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及对策
2021-01-11王鲁晓李小蒙
王鲁晓,李小蒙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教育与艺术学院, 山东 东营 2570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因其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缺乏针对性治疗药物等特点,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在全面应对新冠疫情的社会背景下,学校生活停摆、家庭生活受限,势必会造成大学生情绪的波动,使其产生无助、恐惧、紧张等消极情绪[1]。这些消极情绪会引发大学生的健康问题[2],破坏其学习动机[3],并造成其人际关系的不稳定[4]。
2020年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今冬明春疫情可能继续存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提出“第二波疫情是必然的”。因此,本研究聚焦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情绪状态,开展问卷调查并提出策略,以应对可能存在的第二波疫情对其造成的情绪冲击。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大一、大二、大三学生。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并回收问卷220份,删除作答不认真者,剩余有效问卷191份,有效率为86.82%。有效样本中,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分别为56、71、64人。其中,男生8人,女生183人。平均年龄为20.25岁(SD=1.272),月均消费为1077.88元(SD=387.26)。
(二)工具与方法
调查采用Watson等人编制的积极与消极情绪量表(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PANAS)[5],原量表共20题,本次调查选用与疫情和学生相关的10道题目。其中,积极情绪5题(警觉的、鼓舞的、有决心的、关怀的、活跃的),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32,消极情绪5题(敌对的、羞愧的、神经质的、紧张的、害怕的),其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66。量表总信度为0.816。采用5点李克特式计分,1=“完全没有”,5=“非常强烈”。得分越高,表明该情绪越强烈。
另外,自编一题“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次疫情对我生活的影响”,采用5点李克特式计分,1=“非常小”,5=“非常大”。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感觉受疫情的影响越大。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大学生在疫情中体验到的积极和消极情绪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共同方法偏差,发现共有3个因子特征根大于1,第一个因子能够解释35%的变化,未超过40%的临界标准。因此,本研究未出现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二)疫情中大学生情绪的现状
1.积极情绪中关怀情绪最强,消极情绪中紧张情绪最强
情绪现状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积极情绪中,关怀情绪强度最高,处于“中等”和“较强烈”之间,活跃、有决心、鼓舞三类情绪分别排第二、三、四位,警觉情绪的强度最低。
表1 积极与消极情绪的均值及标准差
消极情绪中,紧张情绪的强度最高,但也仅处于“有一点”和“中等”之间。具体而言,在191位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47人(24.6%)完全没有感到紧张,56人(29.3%)选择了“有一点”,51人(26.7%)选择了“中等”,选择“较强烈”和“非常强烈”的学生仅占19.3%。神经质、羞愧、害怕、敌对等情绪体验的强度依次降低。
2.积极情绪的强度高于消极情绪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一步比较学生整体感受到的积极和消极情绪,结果如表2所示,大学生体验到的积极情绪(M=2.99,SD=0.73)比消极情绪(M=2.06,SD=0.79)更强烈,净值差异M=0.93,SD=0.87,t=14.79,cohen’sd=1.22,p<0.001。该结果表明,大学生面对疫情的整体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表2 积极与消极情绪的配对样本t检验
(三)疫情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
1.受疫情影响程度越高,紧张情绪越强
将受疫情影响程度与各项情绪强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受疫情影响的大小仅与紧张情绪存在显著正相关(r=0.16,p=0.026),而与关怀、活跃、有决心、鼓舞、警觉这5项积极情绪以及神经质、羞愧、害怕、敌对这4项消极情绪无关。
为进一步了解受疫情影响程度对紧张情绪的影响,将性别和年龄作为控制变量,自评受疫情影响程度作为自变量,紧张情绪强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受疫情影响程度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学生的紧张情绪(β=0.16,B=0.16,SE=0.07,p=0.026,95%CI=[0.02,0.32],R2=0.027)。即,学生自认为受疫情影响的程度越高,其体验到的紧张情绪越强。
表3 疫情影响程度与紧张情绪的回归分析
2.关怀、紧张情绪与疫情前相比变化最大
深入比较部分学生在疫情前(2019年10月)和疫情中(2020年3月)的情绪现状,其情绪强度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化如表4所示,按照变化值的大小分别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排序。
由表4可知,大学生在疫情中体验到的关怀、有决心、活跃、鼓舞这四类积极情绪的强度都显著高于疫情前(ps<0.01)。即在疫情期间,他们更多地感觉到被关怀和鼓舞,更加有决心和活跃。
表4 疫情前、中大学生情绪的比较分析(n=23)
消极情绪中紧张情绪变化最大,并与疫情前存在显著差异(M差值=0.96,SD差值=1.04,t=-4.70,cohen’sd=-0.90,p<0.001)。同时,神经质和害怕这两种情绪的变化也存在显著差异(ps<0.05)。即与疫情前相比,大学生在疫情中更紧张,情绪更不稳定,同时也更感到害怕。另外,羞愧和敌对情绪在疫情前和疫情中的强度不存在显著差异(ps>0.05),即疫情并未对羞愧和敌对情绪造成影响。
综上,虽然疫情中大学生整体的积极情绪高于消极情绪,但其紧张感显著提高。并且大学生自我感觉受疫情影响越大,其紧张情绪强度就越高。而紧张等消极情绪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降低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阻碍其人际互动。因此,应采取科学策略帮助大学生管理和调节情绪,积极有效地应对疫情冲击。
