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评估要点以及对应的干预措施

2021-01-11陈璋凤莫春燕敖丽云叶婉如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7期
关键词:坏死性胎龄结肠炎

陈璋凤,莫春燕,敖丽云,叶婉如

(东莞市横沥医院,广东 东莞 523570)

0 引言

早产儿指的是胎龄在28周到37周之间的新生儿,早产儿胎龄越小,其体重越轻,预后越差,这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早产儿还会出现多种合并症和后遗症,直接威胁其生命健康。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则是其中比较常见的合并症,早产儿NEC的主要病因是其肠道粘膜屏障不成熟,肠道免疫存在缺陷。有研究资料显示[1],在我国因NEC死亡的早产儿约为20%,有着很大的危险性。其作为一种肠道严重炎症疾病,将会引起早产儿腹胀、便血以及呕吐等多种症状,一旦确诊就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才能够挽救早产儿生命。而在对早产儿的治疗过程中,对早产儿的护理工作也尤为重要,将能够有效降低早产儿的病死率,提高对早产儿的治疗效果。因此,选取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50例早产儿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在早产儿在护理过程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评估要点,并分析对早产儿应采取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0例早产儿进行研究,在早产儿接受护理之前,需要对早产儿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然后对早产儿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全部早产儿中,男性83例,女性67例。胎龄30周到37周,平均胎龄为(33.4±1.6)周。早产儿发病日龄4天到28天,平均发病日龄(12.6±2.2)天。体重超过1500克的早产儿共80例,体重在1000克到1500克之间的早产儿共63例,体重不足1000克的早产儿7例。在早产儿出生后1分钟进行APgar评分,评分正常(7分以上)的早产儿122例,轻度窒息(4分到7分之间)的早产儿24例,重度窒息(4分以下)的早产儿4例。18例早产儿伴有院内感染,132例早产儿无院内感染。

1.2 方法

对全部早产儿首先进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风险评估,确认早产儿存在的危险因素,然后根据对早产儿的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早产儿的危险因素评估方式为:第一,感染因素评估。感染是导致早产儿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最主要因素,与早产儿的病情程度有着直接关系,是判断早产儿是否发病的重要依据。早产儿如果出现感染,将会出现全身状况差、病程进展快等情况,还很容易引起休克、腹膜炎、败血症以及肠穿孔等并发症,甚至会影响到早产儿的预后效果。有研究资料表明,胎膜早破也是导致早产儿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主要危险因素,这是因为一旦胎膜早破的时间超过24小时,早产儿就会受到阴道菌群的上行感染,引起胎盘炎症、脐带炎症等问题。并且,如果早产儿吸入受到污染的羊水,就会出现全身感染问题,引发早产、败血症以及死胎等诸多严重后果。所以,对存在胎膜早破的早产儿要加强对感染的预防和处理工作。第二,胎龄因素评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与早产儿的存活率,都与早产儿的胎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研究资料显示,如果早产儿的胎龄不足34周,其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概率要远远高于超过34周的早产儿。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对胎龄不足34周的早产儿加强护理。同时,因为早产儿的发育时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在其围生期极易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以及肠粘膜缺血性损伤。这是因为早产儿的肠道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再加上其胃酸分泌较少,各种蛋白酶的活性也比较低,导致早产儿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从而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第三,体重因素评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极易出现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这是因为其肠壁肌肉以及神经细胞均未发育成熟,肠动力较差,很容易发生肠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同时,患儿由于体重较轻,免疫力也比较差,容易出现院内感染,进一步增加早产儿NEC的发病率。所以,针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需要对其加强监护,做好预防措施。第四,窒息因素评估。如果早产儿发生窒息缺氧,其机体为了能够保障自身重要脏器的氧气供应,就会使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随之会使其自身血流量分布发生变化,尤其是肠道血管会出现收缩,导致血流量下降,而肠道处于这种状态下就会引发肠粘膜缺氧,随之出现酸中毒,还会损害其肠壁细胞,从而出现NEC。

对早产儿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为[2]:第一,病情观察。通常情况下,在早产儿发病早期,可以对其开展内科保守治疗,尽可能地避免对早产儿采用手术治疗。但是,由于NEC进展迅速,而且缺乏典型症状,因此对NEC的早期诊断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很容易出现漏诊或者误诊,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所以,在早产儿护理过程中,对早产儿病情加强观察尤为重要。首先,早产儿需要使用心电监护仪,更好地监测早产儿生命体征。由于NEC的典型表现为体温不升/发热、心率下降、缺氧、呕吐、精神萎靡、呼吸暂停、大便性状改变以及反应差等多种症状。所以,一旦发现早产儿存在着这些症状,就要加强警惕。其次,在早产儿出现上述可疑症状后,就需要对早产儿插胃管,观察早产儿是否存在胃潴留,并对早产儿的腹部进行细致检查,观察早产儿的腹壁是否存在炎性红肿、能否看见静脉、肠鸣音是否减弱等,并对早产儿进行腹部X光检查,每天测量早产儿腹围。同时,如果早产儿出现呕吐,则要注意观察呕吐物颜色、量以及性状等情况。第二,胃肠减压。由于早产儿在治疗过程中,通常要禁食,这就需要对早产儿进行胃肠减压,这样能够提高引流的有效率,并提高对早产儿的治疗效果,直接关系到早产儿的预后。一旦发现早产儿腹壁出现隆起,就需要立刻观察早产儿的胃管,如果没有出现引流液,则需要检查引流管的位置。第三,合理喂养。通常情况下不建议对早产儿立刻进行母乳喂养,需要合理延迟开奶时间,可以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微量喂养,并且尽可能进行母乳喂养。有研究人员指出,对早产儿禁食将会对其肠道发育造成影响,导致早产儿粘膜萎缩肠道屏障受到损害,影响早产儿的吸收和消化能力,还会导致早产儿出现炎症反应,并出现致病菌定殖。所以,有必要对早产儿进行微量母乳或者是配方奶喂养。有研究发现,这种方式将能够使早产儿的小肠功能和结构有效完善,能够避免NEC的早期发病,但是对全部肠内营养以及肠功能紊乱所引发的NEC却无法起到预防效果。因此,就需要对喂养和禁食进行合理调整,最大限度地缩短对早产儿禁食时间,并尽早对早产儿开展母乳喂养,逐渐增加早产儿的给奶量,才能够加快早产儿恢复。第四,预防感染。由于感染是造成早产儿病情加重甚至是死亡的“罪魁祸首”,这就需要对早产儿做好感染预防工作,尤其是避免早产儿出现院内感染。首先,护理人员在接触早产儿前、后,都需要做好手卫生,并且为早产儿做好保护性隔离措施。其次,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咽拭子检查,及时发现护理人员是否存在感染或者是带菌,如果是则要将其调离早产儿室,防止出现交叉感染。最后,对早产儿使用的各种器械和设备都要做好消毒工作,每天为早产儿进行3次口腔护理,2次脐部护理。对早产儿使用的各种物品,每天都需要消毒,暖箱使用时间不得超过1周,暖箱每天都要清水擦拭,更换下的暖箱则要进行消毒并进行紫外线照射,保证早产儿能够处于干净、整洁的环境之中。

