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陌生化手法在《洛丽塔》中的运用

2021-01-11徐静敏

美与时代·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弗拉基米尔洛丽塔陌生化

摘  要: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小说《洛丽塔》讲述了一段男主人公亨伯特和少女洛丽塔的禁忌之恋,该部小说一经问世就产生了巨大反响。造成反响的原因除了小说情节本身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十分尖锐外,也包含小说特殊的寫作手法,运用俄国形式主义中的陌生化理论来分析《洛丽塔》,对小说富有争议性的内容进行具体阐释,能进一步揭示和深化小说的内涵。

关键词: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陌生化

《洛丽塔》在通常意义上来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故事,小说的男主人公亨伯特无法克制自己对于幼女的欲望,与房东黑兹太太的女儿洛丽塔相爱,但却紧接着遇到了一系列不幸的事件。黑兹太太在得知丈夫与女儿的不伦之恋以后非常气愤地想要寄信揭发丈夫的行为,却在寄信的路上意外出车祸去世。洛丽塔为了逃脱亨伯特的控制而离开他,最终却遇到了玩弄感情的人,并难产而死。男主人公亨伯特虽然是一个强奸幼女、杀人的罪犯,但是在作者的描写中读者很难将其盖棺定论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冷酷无情之人,甚至有部分读者会对他产生一定的理解和同情,对于这种禁忌之恋产生一些欣赏。这种审美效果得益于作者运用陌生化的技巧,令读者对于传统的道德产生了困惑,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问题有了新的思考。俄国形式主义运动的发起人什克罗夫斯基于1916年在其著名论文《作为艺术的手段》中提出“陌生化”理论,实质在于促使人们摆脱陈旧的世界观[1]。本文将对于《洛丽塔》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小说造成深刻反响的背后成因。

一、主题的陌生化

美国的现实生活为纳博科夫提供了真实的案例,作者将各种事件和社会现实加入到《洛丽塔》之中,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和现实价值。与此同时,作者又对于“乱伦”“杀人”“恋童”等尖锐的社会问题进行了陌生化处理,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小说有着全新的感觉。

《洛丽塔》因为内容的大胆露骨曾遭到主流媒体禁止,一度受到了误解。但是只要认真读过这本书的读者都不难发现,相比于传统的色情小说,《洛丽塔》并不止步于性交的描写,小说中的性爱描写往往是通过亨伯特的口述展开的只言片语,而不是读者对于小说的主题判断中应该出现的详细的性描写。小说中大多数对于性的描写都比较隐晦且富有诗意。例如在描写亨伯特给洛丽塔下毒的情节中,有这样的表达:

这样我就可以在她身上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而不只是那么一丁点儿。因此,在作出试探的接近中间,由于混乱的视觉把她转变成斑驳的月光或一片蓬松的开满花儿的灌木,我总梦想着自己重新恢复知觉,梦想着自己躺在那儿等待。[2]204

通过作者对于亨伯特的内心近乎诗意的描写,似乎弱化了小说的色情主题,尽管读者知道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关于不伦之恋的,但是依然可以体会到男主人公纯真的情感,真正读懂这部小说的读者不会仅仅将其视为一部色情小说,而更多地倾向于认为它是一部爱情小说,虽然这种爱情是不伦之恋。

《洛丽塔》这部小说尽管是一个罪犯的自白,读者知道他犯下了无法饶恕的罪行,但是作者的描写似乎在对主人公的行为有一定的辩解和合理化倾向,对于“犯罪”进行了陌生化处理。亨伯特曾经自述自己爱上洛丽塔是因为少年时期的恋人去世。在了解了这样的背景之后,读者会在心中减轻亨伯特的罪恶,认为他并不仅仅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罪犯,也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色情狂,而是一个受过伤害的、感情充沛的人,他对于洛丽塔的伤害从另一层面上来说也是他希望抚平自己内心的伤痕。除此之外,亨伯特还加入了许多对于奎尔蒂的描写,奎尔蒂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形象扑朔迷离,随着故事不断的推进,读者才慢慢看清楚他,原来奎尔蒂是一个比亨伯特更加罪恶且道貌岸然的人。亨伯特叙述中的奎尔蒂的出现似乎减轻了亨伯特的罪恶,读者往往会不自觉地将二人进行比较,并且会感受到亨伯特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像奎尔蒂一样是一个十足的冷酷的人。通过亨伯特的自述,读者倾向于小说的“犯罪”主题弱化,而深入到爱情主题本身。

《洛丽塔》这部小说的主题不落俗套,出乎读者的预料,读者在阅读前对于罪犯、色情狂抱着的厌恶态度,可能随着阅读的深入会有所改观,而忽视主人公作为精神病患者,可能存在对于自己行为的美化或虚构,当然随着深入阅读,可能部分读者会对这份爱情的美好与否产生质疑。作者通过主题的陌生化,使得小说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具多样性。

二、语言的陌生化

阅读《洛丽塔》时,读者经常会感受到亨伯特的语言的晦涩和混乱,但是又很直接将亨伯特定义为一个精神失常的人,而将其语言定义为胡言乱语。事实上,亨伯特的自白之所以难以理解,与其语言的陌生化是分不开的。在《洛丽塔》中,读者可以看到多国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诗化等特点。

(一)多国语言的运用

《洛丽塔》中可以看到多种语言的杂糅,纳博科夫本人曾经说过:“My head says English,my heart,Russia,my ear,French.”[3]事实上,纳博科夫的家庭成员就使用三种不同语言,因此他在儿时就可以运用它们进行交流,纳博科夫读大学时还辅修了斯拉夫语和罗曼语。纳博科夫自身具有丰厚的语言基础,因此他才可以创作出《洛丽塔》这样的作品。这些不同语言的运用,也增加了小说的《陌生化》效果。

