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六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终评备选篇目及审读委成员评语

2021-01-11

江南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性小说

★11票

《鲛在水中央》

《收获》2019年第1期 作者:孙频

王春林:在一部篇幅不算太大的中篇小说中,作家不仅能够把诸多时代事件有机地编织缝合到一众小人物的苦难命运之中,而且还在深入挖掘勘探复杂人性的基础上,成功地勾勒塑造了若干具有相当人性深度的人物形象,孙频的《鲛在水中央》无论如何都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

李国平:孙频是近年来青年作家中辨识度较高的一位作家,她的创作,既有偏远乡村苦难的底色,又有着努力探究终极的精神性。《鲛在水中央》讲述的是一个“罪与罚”“沉沦与救赎”的故事。作者的笔下充满张力,既刺进人心幽深的暗角,又写出了自我博弈后的复苏和救赎。

杨庆祥:这个作品有一定的内在对话性。隐隐地,可以看到《罪与罚》的影子。“我”与范听寒每次的交往和对话总是步步惊心,两人的“声音”辅以“我”的内心感受,交融错杂,如在刀尖上跳舞。这是作品的成功之处。它也自然让人想起了拉斯科尔尼科夫和波尔菲利的对决。但这里没有“超人哲学”,也没有“拿破仑主义”。“我”有忏悔,想救赎,可忏悔和救赎背后依然是对被杀者难以原谅的怨恨。但被杀者的父亲和女儿宽恕了“我”,“我”也宽恕了被杀者。天地不仁,以万物為刍狗。因此,谅解与宽恕也就站在了这部小说的最高价值层面。有此定论,小说的内在对话性也就到此为止。

张 莉:人生实苦,读孙频作品常有这样的感慨,但是,她笔下的人物却自有一种光泽和倔强。与先前相比,孙频的作品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放松,但也越来越有命运感了,这不得不让人赞赏。

张燕玲:孙频近年的创作劲道十足,她在开掘幽暗与追问人性上持续努力,《鲛在水中央》便是其代表。这个关于在大时代中浮沉的几个边缘人的命运故事,惨烈而内敛,坚硬还柔软,沧桑又微温。无论是亡命天涯的“我”和几位狱友,还是飘零边地的知识者范听寒一家,都是命运坎坷却又以各自的方式发散点点滴滴的人性微光。作者既深挖人物内里的微光,使之属于自己,更烛照他人与周遭世界,她让笔下的人物活出尊严,并使人生值得,这颇具人性力量与艺术张力。

洪治纲:这是一篇鬼魅般的小说。作者在各种游离性的人物关系中,讲述了一个有关救赎的人性故事。多年前的凶案是它的源头,但也仅仅是个源头。围绕这个不曾被发现的凶案,凶手和被害人的父亲、女儿,一次次碰撞又一次次躲闪,展现了救赎与宽宥、晦暗与诗意、破败与清洁在人物内心中的无尽纠缠。

贺绍俊:孙频是一位用笔特别狠的作家,她写一种状态总是要将其推向极致,仿佛要置之死地而后生。小说中的人物都摆脱不了苦难的命运,都在以一种恶的方式去抵御苦难,恶反而加重了苦难的程度,人们就是在这样一种交织的状态中生存的。“鲛”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它显然是作者书写的一个意象,它象征着人性之恶,鲛在水中央,难道这就是我们现实的隐喻吗?但即使如此,孙频反复吟咏的是萦绕在“我”内心的救赎和自我救赎的愿望。

黄德海:在孙频讲述的这个故事中,两个主人公都处于隐居状态。两人的交往像是大历史的合龙,老人的经历往前追溯是反右、“文革”,中年人则经历了某一时期国企的繁荣、凋敝以及下岗再就业的失败。两种隐居生活的交织,以某种扭曲的方式构成了对大历史的申诉、逃避,甚至是和解。无名湖泊底的那具白骨到底是历史罪恶或历史前行必要代价的隐喻,还是人性之恶及其救赎的证据,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那曾是在历史浪潮中颠簸沉浮、鲜活具体的血肉之躯。

