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探析

2021-01-10单淑玲

新农民 2021年35期
关键词:玉米

单淑玲

摘要: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很强的耐寒性、耐旱性,耐贫瘠性,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其中黑龙江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产地,玉米种植面积始终在500万hm2以上,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从而有效促进黑龙江第一产业经济发展,本文将主要探析现阶段符合黑龙江地区种植条件的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手段,以期为相关学者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要点;病虫害防治措施

黑龙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尚候,10月上旬~5月上旬为该地区霜冻期,无霜冻期全省平均介于100~150d之间,全省年降水量介于400~650mm之间且境内江河湖泊众多,由此可见,黑龙江地区具备优异的农业种植条件,根据2020年该地区粮食产量数据显示,该地区粮食总产量为7540.8万t,连续10年位列全国第一,其中玉米作为该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总播种面积1443.8万hm2背景下,玉米播种面积就高达548.1万hm2,是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1/3以上。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应从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角度出发,从而通过规避玉米成长中可能遇到的不利因素,实现玉米优质高产目标。

1 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1.1 合理选择栽培基地

玉米具有超强的耐寒性、耐旱性,耐贫瘠性等优势,在实际栽培过程中可以适应各种地质条件,存活率较高,但黑龙江作为玉米主要种植基地,玉米的产量与质量十分关键,因此,为实现优质高产目标,在玉米栽培过程中需合理选择栽培基地,从而保证玉米成长期间能够吸收充足的水分与养分[1]。玉米栽培基地具体选择要点为:

土壤肥沃,土壤具备的先天肥力是玉米成长期间最好的养料,可以充分满足玉米成长前期营养需求,以及在一定程度能够增加玉米抗病能力。

远离垃圾站、工业场所以及公共交通道路,避免玉米栽培基地受到工业废料排放、垃圾、有害气体等污染。

1.2 科学选择垄栽培技术模式

标准垄栽培技术模式、大垄密植栽培技术模式、大垄通透密植栽培模式是黑龙江地区玉米栽培过程中常用的三种垄栽培技术模式,现对该三种模式进行分析,从而在实际玉米栽培中,根据实际情况需求科学选择垄栽培技术模式[2]。

标准垄栽培技术模式下的垄宽标准为70cm,种植形式为单行种植或2行空1行種植。标准垄栽培技术要点为:选择耐密玉米品种;种植前轮耕整地;确保苗株间距为70cm上下;测土配方施肥;针对病虫害实施生物技术防治。

大垄密植栽培技术模式下的垄宽标准为110cm,种植形式为双行种植。大垄密植栽培技术要点为:确保苗株间距为40cm上下;确保垄间间距为70cm上下;以有机肥料为主;精准施加氮、磷、钾肥;针对病虫害实施生物技术防治。

大垄通透密植栽培技术模式下的垄宽为140cm,种植形式为2行空1行种植。大垄通透密植栽培技术要点为:确保苗株间距为40cm上下;确保垄间间距为90cm上下;实施精细化田间管理;精准制定施肥量;针对病虫害实施生物技术防治。

1.3 优选玉米品种

土地肥力、施肥量、灌溉条件等均属于玉米栽培中提高玉米种植条件的外部因素,为确保玉米出苗率、成活率以及品质,实现棒大颗粒饱满栽培目标,玉米品种的选择为重中之重[3]。玉米选种要点为:

最基础条件为选择经过国家机关批准的合格玉米品种。

根据黑龙江地区气候特征、地质条件等要素,通过科学有效的实验数据将在黑龙江独特条件下能够实现优质高产的品种作为该地区玉米良种。

选种过程中应参考玉米穗与玉米颗粒,其中具有病虫害与破损的玉米穗品种必须排除,颗粒不均匀与颗粒小的玉米品种必须排除。

1.4 玉米种子处理与播种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黑龙江地区农民所播种的玉米种子外面包裹着红色物质,经过了解明晰,该地区农民在进行玉米播种前都会将玉米与特定药液进行处理,目的是防止玉米种子被啃食以及提高玉米抗病害能力。含吡虫啉、噻虫嗪、克百威等种衣剂包衣是现阶段黑龙江地区玉米种子播种前对其进行提前处理的主要药剂,在实际药剂处理过程中,应根据常见病虫害情况,有针对性实施不同药剂搅拌,从而实现有目的的抗病、抗虫。例如针对黑龙江地区玉米栽培中经常发生的黑穗病害而言,为有效对其进行预防,应在玉米播种前将玉米种子与戊唑醇进行充分搅拌,并在播种前对田地施加辛硫磷颗粒剂,进而达到抗黑穗病目标。

与此同时,玉米播种也与玉米优质高产息息相关,因此,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应注意一下播种技术要点:一是根据土壤水分确定种植密度,土壤水分少时需降低种植密度,从而确保每一株玉米苗均有充分水分汲取,反之则应提高种植密度;二是确保玉米种子上层覆盖的土层不应过厚与过薄,从而避免种子暴露在地板表面或影响出苗率[4]。

