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在华研发资金投入与本土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关系研究
——以中国医药制造业为例
2021-01-11
(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016)
2016 年10 月中国《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在主要任务中指出,要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引导医药产业资本创新投资,使医药企业创新性发展迈向新的阶梯[1]。医药制造业研发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涉及到整个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命脉,更关系到人民健康与百姓福祉,对其研究意义重大。根据2019 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及OECD数据库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为588.9 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为2.4%,而2017 年的美国对药物研发投入就已高达4 543.2亿元。在2016 年被评为全球前50 强的制药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平均高达17%,其中没有一家是中国制药企业[2]。直到3 年后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公布2019 年全球前50 强制药企业就只包含两家排名靠后的中国医药企业。笔者紧接着又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中不同注册类型的医药制造企业进行分析,由于此年鉴自2017 年公布以来再无新的数据公布,因此笔者采集了1995—2016 年年鉴数据,发现在2016 年中国医药内资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只有1.6%,整体医药制造业也仅有1.7%,而同年外资企业在华研发资金投入强度为2.1%,见下图1 所示。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医药制造业整体研发投入意愿不强,本土医药制造业对研发投入更是不足,而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就是其命脉,面对市场上新产品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中国医药本土企业需要加强对研发资金的投入。
在2019 年5 月30 日,美国辉瑞制药公司从业务中剥离出仿制药部门,在上海开设了全球总部;法国赛诺菲公司在四川成都建立起了亚洲首个研发基地;英国阿斯利康在无锡投资5 300 万美元建设新药开发运营中心,从中可以看出医药外资企业继续加强了在华研发资金投入。通过年鉴数据分析后发现,自2010 年起医药外资企业在华研发投入强度占医药本土企业有下降的趋势,但总体仍保持在30%左右,处于较高位置,极有可能是自2010 年以前通过医药外资企业在华研发投资的增加促进了本土企业对研发资金投入的增加,使其比值下降,见下图2 所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战略及研发本地化则有利于区域创新生态的形成、转型与升级[3]。从医药行业角度大环境看,据彭学韬等[4]研究表明,跨国制药企业在华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外溢的方式可以提升本土制药企业创新能力;细到从医药企业战略方面讲,受到外资企业的研发投入的影响,近几年国内一些药企对新产品的布局也有了改变,将研发投入更多转向肿瘤药及疫苗类新产品的开发。因此,本文实证分析医药外资企业在华研发资金投入能否调动起医药本土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本土制药企业为制定更为有效的研发投入决策提供参考。
图2 1995—2016 年不同注册类型企业与整体医药制造业研发资金投入占比面积图
1 文献综述
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就有学者开展关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研发投入对本地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对研发的投资,外资企业在东道国的研发投入能直接影响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现有的文献对外资企业研发投入与本土企业研发投入的研究较少,更多是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I)和东道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本土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往往是间接的,这种投资方式包含了与被投资公司生产盈利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不单单只是用于对研发的投入。与外资企业研发相对应的是本土企业自主研发,外资企业在东道国研发投入对本土企业创新能力产生的影响往往更加直接。关于两者的关系研究国内外学者得出的结论大致可以归为以下3 种:
(1)外资企业在东道国研发投入对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正向作用。Liu 等[7]研究发现,外资企业在东道国研发投入能够促进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特别是那些技术吸收能力强的国家,其促进的效果更加明显;Blomström 等[8]发现外资企业在对印度尼西亚和乌拉圭一些国家进行研发投入时,被投资国产生了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李武威等[9]采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国1998—2008 年全国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的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外资企业研发投入对中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直接显著的正向影响。张振刚等[10]采用1995—2010 年中国高技术行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资研发投入产生的技术溢出对本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生正向作用。
(2)外资企业在东道国研发投入对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负向作用。Haddad 等[11-12]在对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存在部分技术发展水平较差的国家,当外资企业在这些国家进行研发投入时,当地的企业创新能力受到明显的抑制用;国内学者孙文祥[13]对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有关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的实证检验做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跨国公司可以通过技术制约被投资国的技术发展。
