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文化总分馆制的多元化创新和功能体系构建的模式探索
2021-01-10杨钰哲
杨钰哲
公共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公共文化体系化、功能化、集团化建设的完善,是实施我国精神文明层次提高的重要举措,所以,实现公共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至关重要。公共文化总分馆制,就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而言,公共文化总分馆制就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建设一个由主管机构管理的文化集群,那么这个总馆在这个区域内起着核心主导的作用,与各个街道文化分馆和特色文化分馆构成扁平化、平行性的网状管理架构,形成强大战斗力,力争实现一站式、集成式、多媒体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所以总分馆制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公共文化当中的总分馆能够得到结构完善,全面覆盖,布局合理,那么它就会成为一个系统的体系,这个体系就可以用一个制度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而且也能够有效地推动群众文化的建设。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服务效能,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公共文化总分馆制的创新和发展。
1.公共文化总分馆制的建设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满足广大公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按照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普惠性原则,文化馆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大家提供免费和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因此,公共文化总分馆制的建设意义就在于它能够统筹和整合整个区域内的分文化馆,它能够实现资源的整合化,实现区域文化建设的科学管理,能够开展不同层次的文化活动,更能够提供不同特色的文化服务,来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所以公共文化总分馆制建设,有利于广大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有利于培养群众的文化意识,加大我国的文化骨干和文化志愿者建设。同样也能够使群众的文化层次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实现文化的共享,提高区域性的整体文化水平。
2. 公共文化总分馆制的建设現状
对于目前的公共文化总分馆来说,它们的管理理念受到以往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所以导致总分馆的建设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在管理过程中,由于各个文化馆、站都是属于独立的个体,它们无法实实在在地保证隶属关系的统一,在投入资金的时候政府也会出现重复投入,投入资金模糊化的现状。此外,公共文化总分馆建设的人力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主要是表现不同的文化馆,它的资源配置方面差异性比较大,街道和社区文体中心存在在岗人员不专业问题、专业人员不多以及标准配备不齐全问题。
自2018年宝安区启动文化馆总分馆建设以来,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在学习和借鉴全国和本市兄弟区现有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区实际,以 “1个中心总馆+10个街道分馆(辖区所属社区服务点)+N个社会特色主题馆”的建设思路,详细制定了《宝安区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2019年8月27日,宝安区文化馆总馆举行宝安区文化馆社会特色主题馆和文艺社团授牌仪式,授牌仪式上,授予宝安电子环保展馆为宝安区文化馆再生资源创意馆,授予非遗项目麦轩展馆为麦轩文化馆,同时将宝艺京剧社、红山茶客家山歌剧团、乡音粤剧团、百灵鸟文艺社纳入总分馆体系的专业艺术社团分馆。
宝安区文化馆总分馆的成立和授牌,实现了强强联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打造更为丰富、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延伸到基层、延伸到居民家门口,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3.公共文化总分馆制的多元化创新和功能体系构建
3.1做好公共文化总分馆制的管理工作
公共文化总分馆制在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内文化活动的统筹,主动融入大湾区人文建设,聚焦城市文化品质,推出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彰显“城市美学·印象宝安”的城市人文空间和品质形象。
同时,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在建设总分馆中,探寻新型的大湾区总分特色馆运营模式,并且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整合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人才等多种问题,搭建多层次、多元化、多方位的交流平台,努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运作机制,建立活动培训员做平台连接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总分馆建设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例如在管理过程中实现总馆和分馆双重管理,成立中心的专门运营办公室,通过总馆整合区域分馆艺术资源,加强全区内的文化活动、文化创作等方面的统筹工作,做到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能力,在资源定位中发挥分馆的各自职能定位,充分发挥各分馆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在管理上还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进行单元网络布局,以标准化管理为目标,整合各种资源,细化文化服务,规范文化服务活动,落实好绩效考核,建立起主人翁意识,担负起公共文化总分馆的主体服务责任。
3.2 功能体系化构建的探索
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积极构建“1+10+N”纵横交错互联互享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立足宝安各街道的经济和场馆现状,广泛整合吸纳各类优质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大胆破题,2019年分两批为10个街道分馆、126个社区服务点授牌,搭建起中心总馆--10街道分馆--126个社区服务点三级纵向松散型业务指导服务网络,加强了公共文化服务末端建设。同时,积极凝聚社会力量创新参与到宝安区文化馆总分馆建设中,以社会特色主题馆的模式,深度参与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为总分馆制建设注入新动力。先后有黄连胜醒狮文化馆、麦轩糕饼文化馆、再生资源回收创意馆3个社会特色主题馆和宝艺京剧社、百灵鸟文艺社、红山茶客家山歌剧团、乡音粤剧团等4个民间社团成为文化馆总分馆成员单位,以及西乡桃源社区分馆、沙井万丰社区分馆、福永大洋田工业区分馆等30多家社区、工业区分馆,切实让社会力量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的重任,满足了市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壮大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队伍。2020年第一季度,宝安区文化馆总馆吸纳了新安街道一邦曲艺团为分馆,并完成了挂牌。2020年以后,又相继把昆曲艺术馆、百灵鸟艺术社、新桥街道永兴桥文化驿站等作为特色主题馆,吸纳为“宝安区文化馆永兴桥艺术分馆”。
