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探析
2021-01-10陈莉严商唐玄玄吕明久
陈莉 严商 唐玄玄 吕明久
摘要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为例,从课程思政意识培养、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课程思政双向联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以及课程思政实现方法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研究,构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 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6.031
An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Basics and Application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EN Li, YAN Shang, TANG Xuanxuan, LV Mingjiu
(Air Force Early Warning Academy, Wuhan, Hubei 430019)
AbstractThe article uses the example of Computer Basics and Applications course to study the training of consciousness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ability in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mining of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elements and the implementationapproaches,andconstruct the implementationpath of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ur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建设的号角已经吹起,课程思政建设意义重大,课程思政是教育回归到教育本身的内涵中,使教育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同时,课程思政建设也是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是我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受众面广、基础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如何改变原来该课程课程思政建设薄弱的情况,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下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迫在眉睫。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该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1课程思政的意识培养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任课教员应深刻意识到,教员的教不是仅仅局限于传授专业知识,而是要进一步承担起“育人”的职责。因此,教员转变教育理念,培养课程思政意识,[1]是该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应该逐步将课程思政意识固化成一种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对于“计算机基础于应用”课程团队成员来说,培养和提升团队成员的课程思政意识是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1领会课程思政内涵
通过学习相关课程思政文献,深入领会课程思政的内涵,从思想意识上转变专业课是传授知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无关的错误观念。具体地说,团队成员定期召开会议,汇报所阅读的课程思政文献中关于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大家踊跃发言,統一思想,理清思路。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要义,有助于从根本上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指导,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纲,并用这个纲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实施。
1.2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设计
为了更好地培养教员的思政意识,可以指定一次课,融入思政元素课程设计、编写教案并进行相关讨论。旨在以一种与原来不同的方式去设计课程,特别注重在课程思政意识下的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和设计,用这样实操的方式让所有团队成员在具体的实践中深化思政意识。团队成员各自完成相应的工作后,再相互展示和讨论,用这种方式强化教员课程思政意识。再由点及面,对所上的每次课都要自觉植入思政元素,并对如何植入思政元素进行设计。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强化以及讨论交流的方式,强化了教员的课程思政意识,使课程思政成了授课中教员自然而然要考虑的因素。
1.3用规定倒逼,外部发力
教研室规定课程教学中要适时体现思政元素,在教案审查、课程试讲、教学评价等环节中考虑到课程思政内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用规定倒逼教员不断增强课程思政意识,用外部的力量发力加速固化成思维模式。
2课程思政的能力提升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员不应仅满足于专业知识的传播,更应承担传道职责,因此应努力做到“三真”——真学、真做、真信。这里真学,指博学、跨学科学习,既潜心问道又关心社会,还应注重对马克思经典原著、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不只注重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也要注重自身思想道德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真做,指“以学员为中心”,踏踏实实做设计、讲方法、寻求思政突破点,不生搬硬套、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真信,即教员自身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将自身的信念统一到具体行动中,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才能做好学员的引路人。
2.1针对短板弱项,指定措施
团队每名成员制定了思政能力提升计划,在制定计划前首先明确自己的短板弱项在哪里,对自己的思政能力进行初步的自我评估,并对自己的短板部分进行查漏补缺。主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素养、时事热点以及课程思政相关理论等方面进行查漏补缺。根据短板弱项,制定相应的措施,并明确相应的时限。例如,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理论水平不足的情况,制定相关的措施如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相关书籍,定期和政工教员沟通交流等。针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薄弱的情况,制定阅读《诗经》《道德经》《易经》和《孙子兵法》等古代经典书籍,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人文素养的培育是教育者实施教育的重要方面,秉着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理念,教员要加大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丰富和升华精神世界,增加人文素养就要进行大量的人文书籍的阅读,[2]逐步改变阅读专业知识书籍较多,人文阅读缺失的状况。针对时事热点内容了解较少的情况,形成定期观看新闻,注意积累和课程中内容相关的时事并做记录的良好习惯。例如新闻报道中我国自主研发的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最新发展等新闻开拓视野,积累思政资源,从而提升思政挖掘能力。平时还需要注重阅读课程思政相关文献,从中汲取经验、拓展思路,从别人的经验中汲取营养。
2.2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流
每隔一段时间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主要是在课程思政能力提升方面做了哪些事情,有哪些收获。最近新闻上有哪些内容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内容,打算如何将这个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去,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更容易让学员接受,并且达到润物细无声育人的效果。
2.3课堂教学观摩
通过随堂听课或者专门时间安排听课等方式观摩融入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团队成员参加或者邀请政治课教员一起加入,讨论课程思政融入的效果,改进的方式等。
3思政双向联动
课程思政应当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然而,专业课教员的思政理论素养相对政工教员而言较弱,因此专业课教员和思政课教员的双向联动就尤为重要,主要采用双方定期召开理论研讨、集体备课邀请政工教员参加等形式,研究专业课的具体案例,一起挖掘具体的思政元素的切入点。这种不同类别间教员的双向联动实际上是一个相互汲取知识、共同成长的过程。对于专业课教员而言,有利于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思政能力,对于思政课教员而言,则有利于丰富其知识体系,为阐述理论知识提供更多鲜活案例。