★11票

《骨肉》

《收获》2019年第6期 作者:马小淘

王春林:能够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方式,将一段其实早已跨越了血缘关系的父女亲情真切表达出来,实际上构成了艺术反写的一种。

李云雷:小说中的母亲与初恋情人私奔,留下“我”与养父一起生活。作者以独具特色的叙述风格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成长”的故事和一个陷入伦理困境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青年作家在叙述上的成熟。

杨庆祥:《骨肉》写的是“接盘侠”“喜当爹”后“被绿”,却拉扯着前妻和情敌的孩子一路成长,相依为命,把自己的爱奉献给这个与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的故事。小说几乎重新定义了“亲情”和“骨肉”。父亲和“我”的感情,对“亲情”和“骨肉”不证自明的根基——血缘,做了彻底的颠覆。作品颇为感人,或者说,有惊人的艺术和情感张力。作品写亲情而把血缘彻底撇开,甚至让血亲(生父/生母)站在对立面,反而让这份亲情显得如此真切动人。同是写亲情,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写法。《骨肉》就此和《许三观卖血记》站在了一起。

张 莉:深具马小淘的气质与调性,从一个老故事入手,马小淘写出了新的风景和山水,人性的复杂性、亲情的复杂性、人与人关系的复杂性在《骨肉》中获得了一种新的呈现,创造了一种陌生化的震惊感。

张燕玲:以独特的精灵般的叙述声音,表现一对非血缘关系的父女的生活,追问“骨肉”的意义,重新定义所谓“血缘”与“亲情”,并在人性的考量中,赋予“血亲”这一文学母题现代的意义。这个含泪带笑的“骨肉”故事,成功塑造了一对新的父女形象,其独特鲜明的性格推动故事层层递进,父女间那种刀子嘴豆腐心的惺惺相惜,包括彼此相知相依的默契,入骨入心,静水流深里是人间情义,丝丝入扣,特别动人;而叙述声音的聪慧机敏与分寸精准,劲道十足,极富张力。

胡殷红:马小淘的小说语言自成风格,像一个言语凌厉又内心藏着细腻温情的女子在日常生活中讲述她对世界、对爱与血缘关系的思考。《骨肉》是讲成长教育的小说,揭示的是各个年龄层面对爱的需求及爱的缺失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小说从“我十二岁那年,我妈妈和我亲生父亲私奔了”开始,以一个无知女孩张涵变得敏感早熟的成长经历,讲述了她和养父张老师之间的生活。十二年的视如己出和养育之恩,这对父女就像通常意义上的单亲家庭一样,尽管养父并不掩饰被张涵生母抛弃后的幽怨,张涵在即将考入大学阶段也仍对母亲抛弃自己的事实无法释怀,但养父给予她在人生选择路口的正确引导,客观、理性而温情。这是一篇有现实意义的小说。

洪治纲:这是一篇缠绕于血缘之中却又游离于血缘之外的小说。作者以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讲述了“我”与继父在血缘之外的生活,虽然说不上历经坎坷,却也饱受心灵上的小挫小折。同时,“我”又不断刺入父母的血缘生活内部,看到了真爱之人的无奈和苦涩。无论有无血緣,亲情总是一种挂念,马小淘在那种看似叛逆和自嘲的语调中,仍然浸润了各种尖锐的生命之痛。

贺绍俊:马小淘特有的机敏语言,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而通过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女的故事来书写父爱和成长,又展现出马小淘的成熟。

★11票

《请为我喝彩》

《十月》2019年第5期 作者:孟小书

李云雷:小说以孙闯闯为主人公,为我们展现了艺术圈的世界以及人物之间相互纠缠的情感关系,也对理想、才华、跨界、成功等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与把握,颇具现实色彩。

