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运动损伤现场救护技能教学研究

2021-01-11李加鹏苏利强陈海春

关键词:伤者技能运动

李加鹏,王 嵘,苏利强,陈海春,4

(1.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体育系,福建 福州 350003;3.福建中医药大学 体育部,福建 福州 350122;4.福建师范大学 运动与健康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108)

现场救护是现场人员(一般为同伴或路人,往往不是专业医生)针对伤者进行的以减轻伤痛、维持其生命体征、防止二次损伤或进一步恶化以及预后产生的并发症和后遗症而采取的相应救护措施。国际医学急救专家针对现场急救的特点,提出开展“第一目击者”施救技能的普及培训,要求“第一目击者”在事发现场最佳救护时间内,通过评估并利用现场条件抢救突发病重或意外损伤而导致有生命危险的伤者[1]。“第一目击者”尽量避免移动伤者肢体或骨折骨裂部位,尽最大可能处理伤口,帮助伤者止血,固定肢体或骨折部位以促进复位,恢复其呼吸、心跳和意识等,使伤者保持一个相对舒适的姿势等待接受救护[2]。

大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锻炼或训练时,长时间耐力、高负荷对抗以及短时间爆发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对机体素质要求较高,当机体难以承受相应运动负荷或因外力作用无法完成技术动作时,极易出现各类运动损伤,如急性的肌肉拉伤、关节脱位、骨折、骨裂、皮肤擦伤、出血、昏厥、休克甚至猝死等意外伤害事件。大学生运动损伤具有突发性和严重性的特点,如得不到及时救治和护理,便会发生重大人身伤害事故,严重危害在校大学生身体健康,对其家庭、学校和社会等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当前,我国校园急救教育与急救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尤其是在开展运动损伤现场救护的技能教学方面存在较大欠缺,导致学生运动意外伤害发生时现场应急处置能力较差、救护操作流程不规范和贻误最佳救护时机等。研究发现,欧美发达国家有4%~8%的公民参加过急救技能的培训,而我国公民参加此类培训的人数还不足1%[3]。因此,在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培养一批具有现场处理意外运动损伤能力的现场第一人,及时、科学和有条不紊地对伤者开展救治,防止意外事件的延伸,减少伤者的痛楚与二次损伤,挽救伤者生命的培训教学工作势在必行。

一、高校大学生运动损伤概述

(一)高校大学生运动损伤的性别与年龄特征

高校运动损伤发生的性别与年龄统计发现,男生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远高于女生;年龄也具有阶段特征,其中低年级(大一、大二)学生发生运动损伤概率高于高年级(大三、大四)学生,两个时间段发生运动损伤的统计具有显著性差异[4]。形成高校运动损伤性别年龄特征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高校男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频率高于女生,男生群体的运动项目多集中在群体的同场对抗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而女性运动主要集中于隔网对抗或有氧慢跑、健美操和瑜伽等项目,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远低于男生群体[5];其次,准大学生在高考结束后的假期处于缺乏运动的状态,当步入大学后,相对专项的体育课程加上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竞赛,使机体短时间内难以适应高强度的体育课程学习与锻炼竞赛需要,此时便极易发生运动损伤;最后,学生进入高年级后随着运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锻炼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再加上实习、见习和就业等压力的影响,导致高年级学生参加运动锻炼和竞赛的频次降低。

(二)高校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特点及部位类型

大学生运动损伤有一定的运动项目特点,运动损伤主要发生在肢体对抗激烈、运动时间相对较长、对体能要求较高的同场竞技项目,如篮球、足球;其次,发生在肢体弹跳、短时间速度、耐力、爆发和柔韧类项目,如排球、田径、健美操、网球和乒乓球等[6]。

不同运动项目引起的运动损伤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这与肢体参与运动时关节生理特征以及参与者的生理机能状态等密切相关。调查研究显示,高校大学生运动损伤的类型主要涉及肌肉痉挛、肌肉拉伤、皮肤擦伤、软组织挫伤、关节扭伤、关节脱臼、骨折和晕厥休克,严重者出现心源性或脑源性运动猝死[7-8]。肢体损伤部位与运动所需的肢体运动发力部位成正相关,如进行活动需求最多的踝关节、膝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等,另外,承载力量的腰、肩关节、小腿和足等主要区域也是容易受伤的部位[9]。

(三)高校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显示,身高、体重和肢体围度等形态指标有所提高,但在身体素质的测试中,特别是长跑耐力、力量等项目的测试中却呈现连年下降趋势,整体形势不容乐观[10]。由于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健康意识,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主动性不高;学业负担较重,各专业的学习、考试和就业等压力较大;手机、电脑游戏的诱惑等使大学生睡眠不足;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下降,难以承受较高的运动强度,极易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体质健康测试中发生各类运动损伤事件。