4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恰当的思政元素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通过与思政教员的双向联动以及自身学习积累,增加专业教员知识储备和思政能力,培养其对事物和事件的敏锐度和觉察力,提升总结归纳能力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挖掘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之间的切入点和契合点的能力。
思政元素的挖掘对课程思政的实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思政元素的挖掘要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依据,在具体实施上,从课程思政的视角再次通读教材,结合“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中的具体内容,按照课程中的知识点和内容制定思政元素对应表,绘制出更详细的思政元素地图,更便于教员在课堂上实施。这一步是较为费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个过程由团队合作讨论完成,表1列出了一部分“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内容与思政对应关系,[4]描述了在讲授相应内容时,可以参考对应的思政切入思路,教员可以根据这个思路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表并不是一个静态不变的表,随着团队成员思政能力的一步步提升,更多的思政元素将被挖掘出来,密切关注时事重大事件,不断加入与时俱进的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永远由新的元素注入,始终焕发时代的生机和活力,始终保持动态和更新。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恰当的地方,需要适当修改调整等。这些情况下就要对这个表进行动态的更新,使思政内容始终保持鲜活性、时代性和恰当性。
5课程思政实现方法
经过前面所述的各种实施路径后,最后一步就是課程思政在课堂上的具体实现了。思政元素如何以一种恰当的方式融入课程教学中去,[5]让学员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员在实施课程思政的初期经常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有,第一,思政元素“硬植入”。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存在着明显两张皮的现象,强行为了思政而思政,在授课效果上不仅破坏了原来课程内容的内在连贯性,影响了学员对知识的吸收,而且还没有达到思政的目的。第二,在融入的方式上不够自然,有点还存在说教的嫌疑,也没有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针对这些问题,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加以解决。
5.1破除课程思政理解上的误区
首先要在思想上破除对于课程思政理解上的误区。课程思政不是强行加入的内容,而是课程内容本身所隐含的或者外延的内容,课程思政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课程内容有内在关联的。课程内容的外延更加丰富和厚重,承载着爱国精神、人文元素、文化底蕴、历史厚度、正确的价值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等丰富的内容。课程思政和课程内容应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课程思政元素的注入使得课程内容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
5.2重新调整课程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上要重新做调整,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达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目的。明确学习内容和课程思政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这部分可以通过前面提炼的表1中的内容来实现,同时给出教学活动中具体结合方式,充分考虑如何完成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之间的无缝隙融合,特别注意不能生硬和牵强,要娓娓道来、润物细无声地让学员接受了一次思政教育。
5.3研究思政元素呈现和融入的形式方法
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完成思政元素的融入,融入的形式方法要以一种适合学员认知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提问和讨论法:讨论法是指教员在讲授能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相关的教学内容时,提出和课程内容相关的讨论问题,让学员有感而发,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坚持“以学员为中心”,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出其中蕴含的思政内容,而不是用说教的灌输的方式告诉学员应该怎样。例如,在讲解CPU相关内容时,针对新主流CPU主要由国外公司生产,引导学员进行讨论:一是你是如何感受的,二是我应该怎么做。学员讨论热烈,自然而然引出了掌握核心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激发了学员创新意识和爱国精神这样的思政目的。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让学员观察某一现象、某一作品或者某一操作过程等,由教员引导提出问题,让学员结合观察结果得出相应结论的方法。例如,在图文混排的教学中,教员把图文混排中的颜色设置以及图文的位置等进行不同种设置,让学员观察哪种更具有美感,用这种方式引导学员提升审美能力,达到人文素养教育的目的。
实践法:利用实践课中学员出现的问题,例如不够仔细细致导致操作错误等真实情境来及时进行思政教育。例如,在WORD中绘制流程图过程中,有的学员线型画的不精准,有的线与线之间没有精确的连接,留有缝隙。在EXCEL公式实验中漏写了公式前面的等号等。在这些情况出现时,教员能及时融入思政教育,培育学员工匠精神,养成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在这种情况下,思政教育有了具体的情境,思政元素融入更合理,更易于学员接受。在分组协作中强调集体意识、分工协作意识等。在小组分组合作时,每个成员的表现都影响着小组的整体分数,每个成员都不想因为自己表现得不好而影响小组成绩,在这种真实的情境中,很容易激发学员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等。
身教法:教员的言传身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言传不如身教,教员的严谨细致的作风、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深厚的人文素养、诚实守信的品德、吃苦耐劳精神、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以及爱岗敬业、关爱学员的职业道德等都在無形中影响着学员,在无声中实现触及心灵深处,达到润物细无声育人的目的。
6结束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联动发力。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是课程,而教授课程的是教员本身,因此对教员自身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教员有课程思政的意识,这样在教学中就会主动加入思政元素。在讲好专业课本身的要求上,恰当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教员还需要拥有足够的课程思政能力,这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恰当的课程思政的融入具有重要作用。教员自身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从专业知识中挖掘出思政元素,并通过恰当的方式运用到教学中去,使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水乳交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员,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同时,还要特别加强与思政教员之间的双向联动,互通有无,双向发力。今后还要加强对课程思政长效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研究,从多维度、多途径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参考文献
[1]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67-70.
[2]江先锋.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效教师人文阅读的缺失现状与复位路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32(10):9-14.
[3]郝红梅.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现路径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8(8):10-12.
[4]陈道武.课程思政:高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经[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2):164-166.
[5]朱漪.高校实施“课程思政”若干问题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