1.5 加强田间管理

由于幼苗生长情况不同,有的区域会出现幼苗密度过大情况,如若幼苗长期处于拥挤情况下,则会致使该部分区域内的所有幼苗由于缺乏充分的光合作用,导致幼苗生长缓慢甚至加重病菌浸染风险发生病虫害问题。基于此,当发现幼苗密度过大时应基于去弱留壮、去小留大、去病留健原则进行间苗处理,间苗后确保留苗密度5500~6000株/667m2。

与此同时,还应制定标准的肥水指标,最佳施肥量总结如下:播种时每亩地施肥,氮肥总量的10%~15%,磷肥总量的60%~80%,钾肥比例的50%~60%,和1kg/667m2硫酸锌,施入种子侧下方10cm深,覆盖严密,以及用10~15kg/667m2磷酸二铵+10~15kg/667m2三料过磷酸钙+10kg/667m2硫酸钾+1kg/667m2硫酸锌或45%(15:20:10)的配方肥30~40kg/667m2。

2 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玉米病害防治

大斑病、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青枯病等是黑龙江地区玉米栽培中常见性病害,对玉米产量与质量影响较大。

大斑病与小斑病。换该种病害的玉米果穗会有病斑呈现,多为水浸状,随着病情严重会逐渐演变成褐色,一旦玉米患有大斑病与小斑病其品质将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且如若防治不及时,将会导致玉米植株直接枯死。针对大斑病与小斑病病害防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玉米种子品质,在选中期间筛选出抗病能力较强的玉米种子;二是,对玉米成长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一旦发现病叶,需立刻将其清理出栽培基地,并结合相应药剂进行治疗。

玉米丝黑穗病。该病害主要集中在玉米果穗上,是诸多病害中对玉米产量危害最大的疾病,根据数据调查显示,一旦黑穗病在玉米种植基地进行传播,将会使基地玉米产量大打折扣,甚至出现颗粒无收情况。针对玉米丝黑穗病病害防治,应侧重整治玉米栽培土壤,因为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在土壤中进行繁殖与传播,如若不对其进行有效防治,每一茬的玉米均会受到玉米丝黑穗病影响,从而影响当地玉米作物经济效益,而主要防治要点是对存有病菌的土壤进行农药喷洒,从而消灭病原菌,与此同时,还应对土地进行深翻。

玉米青枯病。患有该种病害的玉米主要表现为整株叶片干枯褪色、果穗下垂以及苞叶枯死,虽然相较于黑穗病的病害程度较小,但也会严重影响玉米品种,因此为有效治理玉米青枯病,应针对引起该病的镶刀菌、腐霉菌开展一系列治疗手段,如将药剂喷洒与氮肥施加相结合,从而在确保玉米能够得到充足影响的同时,提高抗病能力。

2.2 玉米虫害防治

玉米螟虫是玉米栽培过程中的主要害虫,高发期在玉米出叶期,玉米螟虫主要侵害玉米心叶和玉米根茎,发生玉米螟虫虫害的玉米会在恶劣天气下发生这段问题,从而导致玉米产量下降,针对玉米螟虫防治,应从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两个层面入手,一旦生物防治效果不佳,应对玉米实施基托布津81.1%+802~1002倍液来进行防治。

除此之外,生物技术防治和化学技术防治是我国针对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两大重要手段。但生物技术防治相较于化学技术防治而言不会对生态系统、土壤和有益生物造成破坏,可以有效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玉米绿色属性。常见的生物防治手段为:一一是发挥鸟类对病虫害的防治作用,鸟类是害虫的天敌,在害虫的防治中具有一席之地,在鸟类对害虫防治过程中,人力物力等资源需要极少,并且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几乎为无,是一种低投入、高效益的防治措施。二还是可以采用生物灯光技术,害虫喜欢特定的生存环境,对光环境的要求极为特殊,可以根据害虫特性,利用特殊灯光引诱害虫,将害虫集中到一处然后进行统一灭杀,生物灯光消杀技术具有投入少、高效用、易操作等特点,并经过实践操作,害虫消杀效果较为理想。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优质高效玉米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已经成为农业发展中的重點,加强玉米栽培技术要点研究以及病虫害防治手段优化,不仅能够推动农业的整体发展,还能为人们提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粮食,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由此可见,在黑龙江玉米栽培过程中,为实现玉米优质高产目标,强化玉米栽培技术以及加强病虫害防治尤为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有花,徐红萍.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探析[J].中国科技投资,2020(16):68-69.

[2] 周延同.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4):178.

[3] 古力克孜·乃麦提.玉米栽培技术及常见病虫害防治对策探析[J].农家科技(上旬刊),2020(6):66.

[4] 马彦威.优质玉米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探究[J].种子科技,2020,38(8):32-33.

猜你喜欢

玉米
收玉米啦!
玉米福利
我的玉米送给你
为什么玉米长“胡须”
凶器是玉米
玉米的胡须
碾玉米
最饱满的玉米
3月16日各地玉米报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