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推动县域科技创新升级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1-01-11陈军云湖北省科技厅农村处张一博湖北省信息院农村中心
文/ 陈军云 湖北省科技厅农村处 张一博 湖北省信息院农村中心
湖北鲟龙科技公司现代化鲟鱼养殖基地
清江和长江在宜都市区交汇
宜都市位于鄂西南长江中游南岸,取“宜于建都”之意。宜都是全国百强县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是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自2018年被科技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单位以来,宜都市以“建设中部地区科技创新示范区”为目标,以“立足产业、调动企业、推动转化”为着力点,着力打造县域创新创业高地,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高效对接、有效融合,有力推动了宜都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科技创新注入发展动能
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宜都市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全面推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强高新技术后备企业的培育。截至2019年底,宜都市累计申报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1家;2020年上半年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8家,其中新申报22家。2019年,宜都市完成高新产业增加值119.2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7.56%。全市261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79.8亿元,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64个,完成技改投资182.9亿元。湖北宜都运机机电、湖北友源实业等7家企业被评为“第三批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全市“隐形冠军”企业达20家。全市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达17家。目前正在建设的康养产业园区也将成为宜都市高新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加速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宜都市实施农业“双百工程”,完成柑桔品改1.4万亩、低产茶园改造5000亩,新建无性系茶园5000亩,新建“三园”17260亩,其中精品果园6160亩,高效茶园10000亩,安全菜园1100亩。宜都市大力实施电商进村工程,2019年,全市农村电商物流量年均增长40%以上,电商交易额达80亿元,其中农产品销售达8亿元,销售额年均增长50%以上。2019年新增农业高新技术企业1家,全市农业高企达到9家,新增宜昌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培育宜都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0个(其中宜昌市级以上18家、省级以上5家)、新增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5家。新增省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整治村23个,宜昌市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3个、示范村25个。新认证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全市共认证“两品一标”15家企业32个产品,其中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2753元。宜都市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第一批国家“三产”融合示范区,以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速率不断加快。
创新平台释放成果效益。宜都市作为湖北全域对接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创新型县市联络示范点,立足宜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一步推动以柑桔、茶叶、水产为主导产业的核心区建设,东阳光BNCT项目、东阳光第二研究院均已启动。同时,宜都市加大对电商小镇投入,构建了市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2018年被纳入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名单。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建立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2个;宜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本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40个,企业研发机构134个。年均举办1次产学研大型对接活动,签署30多项合作协议,搜集企业技术需求,解决130多项技术难题。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0%以上,年转化科技成果20余项,技术交易额达10亿以上。宜都市以科技助力创新创业的成效不断凸显。
为创新人才队伍保驾护航。宜都市先后出台一系列人才扶持政策,鼓励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把“招才引智”作为“书记项目”,名匠、名师工程、“创二代”民营企业家培育、绿色产业领军人才培育、科创人才腾翼工程等45项子工程纳入“两江英才”创新人才项目,实施项目化管理。举办“宜才宜用、才聚宜都”大型人才回归活动,“汇聚侨力、才聚宜都”“校地合作、智润宜都”“三峡大学百名博士走进宜都、助推高质量发展”等双招双引对接活动,三峡大学18名博士到宜都市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服务。宜都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联合申报的“宜都市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产业前沿决策咨询智库建设”项目成功入选产业国家前沿决策咨询智库项目,并建立50人的高端装备制造人才库,3名科技副总到企业挂职。投资30万元建立10家“名师工作室”,共兑现产学研合作和电商领军人才奖励371万元,引进300多名高校专业技术人才到宜都“安家”,并补助“安家”、实习实训费用393.2万元。设立智创人才奖和拔尖人才奖,年奖金额度达到60万元以上,为宜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协同融合为创新升级奠定发展新基石
健全的科技创新组织领导体系是县域创新顺利推进的先导。宜都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宜都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领导小组”,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引擎、主动力,摆上核心位置。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科技创新工作,将科技工作纳入宜都市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考核。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意见》《关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宜都市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办法》《深化工业技术改造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关于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宜都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十条政策》《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标杆30条》等一系列文件,把创新型县(市)建设作为政府年度重要任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又把创新型县市作为“十四五”规划建设“三区三城”目标,为推动县域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完善的产业发展格局是县域创新顺利推进的基石。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入库企业达到70多家。3年预计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将超4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一番。高新产业增加值年增速达到12%以上,位居宜昌市前列。
实施工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引导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是高标准规划建设湖北宜都化工园。按照“一企一策”,分类实施化工企业的“关改搬转”(关闭、改造、搬迁、转产)。目前已入园重点产业项目19个,总投资过200亿元,27家化工企业实现了转型升级。积极开展磷石膏污染治理与综合利用工作,2019年,宜都市副产磷石膏357.8万吨,综合利用125.68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36.29%,位居宜昌市首位。二是加大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2019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82.9亿元,增长32.2%。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253.8亿元)比重为72.1%。
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带动工程,通过示范引领促进产业发展。宜都市培育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东阳光药业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品质最优的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生产基地、抗甲型H1N1流感药物磷酸奥司他韦(达菲)的国家战略储备及军需特供药品生产基地,在全球率先实现冬虫夏草的人工培植并实现产业化。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东阳光集团有力保障了磷酸奥司他韦(可威)、阿奇霉素、莫西沙星等疫情防控药品的生产供应。中船重工生产的抽油泵、液压启闭机等产品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建成全国最强的柑橘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和最大的橘醋生产企业,“橘子厨房”系列调味料产品实现柑橘“吃干榨尽”零废弃。
湖北华怡生物科技公司工厂化育苗厂房
多方位的投融资机制是县域创新顺利推进的保障。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机制。2019年完成研究和开发(R&D)经费总额15.0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2%;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达1.99%,达8342万元。制定出台《宜都市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办法》,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创业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及企业技术创新等进行扶持,2019年组织兑现奖补资金796.1万元。2020年奖补兑现将达到900万元。积极落实企业税收减免政策,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和中小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加计扣除减免企业所得税4.28亿元。
完善金融配套机制。市财政投入3000万元财政预算资金,成立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注资2000万元,撬动1亿元民间资本,成立湖北县市级首家科技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目前已投放项目9个,资金6610万元;以市丰源融资担保公司为依托,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融资服务,累计担保资金5.2亿元。2020年初,宜都市科技局、财政局、金融办联合出台了《宜都市科技创新贷款实施细则(试行)》,由宜都市科技局推荐、宜都市丰源投资担保公司担保,市财政按照贷款额度的1%承担担保费用,贷款额度最高可达500万元,其中免抵押贷款可贷200万元,积极支持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到目前为止,共发放科创贷4笔700万元。今年疫情期间,宜都市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深化“双千”服务活动的通知》,将国家、省、市支持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政策措施分解到市直部门,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出台扩大工业技改资金规模、促进农业农村生产稳定、增强企业融资担保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复工用工4条“真金白银”政策措施,拿出不少于3000万元本级财政资金支持中小微企业渡难关。目前,宜都市已为企业减负3024万元、融资5.3亿元。其中降低用电成本416万元、减免租金21万元,免征社保费2028万元,发放稳岗补贴559万元,争取国家专项贴息贷款3.85亿元,为企业办理展期贷款4400万元、担保贷款1.1亿元,其中涉农担保贷款16笔3500万元。
转眼已来到2020年第四季度,宜都市必将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奋力拼搏,扬优势、显长处,补短板、强弱项,努力破解今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创新发展之机,以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型县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