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戏曲文化在高中音乐课改实践中的应用

2021-01-11罗欢李冬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戏曲师生文化

罗欢 李冬

【摘 要】本文基于地方戏曲教学资源在高中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开发和应用,论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开展戏曲活动及实施科学评价等使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措施,旨在不断增强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推动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地方戏曲 高中音乐 教学实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4-0146-03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创造的瑰宝,在传承文化、涵养道德、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戏曲进校园不仅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更激发了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深深根植于师生心中。在高中学校开设戏曲课程,可以弘扬国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六大基本理念中提出要“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强调要把地方戏曲课程作为音乐课程的补充、延伸和完善,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戏曲、学习戏曲的平台。以此为契机,倡导和推行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融入地方戏曲内容,对提高师生音乐素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玉林本土戏曲“北流杖头木偶戏”进校园为例,谈谈玉林市地方戏曲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

一、具体做法

(一)更新教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

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是更新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让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音乐课改中落地,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坚持全面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在推进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重视艺术类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尤其要充分挖掘民间艺术戏曲作品深层的思想道德内涵,凝聚正能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艺术教学成为一种“陪衬”的弊端,才能消除师生“唯分数论”考试指挥棒下的焦虑和压力。如在“北流杖头木偶戏”本土戏曲《穆桂英挂帅》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爱国为民、勇于担当的大局观。而在以李明瑞烈士名字命名的明瑞高中,教师应先向学生介绍李明瑞烈士:李明瑞是北伐虎将,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七红八军的总指挥和百色起义的领导人之一。邓小平同志对李明瑞烈士高度评价,称赞其“是会带兵打仗的人,是个艰苦奋斗的人”。于是,我们自创了戏曲《李明瑞》,向学生传递爱国救民、追求真理、英勇善战、艰苦奋斗的“明瑞精神”,学生深受教育。

实现文化育人。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血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遵循。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我们努力探索本土戏曲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以广西北流木偶戏为例,它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民间小戏种于明清年间由广东传入,分布在北流全市城乡中、南部。北流周边的玉林、容县、桂平乃至桂东南一带的杖头木偶戏艺人大部分师从北流师傅。不可否认,原生态的北流杖头木偶戏的某些内容与时代和社会的新风尚相矛盾,部分戏曲语言为取悦观众而流于粗俗。这就要求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老戏新唱,编排和演绎贴近新时代现实生活的曲目。如本土戏曲《裴九娘》主要歌颂古代保境安民、抗匪牺牲的女英雄,其中不乏牵强附会乃至迷信的内容。重新编排时,我们结合时代精神,保留了裴九娘爱国救民、永葆劳动人民本色的形象,经过艺术再加工,戏曲《裴九娘》面貌焕然一新,推出后大受欢迎。这样的实践让我们体会到,真正的本土戏曲文化精华是永远感心动耳、历久弥新的。

培养兴趣育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戏曲教学只有贴合学生的实际,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本土戏曲离普通百姓的生活渐行渐远。我们的做法是一方面学习本土戏曲的有关文化知识,一方面让学生走近戏曲表演现场、走近戏曲大师,鉴赏戏曲的独特舞台艺术魅力,提升美感、人文情怀、社会认知和艺术审美能力。其中,教师的示范和引领非常重要。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本土戏曲实况演出片段,教师现场即兴表演,师生互动模仿表演,这些都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立足核心素养,引领积极参与

高中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三方面内涵: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这是我们实施音乐教育的目标指引之一,而课程教学理念的更新也對教学提出了相应要求,这是我们推进戏曲教学的重要保障和重要途径。戏曲教学不同于普通文化课,它特别强调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认识和理解戏曲,有助于音乐核心素质的养成。

开发教材,拓展审美感知。教材是戏曲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完全完备的,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本地资源,使课程资源得到有效补充、延伸和完善。我们编写地方教材《北流杖头木偶戏》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地方戏曲就像一座金矿,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和充分利用,它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技巧的展示,还是文学、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社会、科技、人文等各类知识的综合。据此,我们深挖资源,开发教材的思路得以打开,开发了一系列“杖头木偶戏”,有传统剧目《薛仁贵征东》《穆桂英挂帅》《王母娘娘》,也有原创剧目《李明瑞》《唱我家乡好北流》等。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道从听戏、说方言、到选唱《穆桂英挂帅》片段,学生喜欢且乐于参与戏曲实践活动,他们既能获得直接经验和真实情感体验,又能即刻感受地方戏曲的魅力及乐趣。

展示魅力,突出艺术表现。示范教学法在戏曲表演教学中至关重要,它伴随着无数艺术家成长,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戏曲艺术具有高度的形式美,这种美单靠语言讲解,是难以让学生明白和理解的。而教师把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而让学生去模仿它、学习它,这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当然,示范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教师除了充分备课、吃透教材外,还要做到示范准确,讲解透彻,避免作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掌握示范的时机,如学生难以理解、急于求证时。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理固宜然。

