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浸润
2021-01-11郑巍
郑巍
摘要:在课改背景下,以美育人的基础理念被融入教学中,为教学指明了方向。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可以在阅读指导中结合不同的视角浸润美的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充分地感知美、品悟美、积累美、重构美,还可以在美的浸润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从创设教学情境浸润、融入文章朗诵指导、由浅入深阅读鉴赏、情感资源引发共鸣视角具体阐述开展教学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美育;策略
引言
现阶段,语文教学不再是传统的智育引导,更需要结合多个视角分析,结合美育、体育等多个视角浸润教学,从而在实践引导中打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在语文世界遨游。阅读素材中包含着很多美的元素,如果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分析,以美为基础开展教学指导,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地感知美的存在。那么,应该如何开展阅读教学才更利于美的浸润呢?笔者认为有必要结合以下几点展开探讨。
(一)创设教学情境浸润,引导学生感知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丰富多彩的情境可以让学生置身情境中思考,产生丰富的情感共鸣,并在结合实际思考探索中理解文字中的美。因此,在开展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阅读素材分析,选择一些图像、音频、投影等相关的辅助素材,引导学生将知识融入到教学指导中,创设丰富的情境指导学生,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中感知美。
例如,在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充分理解其中包含的丰富情境,组织学生感悟文字之美,教师可以结合阅读素材中的内容分析,主动融入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教学开始阶段,可以先播放音乐《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入,组织学生在音乐中阅读思考,唤醒学生对古人的怀念之情,并在感知中营造良好的学习体验。当学生在音乐中阅读思考之后,教师再结合本文中呈现出的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等营造画面感引导学生,从而在音画结合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感知古战场的壮阔之美。
(二)融入文章朗诵指导,带领学生品悟美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反复诵读更利于学生品悟语文素材中的美。尤其是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带领学生主动读、专注读、仔细读,并在阅读中欣赏美、品悟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文章分析,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带领学生在阅读中 感受文字呈现出的画面感,促进学生品悟美。
例如,在讲解《故都的秋》时,为了带领学生感受秋的迷人景色之美,教师可以播放与秋天有关的音乐,如《秋日私语》,带领学生在音乐中诵读品悟美。首先,教师先领读,然后学生个别读。教师发现问题及时指导之后,再组织学生齐读和默读,同时,针对不同的阶段融入配乐指导。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能更加全面地品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由浅入深阅读鉴赏,鼓励学生积累美
在阅读教学中,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鉴赏,可以帮助学生懂得阅读素材中包含的丰富情感。这时候要秉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求引导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出觉得美的素材抄写下来,从而在阅读鉴赏中积累美,为写作奠定基础。
例如,在以《红楼梦》为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挖掘阅读素材中的美点和关联点,组织学生结合课内外素材先阅读后鉴赏,从而在不同的阅读素材中感受美的存在。为学生更好地感知美,还需要结合个性化阅读指导、阅读方法点拨、阅读积累探究等多个视角,带领学生结合文章不同的主角的性格特征美的呈现思考,融入阅读素材分析、提问、浏览、思考美、归纳美、积累美等,让学生在主题阅读中随着教师按部就班地引导思考问题,感受阅读素材中美的存在,并在教师营造的分享课堂中分享记录下的美,继而为学生后续自主阅读感知打下基础。
(四)情感资源引发共鸣,写作指导重构美
情感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可以结合阅读素材中不同形象、内容等指导学生分析思考,并主动挖掘阅读素材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美,可以让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陶冶。这时,再组织学生探讨分析重构美,并以文字、口语表达等方式表达美,将有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组织学生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之后,教師可以本文的谋篇布局,先带领学生阅读体验“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从而在感受文字结构美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加深对母爱的认识。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情况分析,以母爱为主题,重构文字。通过边阅读边体会情感,引发共鸣,边写作重构素材表现美,促进美的内化。
结语
综上,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素材无处不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结合教材分析,在完成基础阅读引导目标的同时,主动思考适合学生成长的美的浸润策略,从而实现精神的洗礼和情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继而为社会输出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依迎新.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30):2-2.
[2]邱季玲.如何实施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语文天地,2020(7):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