结合运动项目特点,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由运动个体的内外因组成,其中内因方面主要有:准备活动不足,技术动作要领掌握不正确,自身身体素质水平不高,机体对运动强度或运动量无法耐受引发损伤;在运动过程中争强好胜、思想麻痹和自我保护意识差,造成运动损伤;机体过度疲劳,缺乏自我判断能力,隐瞒潜在危险性疾病,习惯性运动损伤部位等。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外因有:场地器材不符合规定要求、天气等环境因素、赛程的组织及安排、竞技对手的干扰及运动医务监督水平等。

二、高校大学生运动损伤现场救护能力调查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福州大学城6所非医学类和非体育类本科高校(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和江夏学院)在校大学生,采用非概率定额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各高校大一、大二在校学生,为保证问卷回收率,问卷以体育课程理论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填写并现场回收,共计发放问卷1 200份,回收1 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 15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33%;其中男生564人,女生592人。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专家访谈和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大学生运动损伤现场救护技能掌握情况

运动损伤的形式多种多样,笔者以伤者是否具有意识为参照标准将伤者分有意识、无意识和其他三大类,对高校大学生现场救护能力掌握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

1.有意识伤者现场救护技能掌握情况。针对有意识伤者的现场救护技术细分为止血技术、包扎技术、肢体固定技术和搬运技术。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现场止血技术方面的掌握程度较差,有47.75%的大学生对该施救技术不了解,仅有0.35%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具有非常好的现场止血技术;超过50%的大学生不了解现场包扎、肢体固定和搬运技术。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对有意识伤者的现场救护技能掌握情况整体较差,而在医生到达现场前的这段时间被誉为救治的黄金时间,目击者缺乏应急救护能力往往会贻误最佳救护时机。

2.无意识伤者现场救护技能掌握情况。因运动损伤而导致伤者出现无意识时,现场情况相对比较严重,特别是出现缺血缺氧状态后会危及伤者生命安全,因此对无意识伤者的施救要求更高。笔者将无意识伤者的现场救护技能分为昏厥休克处理、心肺复苏技术和AED心脏除颤技术,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心肺复苏和AED心脏除颤技术掌握水平较差,8.1%的大学生对AED心脏除颤技术不了解;41.78%的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技术不了解;昏厥休克处理技能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前两者,但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3.中暑处理和低血糖现场救护技能掌握情况。长时间或在闷热环境下进行运动,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或营养物质,在运动中极易出现中暑和低血糖等症状。调查显示,由于中暑和低血糖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大学生对这两项现场急救的技能掌握情况远好于其它调查项目,两项均有50%以上的调查者具备良好的现场施救能力,仅少数选择不了解,占比均低于2%。

(二)大学生运动损伤现场救护技能获得途径

针对大学生对运动损伤现场救护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途径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影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分别占70.85%和46.71%,这可能得益于手机通信、流媒体等技术的发展;通过报刊书籍和公共宣传分别为33.04%和29.76%;通过教学培训仅占5.88%;通过其它途径占10.03%。由此可见,通过教学培训获得运动损伤现场救护技能的比例较低。

(三)大学生运动损伤现场救护技能需求情况

基于高发的运动意外损伤和大学生现场救护技能掌握较差的现状,笔者对相关具体救护技能需求开展分类调查,主要涉及闭合式损伤(肌肉韧带拉伤、挫伤)、开放式损伤(皮肤挫伤、划伤,骨折骨裂)、休克昏厥和其它技能。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运动损伤现场救护技能的需求具有一致性,并且与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及损伤类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主要集中在闭合式损伤中的肌肉韧带拉伤、挫伤;开放式损伤中的皮肤挫伤、划伤位居第二,其中男生群体需求较女生群体高出20.25%;关节挫伤、脱臼位列第三(表2)。

三、运动损伤现场救护技能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开展与应用

(一)现场救护技能教学开展的优势

结合大学生运动、损伤的群体特征,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穿插运动损伤现场救护技能教学,传授急救知识、技能,开展损伤急救的应用演练具有独特的教学、实践优势:大学生群体既是运动锻炼的参与者,又是运动意外伤害的高危人群,同时也是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急需者,具有多效性优势;大学生个体一旦发生运动损伤,他们之中任何一个同伴均可成为现场施救的第一人,在最佳时间内对伤者进行急救和护理,最大程度保护伤者,减少伤痛,防止损伤进一步恶化,对处于昏厥状态下的伤者及时恢复供血供氧,监控伤者生命特征,减少意外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具有时效性的优势;大学生群体在毕业后走向社会,其影响作用将继续向周边群体辐射,其具备的救护技能具有长效性和广泛性。

表2 大学生运动损伤类型救护技能需求情况

(二)现场救护技能的教学原则

1.入学教育与体育专项课程教育相结合。运动损伤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由于大学新生开学后体育竞赛活动较多、竞赛激烈,参赛队员经验不足又急于表现自身能力,入学后的一段时间内极易发生运动损伤;另外,学生假期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比例较低,导致开学初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和比赛成了大学生运动损伤的高发季。因此,在开展教学时应遵循入学教学与体育专项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尽早开展相关知识技能教学,为发生运动损伤后的紧急救护提供安全保障。