学科整合,彰显文化魅力。戏曲是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戏曲时,有关的历史知识、人物和背景都可以与高中语文、历史等学科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在欣赏和学唱经典戏曲唱段的同时,提高了艺术审美修养和语言修养。学习优秀传统戏曲,学生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得到了熏陶,为追求真善美、激发热爱中华文化、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循中华民族高尚的情操奠定基础。例如,我们坚持要求学生抄写歌词并由学校团委牵头组织对此进行检查和评比,目的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学习戏曲,也督促了学生的書写和语言积累,更是思想教育的一种强化。

开展活动,丰富多元课堂。教师指导学生组建戏曲兴趣社团,由学生排演或者改编一些经典剧目,让其在诸如重要的节日晚会上大放异彩,这无疑是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戏曲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校园和课堂内,它还应当走向社会。如教师组织学生多次走访北流杖头木偶戏传承人陈裕成、钟日伟老师,了解和学习木偶戏;多次深入木偶戏演出团队,观看演出;多次应玉林市教育局和玉林市教科所邀请,把北流杖头木偶戏课堂教学送教到玉林各市县中小学……同时,教师还应借助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把戏曲节目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科学评价,促进全面发展。科学的教育评价可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首先,可按照学校制定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利用全区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尽量客观地记录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特别强调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审美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其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力求做到多层次和客观公正。从学生、教师、班级、年级、学校、家庭等多个角度出发,结合量化管理、民主测评等,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艺术课程中本土戏曲文化的这些评价应与其他课程评价融合在一起,而不仅仅限于本学科、本课程的一两次作业和测试。“艺术之星”“艰苦奋斗学子”等校级评选、奖励活动成了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的推进剂。

师生合作,其乐向美而行。把讲台变成舞台,教师亲自示范,学生乐于模仿,教师展示了才情,学生增强了学习成就感,师生互动,气氛活跃,效率提高。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和谐课堂的形成,有利于实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课堂之外,师生合作,制作教具(乐器),共同创作戏曲、表演剧目等,不仅使师生关系密切,也增强了彼此的综合素质。比如,面对学校现有资源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戏曲伴奏所需的乐器体积大、造价贵、极难落实到常规教学中的窘境,师生一起利用不锈钢两层饭盒、硬皮纸、透明胶、伸缩书架、带橡皮头铅笔、洗手盆防漏塞、伸缩杆等日常生活常见物品,制作出了简易的小戏鼓,师生动手合作,教育教学效果良好。而在原创戏曲《李明瑞》中,学生为主角,教师充当重要配角,师生在舞台上共同演绎英雄的家国情怀,感人至深,师生的心灵都得到净化、能力得到了锻炼,可谓一举多得。

(三)普及提高并举,实现教学相长

普及下功夫。本土戏曲承载着乡土文化,寄托着乡土情怀。传承本土戏曲文化,首先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热爱它。教师可利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之展开交流等形式,普及知识,培养乡土戏曲情怀。

提高靠创新。戏曲进校园不仅仅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重要的还是增强自信、努力创新。我们在戏曲课程的设置方面选择本地流行已久的戏曲并选择其中的优秀传统剧目,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和表演水平,另一方面为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新课程改革,创作新剧,编写地方教材,让地方戏曲得以传承和发扬。北流杖头木偶戏是课题“民族戏曲文化教学资源在中小学的开发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组开发北流市杖头木偶戏地方课程并组织实践教学,就连团队活动日也把木偶戏作为主要内容。

近年来,学校及教师以本土戏曲为突破口,在各类展演及教学竞赛中获奖颇丰。2018年11月,原创情景剧《李明瑞》首次以木偶戏的表演形式参加北流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荣获第一名;2019年12月,现场课“鼓钹韵传木偶情——《薛仁贵征东》”选段获广西中小学音乐教师“优质课”比赛二等奖;2020年,录像课“北流杖头木偶戏——《穆桂英挂帅》”选段获玉林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录像课评比活动一等奖;北流市明瑞高中李冬老师以木偶戏为题材参加广西中小学音乐教师“五项技能”大赛获“说音乐演讲项目”比赛一等奖。

二、教育成效

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谓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换句话说,心理美育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同诗词楹联等其他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一样,戏曲文化的教育也讲究心灵唤醒和潜移默化,虽然表面上看成效慢,但实际早已见真章。

思想境界提高。在戏曲教学中,真善美往往为主流思想,这一主题也引领了学生的思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减少了“青春的瞎折腾”,违纪行为也大大减少。思想境界的提高,不仅让学生的艺术学科成绩得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因此得到加强。

健康快乐成长。丰富多彩的艺术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戏曲(音乐)滋养着每一位孩子健康成长、奋发向上,带上音符去未来,这令教育工作者十分欣慰。

成绩水涨船高。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修心与修业相互促进,学习成绩大有改观,这对薄弱学校的薄弱学生来说意义非凡。

家乡水共美,本土花也香。在地方戏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实践中,学校和教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深入开展戏曲活动,找到本土“木偶戏”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坚持戏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项目“民族戏曲文化教学资源在中小学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编号:19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 欢(1978— ),女,汉族,广西博白人,正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现就职于玉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要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研究及民族艺术文化;李 冬(1983— )女,汉族,广西北流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现就职于北流市明瑞高级中学,研究方向为高中音乐教育教学。

(责编 柳佑倩)

猜你喜欢

戏曲师生文化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谁远谁近?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麻辣师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