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探究
2021-01-10王子玉
王子玉
所谓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指的就是通过让学生学习关于社会体育方面的理论技能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组织群众开展体育活动和进行教学科研的能力的课程,其教学目标主要是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可以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在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视域下,社会逐步掀起创业热潮,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这种影响也逐渐渗透到高等院校中,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应根据国家的发展需求,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在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所以,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过程中,要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体育综合素养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促進国家综合竞争实力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了更好优化课程设置,进一步拓宽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人才口径,在解决制约专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许多应用型高校重点关心的问题,加强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各学科围绕实践教学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目前,就体育类专业而言,许多高校并未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这也将阻碍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此,应结合体育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和特点,将创新创业活动融入专业实践教学,将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针对体育类专业当中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来说着重培养的是社会应用型实用人才,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较高。因此,文章在探讨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在此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在“双创”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策略,以期为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1 新形势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阶段目标不明确
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体育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下高校该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体育专业人才成为当下高等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涵盖体育专业的相关高校并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目录,一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未能与创新创业相融合,导致培养目标在整体趋势上不容乐观。另外,在学制划分阶段以传统的任务式教学为主,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教师在相应课程上完成规定的教学学时,学生则在总学分和总学时上取得相应的成绩。而这种传统的实践教学目标制定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水平,导致实践教学阶段目标与培养目标不相匹配。因此,在双创背景下,目前许多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目标仍然缺乏明确的理念,不能迎合社会市场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
1.2 实践课程设置不完善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科的发展起步较晚,使得许多院校在实践课程方案和教学环节安排上大多是借鉴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制定的。另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也未能充分融入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去。在课程设置上没有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延续性,大多数是在结合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以及运动人体科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筛选组合而成,使得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缺乏融合性。涉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课、专业课等实验课程门类多,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健身的理论与方法、运动伤害防护与治疗等,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主要以就业指导、职业规划为主,课程的内容与知识的衔接比较缺乏,使得课程内容之间缺乏整体性规划,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深刻的理解。此外在课程实验的设计上,实验科目内容简单重复且针对性不强,依然没有脱离以竞技为序设置知识点的格局,课程内容滞后。因此,在“双创”背景下,该学科的实践课程难以满足社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1.3 缺乏完备的教学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体系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相接、教学形式与教学条件三方面分析,第一,理论与实践脱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大纲尽管配备了相应的理论实验课,但在实践操作中理论与实践联系存在不足,其主要表现为:在教学中,让学生停留在实验软件和相应设施的认识基础上,而对其中的实验原理了解甚少,另外,校外资源存在不足,导致学生练习场地狭窄以及练习时间不足,使得校外实践考核未与校内考核相符合。第二,实践教学盲于形式化,教师在教学形式上大多采用传统的语言讲解、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教学、实验模拟教学等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并未形成对接;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第三,实践教学条件不足,主要为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基地建设严重匮乏等。若教学管理体系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则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
1.4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是反映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确保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评价体系缺乏量化指标,出现教学评价方向模糊,缺乏相对系统的校内外评价指标体系。当前,针对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主要依据完成规定的课时任务和学术科研成果来评定,实践教学成绩占比较小,学生则通过相应的理论考试所得出的书面成绩来做评价,而实践性指标占比较小。因此,两者在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上并未达到均衡。
1.5 教学效果反馈不及时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操作能力较高的专业,在每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中,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做出反馈,通常在课程结束的末期来进行最后的反馈,缺乏对专业能力效果评估的严格要求,最终让学生在思想上难以引起重视,教师在教学上难以产生成就感。
2 新形势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义
2.1 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亦是如此,该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未来也将呈增长趋势,无形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体育专业学生实施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一方面,可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正确认识,缓解他们对创业活动的排斥心理,如有的学生会担心资金问题、管理问题等,因此对创新创业活动缺乏足够信心,那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会对创新创业有新的认识,能够深入了解国家出台的帮扶政策,进而也能改善他们的就业观念,选择创新创业路径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人数也会逐步增多。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了解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内容,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等,在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的情况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会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能够合理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備。