(3)外资企业在东道国研发投入对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倒U 型作用。Reddy 等[14]研究发现,外资企业入驻东道国进行研发投入,在进入初期会导致东道国优秀人员的流失,部分本土企业也会受到被孤立的现象,不能提升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但这种现象不会长时间存在,随着人员在空间上流动以及本土必要的生产要素采购完毕,通过技术外溢促进东道国的创新能力;祝影等[15]选用中国高技术产业2004—2012 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外资企业在华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能力既有抑制作用又有促进作用。
以上文献研究表明外资企业在东道国研发投入对本土企业创新能力具有3 种内在关联,但未能细分到医药外资企业在华研发资金投入与中国医药本土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二者关系展开实证研究。因此,综上所述,笔者提出如下2 个假设:
假设1 外资企业在华研发资金投入对本土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有正向影响;
假设2 外资企业在华研发资金投入对本土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有负向影响。
2 研究设计
2.1 模型选择
本文利用VAR 模型来实证研究中国医药制造业中外资企业在华研发资金投入与本土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相互关系,VAR 模型又被称为向量自回归模型,是在1980 年由世界知名的计量经济学家Sims[16]发表的著名文献,常用于研究多变量时间序列的随机干扰对变量系统动态的预测与描述,该模型的一般表达式为:
Y代表内生变量向量,X代表外生变量向量,A表示系数矩阵;P表示内生变量滞后的阶数,该模型非常适合用于两个以上(包含两个)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近年来将它广泛应用于经济及其他领域研究,因此我们选择此模型来分析研究两者间的动态关系。
2.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本文实证研究中国医药制造业中外资企业在华研发资金投入与本土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相互关系,所选的被解释变量为医药本土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用医药本土企业R&D 内部经费支出(BT)来衡量[17],解释变量为外资企业在华研发资金投入用外资企业在华R&D 内部经费支出(WS)来衡量。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1995—2016 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数据来源真实可靠,分别记为InBT 和InWS,对数据采取了对数化处理,缩小了变量之间的尺度,在没有改变数据相关关系的同时,减弱了模型的共线性和异方差性。
3 实证分析
3.1 平稳性检验
在建立VAR 模型之前,采用时间序列建模时,为了防止伪回归现象发生,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有PDF 检验,结果见表1 所示。
表1 时间序列InBT、InWS 及其一阶差分ADF 单位根检验结果
从表1 中可以看出,原序列均是非平稳时间序列。根据Johansen 协整检验对时间序列的要求判定,可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将InWS 和InBT 序列分别进行一阶差分,得到ΔInWS 和ΔInBT,再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两个序列都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时间序列,满足一阶单整,可以建立VAR模型。
3.2 VAR 模型滞后阶数的选择
本文滞后阶数的选择用到的是AIC(赤池)、SC(施瓦茨)信息准则进行判定,要求两者数值同时满足最小原则,从表2 数据可以看出最优滞后阶为2。
表2 不同判断标准下VAR 模型滞后阶数的选取
3.3 VAR 模型的估计
在验证到文章中变量数据为平稳的时间数据,同时确定了该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我们就可以利用EVieWS10.0 软件统计建立模型并进行参数估计,得到(1)、(2)两个参数方程,具体数据值见表3 所示。
表3 VAR 模型系数估计
从表3 可以看出,两个方程的R方与调整R方均大于0.95,说明两个方程的拟合程度良好。
3.4 VAR 模型的检验
从下图3 可以看出所有AR 特征根都在单位圆内,回归残差序列满足正态性,不存在相关性和异方差,所以上面建立的VAR 模型是平稳的。
图3 VAR 模型的平稳性检验
3.5 基于VAR 的协整分析
对于两个以上(包含两个)的变量,它们具有各自的波动规律,只要检测出它们之间是协整的,那么就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18]。文章中的变量原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符合Johansen 检验法前提,即lnBT 和lnWS 两个序列可以进行Johansen 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分别见表4、表5。
表4 基于迹统计量的变量协整检验
表5 基于最大特征值的变量协整检验
由表4、表5 可知,上述两种协整检验结果一致,且原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建立回归方程:InWS=0.87InBT,依据方程作出如下假设:
(1)医药外资企业在华R&D 内部经费支出每增加1%,医药本土企业R&D 内部经费支出增加0.87%;
(2)医药本土企业R&D 内部经费支出每增加1%,医药外资企业在华R&D 内部经费支出增加1.15%(1/0.87)。
3.6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基于VAR 模型对InWS、InBT 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两者是否存在长期双向因果关系,表6 结果显示:InBT 变动是InWS 变动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成立,表明方程假设(2)不能成立。
表6 InWS 与InBT 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3.7 脉冲响应分析
选取脉冲响应追踪时期数(单位:年),这里选15,得到医药外资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与医药本土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的脉冲响应结果(见图4)。
图4 变量InWS、InBT 之间的脉冲响应
由上分析结果可知:
(1)从图4 的(a)中看到医药本土企业R&D内部经费支出受到自身的一个冲击后,前3 期反应比较敏感,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到第6 期趋于稳定;从(d)中看到在华医药外资企业R&D 内部经费支出受到自身的一个冲击后,到第8 期最小,总体呈下降趋势。