2 结果

150 例早产儿中,共有3例早产儿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为2.00%在患儿经过护理后,均接受保守治疗。3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经过治疗后,均已治愈出院。出院后随访6个月,确认3例患儿均顺利存活。

3 讨论

新生儿时期正是人们最脆弱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由于自身免疫系统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侵袭,出现多种新生儿疾病。而早产儿由于胎龄不足,其自身免疫力相比正常新生儿更差,再加上其胃肠功能不佳,很容易出现NEC,发病率约为6%左右[3]。而引起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膜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肠粘膜损伤、细菌侵袭以及肠道喂养等。而有研究资料表明[4],高渗喂养、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窒息以及早产等多种因素,都会使新生儿的肠壁发生缺血与缺氧,早产儿NEC最主要的病因是细菌感染。由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膜炎的临床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早产儿发病急,有些早产儿却往往很难发现。尤其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I期早产儿往往只会出现非特异性的全身症状,甚至不会出现胃肠道症状,腹部X射线检查也有可能正常,这就很容易导致病情延误。而一旦早产儿突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情往往比较危重,很容易出现恶化,引起早产儿麻痹性肠梗阻以及腹膜炎等合并症,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胃穿孔、难于纠正的严重代谢性酸中毒以及休克等症状,将会严重威胁早产儿生命。通常情况下,如果早产儿出现典型症状,则能够很好地确诊,从而及时开展针对性治疗,但是预后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早产儿的病死率也比较高。在对早产儿治疗时,通常采用胃肠道减压以及禁食等治疗方法,尤其是胃肠道减压的治疗效果将会直接关系到早产儿的预后。这就需要在对早产儿治疗的过程中,还要对早产儿采取合适的护理干预措施,才能够保证对早产儿的护理效果。尤其是早产儿的身体比较脆弱,需要接受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才能够保证对早产儿的护理效果。并且,还需要对早产儿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才能更好地避免早产儿出现风险事件,提高对早产儿的护理效果。早产儿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喂养、感染、胎龄、体重以及窒息等5个方面,因此针对这几个方面,需要对早产儿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式,才能保障早产儿护理安全,保证对早产儿的护理效果[5]。同时,还要对早产儿加强基础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早产儿进行更加全面的护理干预,进一步提高对早产儿的护理效果。

首先,由于早产儿需要禁食,所以需要通过静脉补液的方式为早产儿补充营养。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能够结合早产儿的实际情况,为早产儿制定每天合理的补液总量,并根据总量确定早产儿的补液顺序以及补液速度。同时,还需要为患者滴注抗生素,为了使抗生素能够维持在合理的浓度之内,就需要合理地调整抗生素的输液速度,使抗生素可以均匀地被输注早产儿体内[6]。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早产儿进行补液时,还要对输注液体加热,并保证全程都要遵循无菌化操作流程,避免出现药物外渗[7]。其次,需要做好对早产儿的并发症预防工作,密切观察早产儿的体表状态,加强对早产儿的体温检测。如果发现早产儿体温过低或者发热,都需要对早产儿采取针对性的处理,并且要提高早产儿体温监测频率,需要每30分钟或1小时监测一次,在早产儿体温恢复正常后,就可以每4小时检测一次。最后,需要为早产儿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持早产儿病房安静,避免早产儿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刺激。尤其是要对暖箱的透光处进行遮挡,避免光线对早产儿造成过大的刺激[8]。同时,还可以为早产儿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50例早产儿中,共有3例早产儿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为2.00%,在患儿经过护理后,均接受保守治疗。3例坏死性小肠结膜炎早产儿经过治疗后,均已治愈出院。在其出院后6个月随访,确认3例患儿均顺利存活。

综上所述,在早产儿护理过程中系统分析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评估要点,能够及时的发现患者存在着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对早产儿的评估结果,采取合适的护理干预方法,这样就能够提高对早产儿的护理效果,避免早产儿出现严重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坏死性胎龄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蒙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谷氨酰胺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发肠穿孔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儿童坏死性肺炎46例临床分析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78例小于胎龄儿的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