2.2 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通过分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得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知识体系、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科研能力、指导能力等,同时还要了解国家出台的关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方针、法律法规等,由此可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但人才培养时间有限,要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就必须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研究发现,提升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后,对其综合素养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围绕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工作,能够满足国家提出的教育改革要求,切实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进而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创新创业人才。其次,要想全面提高社会体育创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应当给他们尽可能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如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加强校企合作等,还应该经常邀请企业家到校举行主题演讲等,使学生的知识视野范围越来越宽,既能够掌握社会体育专业知识,又能洞察社会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学生的资源整合能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都会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会有很大提高。
3 新形势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策略
3.1 注重培养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调整
面对当今的就业竞争压力以及创新创业的高潮下,各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更多的关注应用能力的培养,做到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协调发展。从实践教学的维度来说,在考虑传统学制的基础上更应该侧重于人才培养的综合考核与学制时间相融合,可分为探究、提升和掌握三个阶段。按照每个阶段的划分,不同阶段的目标都具备相应的环节和计划:探究索阶段的目标,主要以专业熟知、理论学习、发展方向定位、提倡组建小组实践教学;提升阶段的目标,教学主张强化专业理论的探究,适当组建虚拟小团队或组织小规模的运营,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阶段的目标,引导并激励学生参与理论创新、实践方法的创新、敢于突破,在现实中合理进行组织运营并积极投入到创业行动中。
3.2 改善课程内容,将实践元素融入课程体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应紧紧结合当今时代背景发展的需要,定期更新课程内容,加快推动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第一,将最具有代表性的实践素材和相关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充分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第二,加强与本校创办的创新创业学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双创项目扶持,让更多人投入到实践中去。另外,增添创新创业课程,其课程主要以校外企业实践为主,然后从中挖掘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第三,学校可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并与当地的政府和企业合作,购置组织运营模拟、创业模拟、等相关虚拟设施软件,促使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思维、协作等能力。
3.3 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均衡发展
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可以确保各院校在各项工作中杂而不乱、井然有序、高效推进。目前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和教师资源来看,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上存在比例不均等现象,另外师资力量主要集中在学科理论性教师,实践型教师较少。为此,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时间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增添实践时间量,引进实战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入驻学校,增加双创型实践教学师资,并推进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专职教师通过挂职锻炼等途径安排校外进修来提升自身水平。另外,在实践教学方式采用上强调实践结合理论。首先,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配备相应的学科实验、专业实训、户外调查等实践教学。其次,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增设除自身专业以外的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跨专业、跨学科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学生校内外自主实践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兴趣拓展,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参加校内外相应的社团、学科竞赛、创业活动与相关赛事。最后,加强校企间的合作,将最新的校外实践活动引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中,联合培养人才。
3.4 优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多角度进行绩效评价
教学评价是反映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关键因素,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应从多角度进行综合评价,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课时和学术科研成果等,包括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环节都应展开考核。其次,对学生的学习进度与过程考核不能全依据纸面成绩来评级学习效果,应从多个部分成绩综合考量评价。最后,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改进,包括学生的基本能力、技能水平、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指标,而这些指标主要以培养学生行为表达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与分析等综合能力。
3.5 加强学业阶段教学效果的反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日常的实践教学当中,学校应高度关注社会体育专业学业阶段情况,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及时的教学效果反馈,能准确反映相应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并做出合理有效的改善。因此,及时的实践教学评估反馈能优化学生学业阶段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可改进教师课上的授课内容与教学管理方式。另外,在时间周期上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调动,社会体育专业主要以校内外实践来做出实践教学效果的反馈,而当前许多高校将反馈周期实践停滞在学生毕业阶段。为此,可适当延长毕业生的实践教学反馈周期,并依据相关工作单位和学生提供的反馈信息及时优化与改进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
4 结语
为了更好的适应“双创”背景下社会对体育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各大高校需进一步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人才培养质量,从实践教学的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评价指标、教学效果的反馈等方面入手,构建“双创”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改善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作者单位:大庆师范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