三、情绪防控对策
相关专家学者指出,不能排除出现第二波疫情的可能性,疫情在短时间内将持续存在。因此,疫情防控工作不能松懈,而情绪防控也应作为整体防控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客观传达疫情形势趋势,避免虚假信息引发恐慌情绪
高校应建立多渠道疫情防控新闻传播机制,客观、真实、快速地传递疫情形势及趋势,保证大学生及时掌握相关进展,避免因信息不及时、不准确造成紧张和恐慌情绪。
一方面,开通信息发布渠道,及时发布确切信息,明确疫情真实形势及未来趋势。高校应结合当前形势,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并建立包括微信平台、微信群、学校官方网站在内的多渠道并行的信息发布系统,及时传递当前疫情形势,科学预测发展趋势,确保学生及时掌握疫情最新进展及走向。
另一方面,及时澄清虚假信息。因此,高校应设置虚假信息澄清机制,及时收集不真实、不客观的疫情信息,并快速核实,及时反馈,以免大学生被虚假信息误导,引发和加剧紧张情绪。
(二)加大疫情防控教育力度,传递“全民抗疫”正能量
高校应承担对大学生的疫情防控教育工作,帮助其熟知新冠病毒相关知识,掌握疫情防控技能,传递“全民抗疫”正能量。
首先,进行新冠病毒防控知识教育。未知会引发紧张情绪,高校应对学生进行新冠病毒及疫情防控知识的全员科普工作,保证学生科学认识新型冠状病毒,熟知病毒传播途径,明确科学防控措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客观、正确看待新冠疫情的态度。
其次,开展新冠病毒防控技能培训。针对大学生需具备的基本疫情防控技能,如科学洗手、正确佩戴及摘下口罩、日常体温检测等,高校可以组织相应培训、比赛或演练,确保大学生全员、全方位地掌握相关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相关要求。
再次,组织抗疫故事主题活动,传递正能量。新冠疫情期间,医护工作者及其他普通民众均表现出了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值得大学生广泛学习。高校应抓住这一宝贵的育人契机,组织相关主题活动,如观看《在一起》主题纪录片,帮助大学生积蓄并传递坚守岗位、不惧风险、奋勇当先的社会正能量。
(三)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心理生理双线并行
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力度,保障其心理和生理全面健康发展。
一方面,积极开展覆盖所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和科普活动,帮助其积累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情绪管理策略。同时,积极开展价值观教育课程。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帮助大学生叩问并明确生命价值,正确看待压力与挫折。
另一方面,保证生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竭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首先,确保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利用集体教学时间帮助大学生丰富生理健康知识,掌握锻炼技巧,保证体育锻炼强度。其次,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科学锻炼,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再次,完善并执行营养饮食和规范作息制度,明确食堂工作人员、宿舍管理人员、辅导员及班主任等的工作职责,确保大学生健康饮食,规律作息,提升免疫力,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削弱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
(四)持续完善心理健康监控机制,确保情绪问题的及时发掘和有效干预
高校应建立并完善“监察—预警—诊断—干预”的闭环心理健康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并干预学生的情绪问题。
第一,持续监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确其在疫情间及疫情后的情绪情感状态及压力状况,确保准确、全面地掌握全体学生的心理状态。
第二,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发出预警。针对表现出较大压力、较强焦虑和紧张情绪,并可能发展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做到迅速发出预警信息,以免情绪问题持续恶化。
第三,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及时介入并做出诊断。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需准确、快速地做出诊断,视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程度及时转介,并引导学生主动配合就医。
最后,心理咨询中心应联合校外高水平的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开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对问题学生进行情绪疏导和行为干预,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与紧张感,顺利摆脱情绪困境。
(五)恰当应用情绪调节策略,积极塑造健康心理状态
针对疫情带来的情绪冲击,大学生自身也应秉承积极主动的态度,善于运用情绪调节策略,逐步提升准确感知、坦然面对并有效调节情绪问题的能力,积极塑造健康心理。
首先,准确感知自身的情绪状态。情绪意识是情绪调节的基础[6],在疫情危机情境下,大学生须对自身情绪进行准确的感知和识别,以免长时间沉溺于消极情绪,持续损害心理健康。
其次,坦然面对自身情绪。压抑和否认情绪均不利于消极情绪的处理,大学生需进行积极的心理建设,帮助自己正确认识、坦然面对,进而有效处理自身的消极情绪。
再次,恰当应用情绪调节策略。大学生需掌握分心、放松和情绪宣泄等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将注意力从压力源中转移出来,积极调节生理及心理活动,并主动与他人沟通,倾诉和消解消极情绪。
四、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大学生的紧张情绪,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冲击。为了帮助大学生有效应对可能持续存在的疫情,科学管理和应对消极情绪,高校应客观传达疫情形势趋势,及时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有效开展健康教育,持续完善心理健康监控机制;同时,大学生也应积极采用恰当的情绪调节策略,双方并行,共同保障疫情下的情绪及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