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人人都会读书
2021-01-10余一梦
余一梦
我给外甥女买了一本袁珂先生的《中国神话故事集》,她半个小时就看完了。
我姨妈说她孙子每天书不离手,一年要看三百多本。
都看些什么书呢?答曰:《啞舍》啊,《三千鸦杀》《七剑传说》啊,之类。
我就明白了。
我身边也有些人宣称自己爱读书。一个熟人,每天在手机上看书看到凌晨,不知内情的人以为好学成瘾,其实他读的就是这类书。有些人读的是所谓的心灵鸡汤、人生秘籍,例如《弟子规》《增广贤文》《人人都能成功》之类,似乎比较高级,其实也是读得越多,离真知正道就越远。
我想告诉他们:这样看书,看这样的书,即使看一万本,见识、格局也不会有什么长进,只是眼镜度数会越来越高,而心智或许会越来越混沌。
不是人人都会读书。
读什么书是个大题目,说来话长,按下不表,就说说如何读书。
大致说来,读书可分两种。一是无目的阅读。这样读书不会觉得累,也容易从中感受愉悦。另一种,是带着问题读,带着目的读,即学习式读书,或者叫功利性阅读,当然,此功利非彼功利。这样读书并不轻松,有时甚至感觉吃力、辛苦。学生上新课文,学者阅读文献,往往会有这种体会。几十年前,教我初中英语的夏老师说过一句话,我把他教的英语几乎都还给他了,但那句话却一直记得,他说:如果你上完一堂课一点都不觉得累,那就表明你没有学到东西。
事实正是如此,如果你读完一本书,完全无感,你就没有任何收获,当然也可能是书太差劲了。
我们去野外采风赏景,见姹紫嫣红,风光无限,会感到赏心悦目,而当你发现一块残碑,俯下身去努力辨识碑上隐约的文字,就会觉得眼累心累。我逛书店,少则半个小时,多则两三个小时,出来后就会感觉两眼酸痛,因为不是随意扫视,而是在专注地寻找、挑选。读书,需要用眼睛搜寻线索,捕捉信息,用脑子存储、推理、分析,因而注定不会轻松。明代大学者李贽读书多,有时让助手朗读,自己闭目静听,这样可以减少视力损伤,但脑子的运转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读书而做笔记,大有裨益。记忆再好,也会衰退。我以前读书常在关节处作标记,而且做笔记,摘抄原文或记下心得和疑问。有时读完一本书,笔记达数千字甚至上万字。这样读书,当然要耗费时间和精力,但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也曾为节省时间,或为了保持图书干净,不做任何记号,多年后偶然重翻,竟然感觉似曾相识而印象模糊!现在,通常的情形是,我认为只需略读或速读的书,便不做记号,日后可转送他人;而《辞海》《二十四史》之类的工具书和《唐宋词三百首》之类的经典,需要经常使用或反复翻阅,则不惮于做各种记号,或在书的天头地脚写字加注。
读完一个篇章,合上书,闭上眼,回顾一下:书中讲了什么,有何新知识、新观点、新发现?有何亮点或讹误?整本书读完,也回顾一下。这样往往能够增进理解,加深印象。有时候,读完一本书,有所触发,不妨写篇文章,或长或短,或赞或弹,或勾连申发,或质疑问难。这样做,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检验我们读书和思考的正误或程度深浅。倘若未能深思熟虑,写着写着就发现思虑不周,笔下窒碍,或者无法自圆其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很多人的自我期许,但真正做到,谈何容易。它是达成事功的重要条件,其实也是人生之路上的两条腿,二者缺一就成跛脚。埋首书堆,键户清谈,不起而行之,势难大成;浮世奔波、风尘劳碌而厌弃读书,也终究无法拥有自省而深刻的人生。
读书是最便捷的学习方式。读书需要耗费心力,一切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所谓“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只是在学习中寻找一点乐趣,让学习不那么辛苦,但不能改变学习的本质:开动脑筋,自我更新,因此并不轻松。
不学习,意味着自我放弃。不读书,意味着切断学习上进的便捷通道。但不注意读书方法,也会事倍功半,甚至浪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