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古长城遗迹
2021-01-12孙克艳
□ 孙克艳
重阳节,我与一众好友前往平定岔口,登杨树庄段长城。此段长城位于晋冀交界处,是内长城,据相关学者考证:“其原址是在中山长城与北齐长城基础上修缮加固而来,约200余里”。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我们来到了杨树庄。参差的窑洞傍山而建,金黄的玉米垛、火红的辣椒串、通红的柿子,点缀着古朴的村庄,彰显着丰收的喜悦。袅袅炊烟漫开,散在淡薄的晨雾里。偶尔,喜鹊在稀疏的枝头跳跃鸣唱,和着几声鸡鸣犬吠,打破了村庄的静寂。
一行人下了车,沿着山路缓缓而行。巍峨的高山遮天蔽日,让清冷的秋意凉透入骨。路边的野菊花一簇簇的,在杂草丛中绚丽夺目,伴着些微秋风送来缕缕清香。粉色的、紫色的喇叭花,攀着野树杂草,在萧瑟的晚秋里,葳蕤依旧,开出一片绮丽的风景,令人心动。
山路崎岖不平,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深沟险壑。山坡上,枯黄的背景上,是一抹抹深红的霜叶,或一丛丛耀眼的野菊花,它们在秋风的锤炼下,迸发出璀璨的生命力,在广阔的天地里恣意奔放,热烈而狂野——这是属于它们的时节。高大的白杨和桦树,立在陡峭的山坡上,挺拔俊朗,枝干直冲云霄,像忠诚的卫士一样坚守着足下的土地。
转过一道弯,视野顿时豁然开朗,万里江山犹如一幅富有层次感的画卷,冲进眼帘;层峦叠嶂中,一条蜿蜒的白练赫然入目,像一条长龙盘旋在崇山峻岭间,雄浑壮观,令人震憾。那,便是传说中的中山古长城遗迹了。长城下面,是陡峭的山崖,崖石上尽是蓬勃的灌木丛和低矮的树木,几丛红叶像一团团火焰,在阳光下流动着光彩。几棵苍劲的松树巍然挺立,枝干伸向悬崖,根茎深深地扎进悬崖峭壁间的缝隙里。
爬到半山腰,就来到了长城旁。长城从高山的山腰间崛起,沿着山脊逶迤连绵而去。此段长城,两米多高,一米多宽,用山石垒砌,辅以土石填充。参差的山石经过岁月的冲洗,依然坚实,却彰显出时光的痕迹。走在长城上,只觉得神清气爽,仰望蓝天白云,平视长城内外山河,俯瞰村庄小镇,记忆中关于长城的印迹,随着秋风呼啸而来。那些残酷而激烈的战场,那些鲜活而模糊的面孔,那些悲壮而缱绻的诗句……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裹挟着泥沙滔滔而来。长城两边,是凶险的沟壑。绵延向前的长城,就势而立于这天堑之上,成为古人保家卫国的屏障。
我们一路前行,在斑驳的山石中,在触手可及的生灵中,探寻古人留下的遗迹。这段长城的尽头,是深不见底的悬崖。连绵的长城,在此处戛然而止,像一个意犹未尽的感叹号,令人猝不及防。秋日的暖阳,和煦而温柔,照着绵亘的群山,照着山下的村庄,散发出金色的光彩,恬静而旷达,寂寥而幽远。刹时,时间似乎静止了。也许,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在某个宁静的秋日里,在阳光恍惚的时刻里,屹立在长城上远眺的某个将士,也曾萌发出这样的感慨。
千百年来,长城像巨人似的,横亘在苍茫的大地上,看着芸芸众生,耕作与繁衍,热烈与冷寂,和平与战火,血汗和泪水……它是一卷悠久的史书,记载和见证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的印迹,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国人寸土不让的决绝与血泪;它是一个无法磨灭的图腾,深深地烙在中华儿女的骨血里,时刻警醒国人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幸福来之不易。
本文作者踏访杨树庄段内长城遗址 李爱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