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害预防控制措施
2021-01-11刘方录
刘方录
摘要: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种植作物之一,对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玉米种植出现产量或者质量问题,则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会影响市场上玉米的供应量。国内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玉米产量以及玉米商品化率也持续上升,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玉米,满足了人们对优质玉米的需求。但是目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个别地区产量低下的问题,需要对种植技术进行改进,加强田间管理效果。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应用要点以及田间管理有效策略,以期可以为玉米种植管理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病害;防止手段
引言
玉米包含较多的营养元素,在食用之后可以起到抗氧化和降低血糖的效果,提升人体免疫能力,种植前景较好。但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重视度的不断提升,开始更加追求玉米的质量,种植农户应当认识到消费者的具体需求,能够对当前玉米种植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从而提高玉米生产质量。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当选择合适的玉米品种种植地块,对种植区域土壤实施有效处理,设置合理的种植密度,对玉米种子实施包衣处理,并挑选合适的时间进行播种。本文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高产玉米种植技术,以期能不断提高玉米种植水平,为进一步提高玉米种植产量奠定基础。
1新时期玉米种植的技术要点
1.1种植地选择
玉米种植前需要提前选择好种植位置,按照玉米植株的生长习惯,合适的生长环境是保证产量的前提。种植者根据土地的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环境,能够有效提高产量,选择的耕地要符合以下三个特点:第一,耕地要利用机械化手段完成处理,保证玉米能有更适合的生长环境;第二,要及时耕地清理中含有的有害残留物质,并且避免其他植物与玉米共同竞争营养物质,使玉米在生长期间拥有足够的营养补充;第三,未处理的耕地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翻耕,以便杀死土壤中含有的有害病菌,使玉米种苗有更健康的生存环境。
1.2良种选择
优良的品种能够有效保障产量,将优良品种种植到适合的环境中,提供足够的光照和水分,也是提高产量的条件。按照玉米品种的生长习性和特点,在充足阳光照射的同时,玉米能够吸收足够的养分,从而提高产量,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的变化条件,玉米生长期间可以根据地区的气候以及水资源状况选择适合的品种,既保证玉米产量得到提高,又可以更好的适应环境需求,使玉米在生长期间不会出现病害等问题。由此可知,玉米患病率直接与土壤的质量状态有关,为了避免产量受到影响,选择合适的种子也是一种渠道,目前比较常用的种子有东单1806、先玉335,郑单958,以后也会通过杂交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种子质量。
1.3种子处理
选择适合的种子以后,要挑选体积大、颗粒饱满的种子,并且对种子是否被病虫害侵蚀进行检查,以保证种子的成活率。在种植前,可以提前将选择好的种子进行试验性的浸泡和晒种,观察种子实际的出芽率,并以此为依据判断选择的种子是否具有更高的生命力、玉米种子根系更加发达、叶脉更加茂盛等,为后续玉米的生长提供保障。
1.4 播种
合适的温度和水分是玉米种子得以快速发芽并生长的前提,为进一步提高产量,要严格控制玉米种子的生长温度,种子萌发通常最低温度在6~7℃,而幼苗生长温度在10~12℃左右,并且在生长期间还需要拥有足够的水分补充,使种苗在特定环境中更快速的生根,进而为后续的生长汲取足够的养分,辅助幼苗健康成长。
1.5及时间苗
玉米三叶期是间苗的最佳时期,此时的玉米分出多个叶片,在叶片相互竞争营养和水分的过程中,会对其枝干本身的生长造成影响,因此进行间苗能够保证幼苗拥有更健康的生长状态,间苗时还要注意,要根据特定区域合理控制间隔密度,这是一种提高产量的方式。幼苗密度超过一定数值会对正常生长造成影响,从而出现倒伏情况,为了避免对玉米产量造成限制,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也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方式,特定区间内要严格控制植株数目,以此达到增产增质的目的。
2新时期玉米病虫害防治方法
2.1大斑病防治方法
玉米比较常见的疾病,通常在玉米下部叶片发作,发病以后的玉米叶片会逐步萎缩,进而出现干枯死亡等情况,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对玉米的生长造成影响。在相对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极易发生大斑病,比较常见的大斑病预防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利用多菌灵或枯草高压杆菌喷洒方式杀死大半病菌;第二,对已经感染的植株,可以在叶片初期进行集中销毁,避免对其它叶片生长造成影响。与大斑病相比,玉米小斑病是一种发生在叶片的斑点病,这种病因是玉米受到真菌感染,从而对其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该种疾病也与降水有关,在7月发病较为严重。小斑病防治方法如下:首先,保持玉米生长环境的土壤清洁,并及时清除已经被感染的叶片,之后对玉米周围的温度进行控制,并合理添加肥料,使玉米拥有更旺盛的生命力,从而提高抵抗力。玉米抽雄期或发生病害初期,也可以利用相应的化学方法进行防治,比如:利用丙环唑、异菌脲或嘧菌酯防治。
2.2 瘤黑粉病防治方法
玉米瘤黑粉病是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病症,之所以产生这种病变,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在施肥过程中对氮肥的施加比例过高,导致玉米相应组织软化;第二,在冬季,特定环境中农作物生长存在相应的病菌,在第2年玉米种苗生长期间,病菌繁殖而出现病害问题;第三,已经出现的病菌没有及时进行处理,无法根治,二次侵染是瘤黑粉病难以被完全根除的原因。具体的防治方法为,一旦出现瘤黑粉病要及时利用化学药品进行防治,并进行土壤翻耕或多作物轮作的方式,进而降低瘤黑粉病的发病几率。
2.3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生长的主要害虫,主要对已经发芽的玉米上部造成影响,这种害虫是一种有翅膀的黄褐色昆虫,在玉米生长阶段会对玉米上部的茎叶进行啃食,使玉米无法完成正常的生长,该害虫会对玉米的花叶、雌蕊和雄蕊进行啃食,使玉米无法完成正常的受粉,进而影响玉米产量。防治方法:首先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并在田间耕种过程中及时对害虫问题进行排查,之后利用对环境污染较小的农药进行防治,如果必须使用农药,可以不喷雾,而是将药液滴入玉米心叶中进行防治。
2.4草地贪夜蛾及防治措施
在玉米的苗期階段以及穗期阶段草地贪夜蛾都会对其造成危害和影响,当幼虫处于1龄~3龄阶段时,会在晚上隐藏在叶片的背面进行取食,如果虫害较为严重,甚至会将玉米叶片完全吃光,给玉米的正常发育造成严重危害。草地贪夜蛾的幼虫会通过风进行转移,从而加快对该区域玉米的侵蚀速度。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毒性作用较弱,是以阿维菌素为基础所研制而成的一种杀虫药物,可以与其他农药进行混合使用,通过阻碍草地贪夜蛾的运动神经达到杀虫的目的。金龟子绿僵菌会进入到草地贪夜蛾体内会在体内生长,附着在害虫的细胞内,最终穿透害虫的身体。
结语:
在玉米种植过程,技术人员应深入实际,科学的开展玉米种植技术指导,从而帮助种植户提高种植能力。通过以上分析,结合玉米种植技术实际,从多方面探索了加强玉米种植技术应用水平的途径,希望分析能提高玉米种植产量与质量,进一步为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董艳玲,房松林,吴水英.试析玉米双株高产种植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5):199-200.
[2]吾木提·特留汗.新疆塔城地区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20):64.
[3]李晓风,曲健磊.解析山东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害预防控制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1):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