小说中多处用到法语,表现出纳博科夫笔下的亨伯特强烈的思乡情感,以及自己在美国感受到的疏离感,例如在谈及自己希望获得一个精神病学的学位的时候用到了“manque”这个表示失意的法语词汇,亨伯特此处用到这个词,暗含自己作为一个欧洲人,来到美国之后,体会到了压抑的情感。在谈到一些情绪充沛的话题的时候,纳博科夫也会运用到拉丁语,例如在对于性感少女的思考中,亨伯特说:我使她的形象介入我的volupta中,是不是多少左右了她的命运呢?[2]2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亨伯特不仅仅是一个色情狂,而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人,也曾经思考过自己的做法是否是不道德的。除了亨伯特自己的语言外,以亨伯特的视角,也谈及了黑兹太太带有美国口音的法语:“多洛蕾丝·黑兹,ne montrez pas vos zhambes。”(这是她那自认为懂法语的母亲。)[2]61此处黑兹太太将别漏出你的腿来中的jambes错误地拼成了zhambes,表现出了她说法语时的美国口音。通过对于洛丽塔的母亲错误的法语口音的描写,读者不难感受到他对于黑兹太太的厌恶,进而上升到对于美国文化的厌恶。

(二)语言的诗化

《洛丽塔》作为一部描写敏感话题的小说,却并没有给读者非常低俗的感觉,甚至部分读者会认为纳博科夫创作这样一部作品,有美化乱伦的嫌疑,《洛丽塔》之所以给读者带来这样的感觉,与其中语言的诗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洛丽塔》中的诗化语言,提高了小说的陌生化程度。在小说的开头,亨伯特就运用诗化的语言,将洛丽塔的形象朦胧的表现了出来: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我欲望之光,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得由上颚向上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2]3

小说的开头通过运用诗化的语言令人印象深刻,看似像是深情款款的表白,然而对小说内容有一定了解的读者知道这是一部颇受争议的描写乱伦的小说,但是诗化的开头却注入了亨伯特对于洛丽塔的深刻的情感,令读者不禁懷疑是否不应该有乱伦这种定义的存在,而只是一个男性对一个女性纯真的爱情。

一般而言,色情小说中可能很少描写情感方面的内容,而《洛丽塔》中却通过诗化的语言进行了大量的情感描写,弱化了小说实质上的色情主题。描写犯罪的小说也没有突出罪犯的罪恶,反而将其描写为一个深情的人,从而造成了陌生化的效果。

三、叙事的陌生化

小说采取了第一人称叙事,直接从亨伯特的视角来展现情节,给小说带来了许多的主观色彩和迷惑性,造成了叙事的陌生化。然而,小说不仅仅采取了第一人称叙事,除了第一人称叙事以外,小说的叙事视角不断的转换,增强了小说的阅读难度,增添了读者的阅读乐趣。

《洛丽塔》是以男主人公杀死洛丽塔的情人后在监狱的自白来开展叙述的。对于自己的故事,亨伯特的看法是:

这就是我的故事。我重读了一遍。里面有粘在上面的些许骨髓,有血,有美丽的绿得发亮的苍蝇。在故事的这个或那个转折处我觉得我那难以捉摸的自我总是在躲避我,滑进了比我乐意探测的更深邃、更黑暗的海洋。[2]490

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有代入感地体会到他是如何一步一步从纯真可爱的小男孩到诱奸幼女的“色情狂”,再到身陷囹圄的杀人犯的,读者才明白他并不是十恶不赦的,所谓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亨伯特走向最后被执行死刑的结局也是有迹可循的,是自然而然的。

除了第一人称的自白以外,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其实也在不断地转换,令读者费解。大多数情况下作者是以第一人称来进行叙述的,但有时也会采取第三人称。例如在小说中说安娜贝尔,跟作者一样也是个混血儿,这里的“作者”是指自白书的叙述者亨伯特,也就是第一人称中的“我”,可是纳博科夫用“作者”将第一人称陌生化,打破了叙述的氛围,好像在说别人。

读者由于第一人称叙事对于男主人公亨伯特产生同情和共鸣,但是后来又用视角转换等方法,暗示了亨伯特叙述的不可靠性,从而令读者不再一味地相信叙述者所叙述的内容,而是产生了自己的思考。主人公虽然是因为杀害奎尔蒂而入狱的,但是奎尔蒂这个人物是否真的如亨伯特叙述的那样十恶不赦呢?还是仅仅是亨伯特的夸大,从而洗刷自己罪名的产物呢?在陌生化的叙事之下,读者只能产生自己的推测和思考而难以了解真相。

《洛丽塔》问世之初由于其描写内容的特殊性而一度被禁,但是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深入才发现它不是传统的色情小说、犯罪小说,而是一部具有陌生化手法的多重主题和内涵的佳作。作者通过主题的陌生化、语言的陌生化、叙事的陌生化,为读者展现出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读者在阅读《洛丽塔》时,也由于其陌生化的叙事,增添了阅读的深度和思考的空间,而不仅仅是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或者色情小说带来的感官刺激。或许不同的读者眼中会有不同的对于故事的真实版本的揣测,会有不同的洛丽塔和亨伯特,这也正是小说的魅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张美琳.论《洛丽塔》的陌生化[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2]纳博科夫.洛丽塔[M].主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

[3]Vladimir Nabokov.Strong Opinions[M].New York:Vintage Press,1990.

作者简介:徐静敏,郑州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辑:宋国栋

猜你喜欢

弗拉基米尔洛丽塔陌生化
洛丽塔裙
我多么希望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两位弗拉基米尔干架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论《洛丽塔》中的极权主义思想
教学新思维
退后三步看油画
从陌生化角度浅析《藻海无边》
新摩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