张 莉:孟小书的“失败青年系列”写出了我们时代青年人的迷茫和怅惘。《请为我喝彩》里,孙闯闯依然是非常迷人、深具复杂性的女孩子,她能在欢闹的人际关系中看到清冷,在喧哗的世界里看到寂静,实为难得。

胡殷红: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三十七岁、经历了三次婚姻的当红乐评人孙闯闯的故事。在孙闯闯“跨界”的大文艺圈闯荡经历中,各色腔调弥漫,但作品的核心是这个年龄段的每一个人都必须着眼于当下,都可以重新启程,而不是纠结于怀才不遇、遇人不淑、青春已逝的伤感中。作者在结尾处把孙闯闯放入人群的意象,显示出了作者不仅关注个人,也开始关注“我”以外的群体了。这是一篇别有意味的小说。

洪治纲:这是一篇别有意味的小说。它从孙闯闯的生存际遇和内心感受出发,不断掺入炎雅伦的北漂经历,在一种镜像的比照中,饶有意味地探讨了人物对于自我与社会的认知。由偶然的成功而导致的自信与自负,由过度的自信导致的迷惘与困顿,由个体的困顿导致的抱怨与失望,既是现代人的精神障碍,也是个体与群体隔膜的鸿沟。当然,在这条鸿沟面前,我们总是会说“我们都是自以为是的人”。

贺绍俊:《请为我喝彩》聚焦于城市的艺术圈,这是年轻人寄托梦幻的最佳去处。作者带着强烈的自信讲述这些人物的心理活动,故事非常流畅,也寄寓了作者对同代人的理解。

黄德海:孟小书用自己的笔,写出了一种年轻人别样的生存状态。在进入世界的种种挫折和碰撞中,他们既没有自怨自艾,也不是一味对世界宣泄自己的哀怨牢骚,而是坦然地面对着一切,并在其中艰难地学习成长。

★10票

《候鸟的勇敢》

《收获》2018年第2期 作者:迟子建

王春林:在人类的生态环保意识已经明显觉醒的当下,迟子建《候鸟的勇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涵,就是通过候鸟来呼唤现代的生态环保意识。对于生态环保意识的呼唤固然重要,但严格说来,这却只是迟子建《候鸟的勇敢》中多重的思想意涵之一。借助于自然界不断迁徙的候鸟而进一步牵引出当代中国社会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或者说阶层固化现象,这乃是这部“大中篇”的另外一重思想意涵。

李国平:迟子建的创作,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准,她的几乎每一部中短篇,都有较饱满的意蕴和深长的韵味。她在保持着自身审美风格的同时,又不断扩展着自己的境界和格局。《候鸟的勇敢》显示了很高的叙事水准。在社会、自然、人性等维度之外,又纳入了自然的维度,呈现出了小说思考的开阔。

张 莉:迟子建是我们时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中的一员,她的每一部作品都不负期待,《候鸟的勇敢》亦是如此。这部长达八万字的中篇,厚重、驳杂、苍劲、深情,以候鸟的生命形态与人的命运相映,这部作品是真正的人与自然的美妙史诗。

张学昕:《候鸟的勇敢》是一部关于生命、命运或者说是宿命的小说。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人与鸟,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仅仅在四季的转换中,在一个颇具戏剧性的舞台上,共同演绎出时而跌宕起伏,时而又平静如水的生命悲喜剧,令人惊悸,催人思考,也让人清醒。

迟子建在人与候鸟的相处中,寻觅到一种独特的声音。对于生命、自然、爱、价值和信仰,还有一个时代精神、心理、人性的变异,她的勾勒、描摹和审视,仿佛让我们听到了社会历史转型期灵魂之间对话的声音。这不仅来自于叙述中情感的推动力,也来自于理智、理性对写作主体自身不断挑战的勇气。虽然这不是一部所谓的“生态小说”,却蕴涵着人生与自然的“生态美学”;它不是“讽刺小说”,却气正道大,警示世人,激愤引而不发,直抵现实人心;它也不是“寓言小说”,但小说隐隐透射出对于生活的选择,需要远离生命的暗角,更应该以善行真。

