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1-01-10邱婷
摘要:目的: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法在高职护理学生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方法:选择我校高职20级两个班大二护理学生,作为本次实验对象,随机选两个班,作为实验班(56人,分成8个小组),和对照班(57人),比较两个班护生的学习情况、课堂教学差异、护生综合能力、护生满意度。 结果: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后,实验班护生的学习情况有所提高,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教师角色由授课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由听课者转变为课堂的主导者,护生综合能力均有提高,实验班對本章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加满意。 结论: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使用,可提高护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而不是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课堂教学内容也更加多样性。
关键词:翻转课堂 高职 儿科 护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6-01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必修课之一,涉及儿童健康的所有问题,包括生理与心理健康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及生长发育[1]。专业性强、工作难度大、风险较高、变化多的学科,既需要护生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还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与较强的沟通能力与职业素养[2-3。当前多数高校或高职学院以传统教学方法授课,弊端是并不适用于所有护生,其动手能力、自主学能力、思辨能力、协作能力,以这样的教学方法是没有很好发挥护生的潜能。传统课堂教学知识量大、范围广,学生难以快速消化和吸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等[4],以下是对翻转课堂的应用。
1 对象与学情
1.1 研究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为某市高职院校2020级全日制护理学专业学生,两个班级,共113人。两个班级分别是试验班与对照班,试验班56人(女生45人,男生11人),对照班57人(女生47人,男生10人)。2个班学生学习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多数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少部分学生上课不集中,或者直接不听课,课堂上做自己事情的情况。
1.2 学情分析
本院护生获得新知识,基本是被动式学习,不记笔记,课中提醒,课后很少自主学习,有部分并不是不想学习或者是没有找到学习方法,知识点不断积累,愈发吃力直至放弃。期末测试时,复习方法靠重点进行突击式学习,多数对新旧知识点的预习梳理、归纳总结基本不会;2个班级学生上课思维能力相当,学习情况基本一致。
2内容与方法
2.1 学习内容及安排
选儿科护理学教材中“营养障碍性疾病患儿的护理”为例,设置课外学习(自行安排)和课堂学习(共3个课时)。
2.2 学习方法
设置:将实验班按成绩交叉分8个组,目的是将靠后的学生参与进来,被带动,一组即为一体;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授课,不分组。
任务布置+课外小组学习:建立线上学习群,实验班进学习群,问题为导向,线上提前一周发布本章相关学习任务(根据学生情况提前分好组,可在新学期开始或任何时间提前发布各章节任务)。有疑问随时在群里提出,护生相互指导解决,教师及时观察、监督,对难点,提出方法、思路。任务包括个人、小组成员合作,知识点包括预习、复习,相关知识最新热点。学习地点可以在任何地方,时间除课堂外,学生自行安排。小组合作完成:1.角色扮演,包括健康指导、小儿营养需求、辅食添加、相关疾病的预防。
课堂安排:对小组及个人任务学习的内容进行检测,知识点梳理,归纳总结。1.随机抽取学生或自由参与,对相关内容进行汇报;2.学生提出疑问,先由其他同学解答疑问或先进行探讨,没有问题或不全面、有问题时,教师进行解答;3.时间有限,随机选取3个小组对角色扮演的内容表演并观看,学生相互进行点评(其他小组可以在其他章节学习时选取,尽量让每组同学都有机会参与)。4.完成课堂案例分析,给予5分钟,各小组对案例进行剖析,解决相关问题,同样由学生牵头,小组相互补充直至完成,检测对知识掌握程度,重难点的把握度,教师最后可以进行点评。
3 结果
3.1教学效果
课堂氛围:两个班有明显差异,试验班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中,汇报内容积极活跃;对照班级教学内容一样,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主要由教师讲授,随时提醒部分同学,课堂上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并坚持的只有1/3的学生,有的学生甚至都不知道进行到哪里。
掌握程度:试验班除个别同学较吃力,但也能够参与进来,其他同学都能跟上节奏,并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与讨论,案例分析基本上由同学完成;对照班只有1/3学生跟上节奏,同学们对问题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重难点把握不准确。
3.2 满意度调查
试验班级对本章节授课方式都持满意态度,并希望以后都采取此方法学习,平时上课不怎么听课的学生,提出此方法更加容易理解,印象更深刻,对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有所帮助;相比对照班,同学提出有时跟不上节奏,老师授课有时过快来不及理解,记笔记就已进入到下一个知识点,越积越多,压力较大,而且很容易走神,而本来就不听课的同学甚至有点破罐子破摔,直接就放弃挣扎。
4 小结
翻转课堂在儿科护理学本,章节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提升,自主学能力有提高,自律性、积极性、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大幅度提升,平时低调的同学也变得自信乐观,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争取回答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对于教师需要强大的综合能力,专业素质过硬,设置问题要有针对性,有深度。任何方法都有其两面性,在新模式教学改革中,结合我校学生基本情况,走出一条新道路。
参考文献:
[1] 崔焱,仰曙芬. 儿科护理学[M]. 6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
[2] 罗晓琴 . 任务教学法在儿科护理见习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23): 3296-3298.
[3] 黄婉霞,张梅珍,贺艳,等 .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评价[J]. 护理研究,2016,30(1):70-72.
[4] 倪春梅,陈玉瑛,钱敏. 思维导图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护理,2018,4(9):186.
作者简介:邱婷:(1993.3-),汉,重庆,护师,本科,研究方向:护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