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探究课堂
2021-01-10陈欢
陈欢
现在,信息技术教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如何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和功能,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成了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充满探究性的课堂,从而为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打造一个良好的起点。
一、鼓励学生使用思维导图
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会由于不知道如何操作软件或计算机而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学习积极性不强。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让学生把将要操作的步骤整合成清晰的图示结构,从而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了解每一步的关键点,降低操作难度。
比如,在教学“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讲解了基本的知识之后给学生布置制作简单动画的任务,并且在学生正式开始操作之前,先给学生画一幅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以“制作简单动画”为核心词,以“动画应用目标”“核心内容”“文字语言”“特点”等作为思维导图分支的关键词,在学生对思维导图充分理解的前提下,让学生按照思维导图展示的内容进行操作,一步一步地完成实践。这样,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完成某项操作,比起让其做到哪想到哪更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并让学生学会有效地梳理自己的知识,形成完整的框架。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善于使用思维导图,使学生受到正确的引导,逐渐地养成应用思维导图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降低信息技术教学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养成的过渡阶段,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增强。小学生的好奇心和联想能力很强,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按照某种方式进行操作,只能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思维也会越来越僵化。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可以放开想象力,形成乐观的学习态度。
比如,在教学“使用绘图工具”的内容时,在让学生练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教师给学生布置固定的绘图设计方案,天必须是蓝色的,一定要画上太阳……甚至直接给学生展示最终的设计方案,导致学生的创造天赋受到严重压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对此要积极做出改变,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地展开创作,利用从教材上学到的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绘制自己心中的景象。在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分享创意,从而感受到信息技术学习的成就感。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一定要充分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采取开放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体会实践与创作的乐趣。
三、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以实践为线索,创设充满探究性的课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学习兴趣。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积极组织学生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真正地经历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从而激发其动手能力和思维潜能,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学习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制作电影字幕动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織学生开展表演类型的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让他们在小组内部展开讨论,选出一个大家都喜欢的电影,然后为其添加字幕。在添加了字幕之后,还需学生进行练习,为每个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进行配音表演,使之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而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原来的字幕进行改编,结合自己的想法创造性地添加字幕。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地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学习是充满欢乐的,并且使他们不断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展开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信息技术的海洋,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