胡殷红:迟子建的这部作品是在写她心里的故乡,是在写她永远依托的黑土地。家乡的草木水土都是她心灵的画板,这次着笔的人与候鸟的故事,鲜活、深刻而有态度。有对破坏环境者的揭露和鞭笞,也有对自然界生态和谐共存的细腻描写。作者以北方小城的候鸟管护站和候鸟迁徙为背景,描写了张黑脸和周铁牙两个典型人物,他们在同样的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中生存,却走上不同的道路,人性的不同维度也在他们各自的生活、工作轨迹中袒露无遗。

洪治纲:作者通过一个小小的候鸟管护站,在候鸟迁徙的隐喻性背景中,饶有意味地揭示了北方小城中特殊的社会生存形态。小说中的张黑脸和周铁牙,仿佛两条不同的小径,一条通往善良、有情、安于本分的平民生活,一条则撬开了贪婪、狡诈、无情的权力生活。在东方白鹳等候鸟的映照下,这两种生活使人性不断袒露,也使日常生活内在的光泽闪烁。

贺绍俊:迟子建的《候鸟的勇敢》无疑是2018年中篇小说的重要收获。这部小说以候鸟迁徙为背景,讲述了东北一座小城里的浮尘烟云,既写出了东北的落寞,也写出了东北的生机。迟子建的温暖和柔情,还有她对于生活的诗意表达,在这篇小说中一如既往地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而与她过去的小说比,这篇小说的叙述不仅多了一层沉稳和厚实,而且还多了一层勇敢和力量。结尾极有震撼力:张黑脸和德秀师傅这一对脱俗、纯洁的恋人在亲手埋葬了一对忠诚相恋的东方白鹳后,竟没有一处人间灯火为他们照亮前行的方向。迟子建这是在告诫人们:现实中的恶人与恶行仍很嚣张,因此更需要人们以一种勇敢的姿态去应对!

★10票

《青霉素》

《收获》2019年第3期 作者:尹学芸

王春林:通过正坤这样一个“好看而帅气”的乡村赤脚医生巧妙利用青霉素过敏的原理,接连不断地在罕村杀害十四人之后自杀身亡的故事,作家意欲深入揭示的,乃是如同正坤這样一个“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之所以能够生成的根本原因,在他那个简直可以用独裁专制加以形容的母亲赵兰香之外,更有一种社会原因的存在。

李云雷:《青霉素》以第一人称“我”叙事,讲述了自己家与村里几十年的故事,尤其是正坤与青霉素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人性中的复杂与“恶”。作者漫不经心的碎片化叙事强化了叙事效果。

李国平:这几年,尹学芸的中篇创作,几乎成为一种现象,颇有点大器晚成的味道,她的中篇展示的多是大的时代流变中普通人的生活,充溢着复杂的人生况味。《青霉素》写“反社会型人格”,勘探人性的晦暗不明、人格的扭曲变态,作品的余味就在给出答案和未有答案之间。

张燕玲:尹学芸的小说,执着于人间烟火的庸常琐碎,于人际与家庭情感的裂变中,书写人性的幽明、和解与疏离。小说以“王云丫”的儿童视角,迷宫式地叙述了赤脚医生刘正坤被强悍霸道的母亲控制后的心理畸变,这个乡村才俊,从热忱到克制与疼痛,到压抑与怨恨,最终爆发到残害与自残,惨烈荒凉。小说叙事平实犀利,从小切入,小到婆媳斗角的鸡毛蒜皮,却层层撕裂,大到性命与心灵的明灭。而人与人之间的情缘与疏离、一念之差的救命与害命,皆来自“青霉素”的意象,人性的童真与黑暗相生相应却触目惊心,举重若轻却张力阔大。

