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事业的成就,因此企业要给他们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对研发骨干人才给予一定的股份或者期权,将公司发展和个人职业规划紧密结合,有效调动其创新的积极性。企业要对发明人的智力成果做到及时有效保护,肯定其发明人资格和实际贡献,在内部建立职务发明创造奖励机制并落地执行。对于产学研合作,我国纺织高校拥有相当数量的发明创造,并且技术门类齐全。企业可密切关注与自身产品相关联的热点技术或前瞻性技术及背后的科研团队,一方面与高校建立稳定的产学研业务联系,另一方面借助项目合作,为企业自身培养顶尖的青年研发骨干,把人才工作的重心从“争夺人才”向“培养人才”转移。

善于利用跨领域复合型人才

以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为纺织行业交叉创新带来机遇,对跨学科、跨领域、个性化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强。例如三联虹普携手华为,发布化纤工业智能体解决方案,为行业知识与 ICT 技术(信息和通信)的深度融合做了很好的示范。香港立信集团推出“全流程绿色数字化染整解决方案”,让染整机器设备达到互联互通,记录生产和排放的数据,使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减少人工污染。诸如情绪手套、自调温衣物、自清洁衣物、可穿戴设备等智能服装的兴起,也为纺织技术创新增长注入活力。纺织企业应发挥利用产业基础优势,培养建立复合型人才队伍,打破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之间的壁垒,提高尖端人才的知识广度与多样性,促进纺织向高科技智能化工业发展。

猜你喜欢

发明人专利申请纺织
澳洋纺织
从一件无效宣告请求案谈专利申请过程中的几点启示和建议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职务发明人权益受限原因
浅析专利发明人错填漏填变更手续的审查依据
2018年河南省各省辖市及直管县(市)专利申请量统计表(1月)
韩国AI内容专利申请数5年激增10倍
追踪参考文献
独立发明人为产品创新铺路斯平玛斯特公司打造爆款玩具自有一套
专利申请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