2.运动损伤救护理论基础教学与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相结合。运动损伤的发生往往是机体自身运动和功能系统不匹配,再加上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损伤类型阐明具体的损伤机制,并结合不同的体育运动技能动作原理,在体育运动技能教学中,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损伤的类型进行针对性讲解示范,并穿插运动损伤后的救护技能教学内容,遵守运动损伤原理与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促使大学生科学合理地针对不同的损伤类型采取不同的救护方式。

3.运动损伤临场救护理论教育与模拟演练实践相结合。运动损伤的临场救护技能教学首先要以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帮助在校大学生形成初级概念,树立大学生对各类运动损伤的认识,结合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力学等学科理论阐明运动损伤的原理与机制;在最终的落实阶段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开展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运动损伤模拟演练与实践,提高大学生运动损伤现场救护的实操处理能力。

4.短期集中培训与适时提高培训相结合。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开展运动损伤的现场救护技能教学尚处起步阶段,结合运动损伤发生的时空特征和体育课程教学任务与目标,在开展运动损伤现场救护技能教学和培训时,可以针对易发生的运动损伤救护技能采取以短期集中培训为主的教学方式;针对出现的具体运动损伤案例或经典案例开展技能培训提高的教学,提升大学生临场应变和处理能力。

5.运动损伤现场救护技能教学与体育课程考核相结合。考核是检验大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有效机制之一,运动损伤的现场救护技能教学缺乏对相关技能掌握的检验评价。因此,为提高教学效果,使在校大学生真正掌握并具备相应的救护能力,学校可在期中、期末的体育课程教学考核中适当添加部分运动损伤救护技能的考核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运动损伤的临场救护能力。

6.网络课程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网络媒体课程教学(慕课)不受常规教学环境的影响,具有覆盖面广、推广速度快等优势。本次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获得运动损伤现场救护的知识和技能也是来源于网络媒体。因此,通过整合教学资料,制作相关教学视频,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教学推广和应用,同时结合课堂开展直观的面对面的师生交流与互动,可进一步促进在校大学生通过更多渠道和手段获取运动损伤现场救护的知识与技能。

(三)高校运动损伤现场救护技能教学内容

1.注重运动损伤现场情况评估的能力培养。现场施救者将依据对运动损伤现场的评估采取相应的方案进行救治护理,防止出现二次损伤,保证伤者的人身安全。因此,科学合理的评估是对运动损伤现场开展救治的重要保障。在教学中首先应当培养在校大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评估能力,对有意识的患者依据受伤部位、类型判定伤者具体伤情,进行肢体固定、现场止血和包扎等技术救护;对无意识伤者依据无意识状态和症状,采取积极措施恢复伤者心跳和呼吸,并通知专业急救人员进行施救,最大程度保证伤者生命安全;对中暑和低血糖症状的伤者及时给予通风降温,并补充水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必要时现场联系专业急救人员进行救护。

2.以常见高发的运动损伤现场救护为主。欧美国家“第一目击者”培训内容包括心肺复苏(CPR)、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除颤、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基本医学常识、产科常识以及现场急救程序[11]。根据本次调查,目前大学生易发生的运动损伤主要集中在肌肉韧带拉伤、挫伤(闭合式)和皮肤挫伤划伤(开放式)。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在校大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最易发生或常发的运动损伤技能教学为主,加强止血技术、包扎技术、肢体固定技术、伤者搬运技术、中暑处理技术和低血糖处理技术等基础型教学;以心源性和脑源性的运动猝死或其他较为少见的运动损伤救护技能为辅,教授可能威胁伤者生命的现场救护技术,如昏厥休克处理、心肺复舒技术和AED心脏除颤技术等提高型教学,提高学生对应急性运动损伤的处理能力。

3.以技能实践教学为主。日本较注重急救知识的技能教学,由文部省和地方教育委员会主导制定文件,在学校教育系统内开展运动损伤急救知识和技能教学,并在大学教育阶段设置相关教学课程,进行心肺复苏、心脏除颤等急救技术的教育与培训[12]。现场救护更多需要技术技能的应用,因此,教学内容主要以各种类型损伤实施救护的操作和实践为主,特别是针对止血按压、肢体固定和心肺复苏等技术的教学,要反复对施救步骤和操作手法进行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再辅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清楚了解该项救护技能的作用及原理。

笔者通过调查大学生运动损伤技能掌握情况,发现在校大学生缺乏运动损伤急救常识和技能,对于运动意外伤害事件发生时,在伤情评估、外伤止血、骨折固定和心肺复苏等急救和护理技能方面的能力较差。因此,结合大学生运动损伤特点,总结开展运动损伤现场救护技能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推动高校体育课程中运动损伤救护技能教学的开展,以提高在校大学生对运动损伤的临场判断评估和救护能力,并通过大学生群体对意外运动伤害处理能力的提高,增强其社会效能延伸性。

猜你喜欢

伤者技能运动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集束化护理管理在车祸外伤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劳动技能up up!
帮助
不正经运动范
拼技能,享丰收
伤者的儿子
画唇技能轻松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