胡殷红:小说揭示了赤脚医生盛行的年代里,因青霉素过敏致死的人们惨痛的生命经历,以期为生命的尊严呐喊。这部作品的语言具有生活化的自然顺遂的特点,生动细致地描述了罕村的风俗习惯和人情世故。作品通过对赤脚医生刘正坤人格缺陷的描述和他的行为给病人造成的巨大伤害,对农民在权力、伦理、民俗等方面禁锢下受到的生命威胁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洪治纲:小说立足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从日常生活伦理出发,通过赤脚医生刘正坤的扭曲人格给村民们带来的伤害,揭示了乡村权力、世俗伦理与生存理想之间的隐秘抗争,展示了人们在日常困境中的诸多人性悲歌,并借此审视了历史意志的诡异与荒谬。

贺绍俊:青霉素是常用药,关于它的用药规则如今已成为生活常识。作者借助这种生活常识打造了一条悬疑重重的曲径,一直通向人性的幽暗深处。小说揭示了一个冷酷的事实:人性之恶就像病毒一样是可以传染的。但小说中还有妹子的一双清澈无邪又充满困惑的眼睛,作者的情感和忧思都通过这双眼睛传递了出来。

★10票

《开屏术》

《钟山》2019年第4期 作者:田耳

胡殷红:田耳的《开屏术》从想找一只听从指挥、随时开屏的孔雀用来送给一位局长说起。从“我”引出了易老板、隆介、凌大花等几个性格鲜明、面孔鲜活的人物。以狡黠、从容、轻松的语言,刻画出一群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所思所想。自从隆介接受了易老板寻找孔雀开屏之术的任务后,他们热烈地寻找,演绎出各种滑稽的情节和故事。作品展现了一个社会群体在某一层面的生活样貌,他们梦想着、快乐着、艰辛着,他们努力生活着。

洪治纲:田耳以一种诙谐而又欢乐的语调,借助权力资本的内在驱动,巧妙地演绎了一群社会底层平民游侠般的生活。以隆介为代表的酒鬼们,带着骑士般的浪漫主义幻想,不断寻找各种孔雀的开屏之术,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妙不可言的荒诞之剧,同时也呈现了无数底层游民内心深处的迷惘、躁动、放任与梦想。

黄德海:田耳把这个故事定义为“异质的人生”,但田耳并未将偶然叙述为特立独行的人生,而是为这段怪力乱神的人生打上了庸常的底色,把猎奇的趣味化为平等的审视。“异质”的人生与庸常的人生一样分享了具有普遍性的欲望和诉求——财富、成功以及像孔雀开屏一般闪耀的人生。

★9票

《海里岸上》

《人民文学》2018年第9期 作者:林森

李云雷:小说以海南一个渔村的今昔对比为叙述出发点,讲述了两代渔民的生活与心灵历程,具有浓郁的海洋色彩,作者将渔民在海里和岸上的故事交错并置,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新鲜、独特的生命经验。

张 莉:小说写迷人的海岛生活,写传统之变迁,也写生活之更迭,写人的生,也写人的死,更写人在生死之间的尊严和骨气,气质独特、个性鲜明、生气勃勃,这是《海里岸上》给当代文学带来的惊喜。

张燕玲:林森的文学自觉,是“80后”同代作家中少有的。他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岛屿,以其鲜明而强烈的海洋气息和人文情怀,直面海岛文化内部生存与精神疼痛的现实,使之成为当下中国文学地方性叙事的个性化典型。《海里岸上》便是一个范本,渔民的生活、渔村的变迁、渔猎的传统,父与子两代渔民海里岸上的心灵撕裂与和解,庞杂而幽微,异质而人道,艺术张力饱满。

