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绝招还是败笔:砸手机帮不了孩子

2021-01-11聂鑫

青年文献·理论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家长学校孩子

日前,河南信阳一所中学举行“砸手机大会”,让学生们轮流走上升旗台,用铁锤将手机砸碎。原来临近中考,不少学生仍然沉迷于手机,家长束手无策,学校只好使出“绝招”。对于学校,可以理解的是,想要帮助学生远离手机诱惑的一番苦心,理所应当的是,严格管控学生的校内手机使用,但是砸手机这一举措,侵犯学生财产权在先,教育成效甚微在后,负面影响则深远。

手机是私人财产,学校砸学生手机有侵犯学生财产权之嫌。除民法典的一般规定,教育部公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也明确规定,学校应当保护学生的财产权利,不得采用毁坏财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学校校长曾对媒体表示,砸手机前家长签过承诺书,学生也同意。但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地位并不对等,学生、家长的真实意愿尚且存疑。何况根据现有法条,财物所有人同意与否,不是构成故意毁坏财物行为的必要条件。手机本身属于价值不菲的財物,砸毁手机是一种浪费,更涉嫌违法违规。

砸手机是一种警示教育,是一记重拳,却打不中要害。学生不能专心学习的根源,一是缺乏学习兴趣,二是自制力低下。对学生而言,手机只是他们面对的许多外界诱惑中的一种,学生玩手机,则砸手机,莫非开车追尾,错在车马力太强,开枪伤人,错在枪威力太大?在信息时代,手机是掌上智能终端,是人体器官的延伸,是个体联结外界社会的通道。如果想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远离手机的诱惑,大可采取没收的方式。而砸这种行为,则带有愤怒、痛恨的负面情绪内涵,是将手机作为敌人来仇视和消灭,把一切错误和责任归咎于手机,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手机,而且可能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砸手机最终是为了让学生专心学习,但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即使没有手机,也会找到别的娱乐方式,甚至做出极端行为。因为手机被收、被砸,四川14岁女孩跳河,浙江17岁小伙跳江,河南18岁高中生跳楼,这样的事件不胜枚举。如果不能让孩子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沉迷手机的危害性,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可能也只会换来轻率、极端的反抗行为。

开“砸手机大会”,短期的教育效果有限,长期的负面影响却可能是深远的。同样是砸手机,与家长、教师私下处罚的不同在于,当场景从书房和办公室变成升旗台,无人旁观变成集体大会,砸手机也成为了一种仪式。铁锤象征着学校的强权和威势,被砸的手机则是另一个符号,它既是被视作洪水猛兽的手机本身,也是一切无关学习的娱乐活动,甚至隐喻着心思不在学习上的那些孩子。视觉是一种权力,在强制全体学生观看手机被砸的过程中,这种权力被释放出来,所有美好的教育初衷在最后呈现为野蛮和暴力,而挫伤的是学生的情感和尊严。

好的教育绝不是急功近利的教育,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砸手机大会”把教育置于一朝一夕之间,立竿就要见影,但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在日常中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是学校和家长不应回避的课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已经临近中考,再用砸手机来解决问题,只怕是积重难返。

好的教育绝不是诉诸威权、漠视尊严的教育,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手机使用,需要学校、家长协同管理和耐心引导。一方面,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学校原则上应当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对违规的学生,暂时没收手机。而家长有责任给予孩子更多关心和陪伴,对于手机使用,监督管理孩子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另一方面,信息素养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已经和现代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然而并不存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在它之前孩子使用手机是错误的,在它之后使用手机就是正确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辨析真实、有价值的信息和虚假、低俗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手机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而不仅仅是娱乐的玩具。社会化是每个孩子必须经历的过程,教育应当帮助孩子平滑地接入复杂的信息世界,一味地禁止手机,让使用手机在孩子心中仿佛成为一种罪恶,只会造成孩子成长的断层,本质上是对问题的掩饰和逃避。

“砸手机大会”或许有一个好的初衷,或许有一些难言的苦衷,它是无奈的绝招,也是无能的败笔。然而悬崖勒马也好,饮鸩止渴也罢,我们不吝作出苛刻的批判,大抵只是不愿多年以后徒留喟叹,说这正是一代孩子成长的代价。

姓名:聂鑫,(1996-),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湖北大悟,学历:研究生在读,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家长学校孩子
家长错了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