(2)从(b)中看到医药本土企业R&D 内部经费支出受到一个在华医药外资企业R&D 内部经费支出冲击后,从第2 期开始医药本土企业R&D 内部经费支出开始上升并在第3 期达到最高值,然后冲击作用开始下降,直到第6 期趋于稳定,整个过程都起到了一个正向的作用。表明随着在华医药外资企业R&D 内部经费支出的提升能够使医药本土企业R&D 内部经费支出得到增加。
(3)从(c)中看到在华医药外资企业R&D 内部经费支出受到一个医药本土企业R&D 内部经费支出冲击后,数值波动并没有明显变化,可以得到医药本土企业R&D 内部经费支出的提升并没有带来在华医药外资企业R&D 内部经费支出的增加,分析结果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一致。
3.8 方差分解
对于已经建立的VAR(2)模型,我们选定15 期作为方差分解的滞后期,分别对医药外资企业在华研发资金投入、医药本土企业研发资金投入进行方差分解,结果如图5 所示。
图5 变量InWS、InBT 之间的方差分解
由图5 的(a)中看出医药本土企业的R&D 内部经费支出波动44%由自身解释,从(b)中看出56%的波动由医药外资企业在华R&D 内部经费支出解释。
4 结果与讨论
本文在VAR 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多项检验分析,对1995—2016 年中国医药外资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与医药本土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如下:
(1)医药外资企业在华R&D 内部经费支出和医药本土企业R&D 内部经费支出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由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差分解的结果可知:医药外资企业在华R&D 内部经费支出每增加1%,医药本土企业R&D 内部经费支出增加0.87%;反之,医药本土企业R&D 内部经费支出增加并不能显著地带动医药外资企业在华R&D内部经费支出的增加,符合前文中提到的假设1。
(2)脉冲响应分析发现,医药外资企业在华R&D 内部经费支出对医药本土企业R&D 内部经费支出在第2 期起到正向推动作用,到3 期达到峰值,3 期之后这种推动作用开始减弱。
对于结果(1),是因为随着医药外资企业来华R&D 内部经费支出的增加,能够给医药本土企业带来更为严重的生存危机,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医药行业加入了ICH,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长远发展,医药本土企业需要增加对研发资金投入,重视创新才是企业得以长远发展的重要一步,与此同时,医药本土企业通过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才更能够消化并吸收由医药外资企业在华研发资金投入所带来的技术外溢;而对于医药本土企业R&D 内部经费支出增加并不能显著地带动医药外资企业在华R&D 内部经费支出的增加,则表明医药本土企业对研发投入效率不高,不足以引起外资企业在华研发资金的投入增加,两者研发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对于结果(2),是因为医药外资企业在华增加研发资金投入后,一方面改变了医药市场的研发劳动和资本投入,医药本土企业的劳动和资本边际产出发生变化,本土企业会相应的增加自身的研发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随着医药外资企业持续进入中国市场,使其中国医药市场变得更加激烈,企业为了长期稳定的发展,已经能够充分意识到研发的重要性,也将会自发的提高研发资金投入,从上文图2近些年医药外资企业在华研发资金投入占医药本土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医药本土企业在医药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的刺激下已经慢慢增强研发投入意识。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中国医药外资企业在华研发资金投入每增加1%,医药本土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增加0.87%,即外资企业在华研发资金投入能够长期稳定地推动医药本土企业研发资金投入。
(2)中国医药外资企业在华研发资金投入对医药本土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的正向推动作用有3 年的滞后期,中国医药本土企业需要意识到这种促进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短期内效果可能并不明显,需要继续促进医药外资企业在华研发投资,加强二者交流合作,提高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反之,中国医药本土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的增加并不能显著地带动医药外资企业在华研发资金投入的增加,间接说明中国医药本土企业与医药外资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发面存在差距。
5.2 建议
医药外资企业在华研发资金投入和医药本土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医药外资企业在华研发资金投入对医药本土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具有正向推动作用,研发资金投入的提高将进一步影响在医药本土企业的创新发展,对此,相应政府部门与企业自身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医药外资企业在华的研资金发投,继续加强两者合作交流。基于中国医药制造业外资企业在华研发资金投入与本土企研发资金投入现状,给出如下建议:
(1)医药本土企业自身要提升研发资金投入意识,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加强两者合作交流。在华医药外资企业创新投入强度高于中国内资企业研发投入,且占比持续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在研发投入方面落后的差距,可想而知中国医药本土企业想要走向完全自主创新发展道路面临巨大挑战,医药本土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这方面的差距,加强研发投入意识;其次,继续深化与医药外资企业交流合作,通过外资企业在华创新投入所带来的外部技术知识溢出,制定合理有效的吸收策略,再次提升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
(2)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积极优惠政策,继续促进医药外资企业在华研发资金投入、医药本土企业自身研发资金投入。一方面继续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制定能够吸引医药外资企业在华研发资金投入的相关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继续维护医药外资企业在华市场竞争中该有的公平与公正秩序,同时给予那些重视研发创新投入的医药本土企业提供更加优越的鼓励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