贺绍俊:《海里岸上》通过海里和岸上两个空间的交互式叙述,将传统引向辽阔的海洋,小说凝聚着作者对于过去与未来的开放性认识。

★9票

《甜蜜点》

《当代》2018年第2期 作者:须一瓜

杨庆祥:小说里的故事精彩动人。作者结合了纪实文学、网络文学的一些技法,将凶杀、逃亡、惨剧、侦探、爱情等多个元素有机编织在一个文本之内。但更值得人思考的却是伦理层面的问题。美丽的高尔夫女球童到底有没有权利杀死作恶多端的乡村恶霸?在法律始终无法惩治罪恶时,究竟该如何看待她的杀人行为?怎么看待她的人生和命运悲剧?这是动人故事的背后更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张 莉:情节曲折、辗转,惊心动魄但又洞察人心,须一瓜总是能找到属于她的“甜蜜点”,然后写出一个好看而又让人念念难忘的故事,这位作家总能带给人惊喜。

洪治纲:这篇小说沿用了作者一贯擅长的案件叙事,通过扫黑警察彭景孤胆英雄式的努力,巧妙地揭示了当下现实中极为复杂的生存形态。那里既有各种盘根错节的权力关系,又有极度膨胀的人性之欲;既有饱受欺凌的平民百姓,又有骄纵蛮横的恶霸土豪。他们的命运纠缠在一起,最终使真相与正义也变得迷离不清。

贺绍俊:须一瓜机智地抓住“甜蜜点”这一词语的多重含义,让读者从形容词“甜蜜点”的温柔感突然跌进高尔夫球专用词语“甜蜜点”致命一击所带来的痛感,充分显示出高超的小说叙述能力。中国社会的问题被装置在一个复仇的故事里,精神孤寂被表现得更为凄厉。

★9票

《洛杉矶的蓝花楹》

《江南》2018年第3期 作者:南翔

李国平:具有“对话”感的叙事,含蓄大于浓烈的笔墨,都是作者对人物情感、心理的体察和捕捉。《洛杉矶的蓝花楹》讲述一段感情故事的打开与闭合。因为异域的环境和跨文化的背景,这个情感故事有了超越情感的内容,情感的冲突包蕴着文化的冲突,小说开合式的结构仍然难掩召唤感的阅读。

杨庆祥:小说写得灵动轻快。它讲的是一位“中国式妈妈”在美国访学的爱情故事,有那么点“轻喜剧”的意思。它达到的效果是,向老师所代表的“中国式妈妈”的教育/生活理念在美国洛杉矶、在洛斯尔成熟却烂漫的爱情中、在艾娃和秋生这样的下一代面前溃不成军。小说里没有什么革命、历史、暴力、血腥,读来更不觉有丝毫沉重压抑之感。就在轻松明快中,整个中国式的教育理念及其背后的文化传统被置于“被审视”的地位。结尾处揭示蓝花楹的花语,主人公在绝望中等待爱情。在这场异国恋的情感高潮中,中美的文化冲突悄然完成。这篇小说充满了生机。

张燕玲:学者南翔的小说颇具叙事策略和审美品性,《洛杉矶的蓝花楹》是他为知识女性勾勒的一幅如何在生活的荆棘中找回自我的精神内景,叙事细腻绵密,故事一波三折,从多维度表现并体恤“中国式母亲”向老师的女性情感质素。小说开放性的叙事策略,以及对笔下女性的同情之理解,显示了作者通透智慧的性别观和雅正的美学风格。

贺绍俊:《洛杉矶的蓝花楹》是一篇跨文化题材的小说,写一个中国的女老师与一个外国男子未有结果的爱情,他们之间本来没有什么障碍,年龄、外貌、性格、经济收入等等,实在各个方面都很相配。但文化差异带来的对事情的不同看法,却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随着国家的日益开放,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也逐渐成为中短篇小说的重要主题。