3.3实现公共文化总分馆制的“四联”创新
宝安区文化馆总分馆制运行以来,实施工作例会制度,坚持“建设队伍、提高效能、服务市民”为核心任务,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内文化活动、文化培训、文艺创作等方面的统筹,实现公共文化总分馆制的四联:“活动联办、培训联做、品牌联创、场地联用”。中心总馆牵头组织各成员单位完成“城市美学、印象宝安”文化馆总分馆系列活动近40多场,积极参与宝安区文化百千万工程周末音乐会“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组织全区文化馆总分馆管理和业务人员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绩能提升研修班、总分馆建设专题培训、职称申报专题讲座等统一集中培训。结合中心总馆旧馆改建的实际,中心总馆与街道分馆和特色主题馆加强协作,中心在分馆成员单位场所联合完成10余场文化活动,盘活场地资源,提高成员单位场地的使用率,同时把优质的文化和服务送到城区群众的家门口。中心总馆积极了解成员单位所需,订单式的把优秀文艺骨干派到街道分馆和成员单位,以项目制的方式进行业务指导,指导创作有与西乡街道创作《祖国,你好》,指导百灵鸟文艺社创作《你不忘初心》等优秀作品,有效提升了成员单位文艺作品的质量。
宝安区非遗项目总量多,种类齐全,特色鲜明,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个、省级非遗名录8个、市级非遗名录15个、区级非遗名录29个,非遗总数占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近三分之一。2019年,我们宝安区文化馆总馆在第二届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期间,联合我区各个民间非遗文化主题馆分馆,围绕“文化深圳·传承非遗”这一主题,通过非遗图片展览和动态展演相结合的方式全面集中展示我区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也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3.4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民众参与”模式
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根據区域文化特色,充分发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功能,挖掘本土文化特色,不断推进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建设向基层下沉,利用街头、广场、公园、工业园区、校园等城市公共空间,以宝安本土宝贵的文化资源为载体,通过专家授课、传承人手工技艺展示等多种形式引导市民、学生了解、参与、品味传统文化魅力,打造“城市美学 印象宝安”特色文化符号。建立运营经费统筹使用机制。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馆总馆积极与财政沟通,在符合有关规定前提下,在区上级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及时调整经费预算,统筹利用现有的资金渠道,给予成员单位资金支持,进行资源的精准调配。
例如2019年国庆假期,宝安区文化馆总馆立足岭南地方文化、了解中华传统、展望祖国未来发展等视角,策划推出主题鲜明、新颖多样的“我和我的祖国”国庆文艺演出活动,厚植和培育宝安区市民群众知中华、爱中华的深切情感,从10月1日至5日,联合沙井街道分馆,每天下午两点半和晚上七点半,在沙井街道海上田园分别举行“我和我的祖国”国庆文艺演出活动,持续5天,每天两场,共10场活动。每场活动近400名宝安市民群众参与了现场歌会,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独唱也有合唱,既有乐队演奏也有方阵表演,既有歌唱祖国的红色歌曲,也有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宝安市民群众借着歌声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祝福,也表达对宝安追赶超越的坚定信念。活动由沙井党工委、沙井街道办和宝安区文化馆联合主办,将文艺演出送到旅游景点,进一步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也实现了“文化+旅游”的融合,活动期间,接待观众超过5000人次,实现了公共文化总分馆的多方联动、借力打力,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的高效运作。
4.公共文化总分馆制的创新和发展构想
一是加强与各分馆及服务点、社会主题特色馆之间的业务交流。在总馆举办一些文艺活动和书画展览时,主动邀请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共同沟通交流;在分馆举行一些文艺活动时,总馆派文艺骨干前去进行指导,分享经验。加强互动提升联动,从而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二是以数字文化服务为切入点,增强微信公众平台功能性和实用性,创新服务方式, 搭建“公共文化总分馆”微信公众号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一个可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文化“数字平台”。通过“数字平台”发布惠民信息、文化服务菜单、文化电子服务地图等,让更多群众通过该平台了解更多惠民政策,同时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和群众的需求,为居民群众提供各种服务,真正搭建起一个联络感情、对话交流、共谋发展的新媒体平台,为宝安群众提供功能统一的公共文化配送、公益文化活动参与、全民艺术普及课程报名、在线学习等服务,力争实现一站式、集成式、多媒体覆盖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让公共文化服务1+1>2,让广大群众更加便捷地共享高质量文化发展成果。
三是健全完善文化馆总分馆标准化建设,深化推进总分馆“八个统一”考评标准,到2025年全面建成“多方联动、资源联享、服务联手、品牌联创、统筹联动”的创新型、特色化、生态型总分馆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让宝安人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5.结语
简而言之,公共文化总分馆制的建设作为一种公益性的事业,它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是对文化艺术的一种普及,所以需要相关工作者有清晰的头脑和明确的理解,大力促进文化总分馆制的转型,不断地引入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提升自身文化服务的质量,从而实现公共文化共享服务,释放文化新活力。总分馆制作为一种新兴的探索模式,要充分发挥文化、党建、民间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文化培训、文艺快闪、文化展演、体育竞赛、保健讲座等公共文化服务,努力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擦亮宝安公共文化新品牌,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力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事业。
【参考文献】
[1]温玉梅、王娟、王津.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化品牌[J].文化月刊,2019(06):90-91.
[2]黎晖.新时代基层文化馆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J].文化月刊,2019(06):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