★9票

《诗眼倦天涯》

《收获》2019年第5期 作者:徐皓峰

杨庆祥:《诗眼倦天涯》写得奇。置历史沧桑、家国天下于后景,写江湖恩怨、儿女情长于台前并不奇。叙事千回百折、峰回路转,至最后關头方知是南柯一梦也不奇。那它究竟奇在何处?奇就奇在徐皓峰通过梦境、现实的交错,突破了小说叙事的历时性层面。通过这种突破,他把刘远春、夜摩天、忽必烈、刘纯想、十方(他们各自的活法、各自的选择),把世俗功业、武侠人生,把蒙元天下的历史兴亡、汉人复国的惊奇设想、佛学理想的推理演绎……把所有这些东西全部摆到了共时性的层面,自让其争鸣和对话。这些争鸣和对话本身几乎自行演绎了一出历史传奇。略显遗憾的是,传奇性越强,争鸣和对话就越弱。这阻碍了小说达到其本可以达到的深度。

洪治纲:这是一篇很有叙述质感、极为精湛的小说。神秘,柔曼,亦真亦幻,却又不乏几分凄迷。作者融会了穿越和玄幻的某些技法,在遥远的元代背景下,让主人公分裂为刘远春和夜摩天的双重身份,肩负着个人的爱恨情仇与家国使命,奔波于月黑风高的江湖之中,演绎了一位天涯浪子的生命悲歌。

★9票

《小花旦的故事》

《山西文学》2018年第6期 作者:王占黑

洪治纲:这是一篇以轻击重的小说。作者以自己惯常的上海市井话语,借助两代人的不断交流,既呈现了小花旦表面生活的自由与轻松,又揭示了他的苦涩经历和沉重的命运,同时也展示了“我”的精神成长历程。在日常琐屑之中,蕴藏着极为丰茂的生存肌理和耐人寻味的生命意绪。

贺绍俊:《小花旦的故事》显示出作者强大的叙述能力,字里行间流露出明显的现代气息。这是年轻一代作家共同的特点,他们的成长一般都伴随着西方现代思想的浸润,对新鲜的东西具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小说生动塑造了小花旦这一酷爱跳舞的大爷,温暖的文字里表达了一个时尚的“90后”对长辈的宽容和理解。

黄德海:王占黑有能力与她笔下的每一个人物素面相对,不是猎奇,不是隔着窗玻璃式的窥探,不是培育温室中的玫瑰,而是看到他们切实的伤痛和在岁月中清除伤痛的能力和行为。在当下泛滥的“悲苦现实主义”和“扁平现实主义”的小说风气下,她选择写那些认真生活并懂得欢乐的人,也把人世的欢乐和悲伤认真传达给我们。

★7票

《基本美》

《收获》2018年第1期 作者:周嘉宁

黄德海:警句层出不穷,却没有泛滥的展开和洞察的得意,维持着准确抵达时低温的“哀矜而勿喜”,勾勒出一类青年人的动人形象,也于此裒起日常的焦虑和怨愤,变为自澄澈中透出柔和却坚韧的向上可能。

★7票

《来访者》

《长江文艺》2019年第13期 作者:蔡东

贺绍俊:来访者是指城市里去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的人,小说中的来访者江恺与心理咨询师庄玉茹却有着各自的心结和伤痛,江恺的求医过程仿佛成为了双方相互打开心扉和共同疗愈的过程。小说回旋曲般的结构,回环反复,曲径通幽,心理分析贴切细腻,最让人沉思的是作者对于母亲的复杂情感。

★7票

《寂静史》

《钟山》2018年第6期 作者:罗伟章

李云雷:《寂静史》的主角林安平被家人和村人排斥,逃向寂静的山涧岩洞。她在寂静中成长,与“巫文化”打通脉息,成为受人敬仰的最后一位女祭司。小说以有力的笔触对现代文明进行了反思,在艺术上也颇有特色。

李国平:罗伟章是优秀的小说家,某种意义上他的精神是沉静的,写作姿态是“寂静”的,他曾经用《声音史》写出了现实的乡村和灵魂里的乡村,这篇《寂静史》在散淡从容的叙事里展现了一种悠远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信仰,塑造出了一种文化人格和生命人格,小说余味绵长,具有生命哲学的启迪。

张学昕:从某些方面来看,罗伟章的《寂静史》其实是《声音史》的续篇。《声音史》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声音缺失的地方去回忆声音,在声音存在的地方去化入声音。”《寂静史》既是“回忆声音”也是“化入声音”。表面上,“寂静”看似与“声音”相悖,罗伟章要写的“寂静”实质上也是一种声音。它是个人内心的声音,也是一个民族的声音;是现代的声音,也是传统的声音;是内心孤独的声音,也是古老文化消逝的声音。透过《寂静史》,我们听到了林安平对祭司文化独守的孤寂,听到了“我”与现实的龃龉和碰撞。罗伟章采用了“消音”的方式来表达表面的平静,却奏响了埋藏在人和时代灵魂深处最孤独、寂寞的真实乐章。

贺绍俊:罗伟章一直对声音感兴趣,他曾写过一篇《声音史》,将声音作为小说的想象元素,也是挑战作家的文字表现能力的。这篇小说同样以声音为想象元素,寂静是无声的状态,也许比声音更需要大胆的想象力才能写活。罗伟章以一个文化馆员去大峡谷采风的故事,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语言与文化汇聚于笔下,表现出对于历史与文明的敬畏。

黄德海:小说里的三个重要角色,聚焦于同一事件,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寂静”,又因为人物各种各样不同的遭遇,串联起一出历史的大戏,从而完成了“寂静史”的书写,探讨了隐藏在社会和心理角落里的秘密。

★6票  (第三轮投票获7票入选)

《生死恋》

《人民文学》2019年第1期 作者:王蒙

李国平:《生死恋》是八十多岁老作家的激情之作、智慧之作,小说将爱情、命运置放于一个广阔的时空之中,既站在人性的高度,又凝聚着写作者的历史阅历和人生智慧,将一个爱情故事、人生悲欢写得波澜壮阔,惊心动魄,又反映了时代变迁。

贺绍俊:进入八十高龄后的王蒙在文学写作上丝毫没有衰退的迹象,不仅进入到出神入化的自由境界,而且青春焕发,酣畅淋漓地写起了爱情故事。他以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去观察世界、历史和人生,通过胡同小人物的爱情史,串起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人生智慧,体现出一种乐观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一精神的光芒也让王蒙的文字变得格外明亮。

未入选小说

★6票

《夹叉》

《收获》2018年第5期 作者:艾玛

★6票

《绕着仙人掌跳舞》

《大家》2018年第1期 作者:鲁敏

★5票

《我们的师傅》

《十月》2019年第4期 作者:凡一平

★5票

《书匠》

《人民文学》2019年第12期 作者:葛亮

★5票

《有粮之家》

《花城》2019年第5期 作者:丁颜

★4票

《胭脂》

《十月》2018年第4期 作者:张翎

★3票

《外婆要来了》

《清明》2019年第3期 作者:姚鄂梅

★3票

《罂粟,或者加州罂粟》

《江南》2018年第5期 作者:二湘

★3票

《老屋》

《山花》2018年第1期 作者:尤凤伟

★2票

《下降流》

《人民文学》2019年第2期 作者:禹风

★2票

《龍门》

《花城》2018年第3期 作者:胡学文

★1票

《猪嗷嗷叫》

《中国作家》2019年第5期 作者:李司平

★0票

《筷子扎根》

《民族文学》2019年第8期 作者:孙春平

★0票

《长夜行》

《上海文学》2019年第3期 作者:常小琥

★0票

《卡扎菲魔箱》

《小说月报·原创版》2019年第2期 作者:陈九

★0票

《老玉戒指》

《北京文学》2018年第2期 作者:陈世旭

★0票

《传奇“老北漂”》

美国《侨报》2018年12月6日起连载 作者:宋晓亮

(审读委成员按姓氏笔画为序。未入选作品评语详见《第六届郁达夫小说奖作品集》。)

猜你喜欢

人性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报刊小说选目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倾斜(小说)
“学习”反人性吗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2011年《小说月刊》转载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