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谁知道呢”的语用功能探究
2021-01-10燕晨雯
摘 要:本文以日常对话中高频出现的话语标记“谁知道呢”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语用功能展开了探究。研究发现,话语标记“谁知道呢”的主要语用功能是凸显说话人的主观否定判断或不确定态度,同时伴有说话人无奈妥协的感情色彩。反问句为话语标记“谁知道呢”的语用功能的形成提供了句法环境,主观性解释了其形成的认知动因。
关键词:“谁知道呢”;话语标记;反问句;语用功能
话语标记“谁知道呢”高频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际对话中,基于说话人主观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产生,有很强的交际功能。前人研究主要关注话语标记“谁知道”(董秀芳,2007;张富翠,2009;李宏,罗美芳,2020),但与“谁知道”表达“出乎意外”的语义不同,“谁知道呢”传达说话人否定或不确定的主观情感态度。目前对于话语标记“谁知道呢”的研究鲜有,刘志颖(2021)对“谁知道呢”的话语标记功能及其生成机制作全面分析。本文尝试从说话人视角出发,对话语标记“谁知道呢”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以期丰富相关研究。
一、“誰知道呢”话语标记性质
根据 Schiffrin(1987)、Fraser(1996、1999)、Traugott & Dasher(2002)等研究,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也称话语联系语(discourse connectives)是指序列上划分言语单位的依附成分。话语标记并不对命题的真值意义发生影响,基本不具有概念语义,它作为话语单位之间的连接成分,指示前后话语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它标志说话人对于话语单位之间的序列关系的观点,或者阐明话语单位与交际情境之间的连贯关系。话语标记也可以表明说话人对所说的话的立场和态度,或者对听话人在话语情景中的角色的立场或态度(董秀芳,2007)。纵观已有研究,学界对于汉语话语标记的的主要特征有了普遍共识,即话语标记语音上具有可识别性,句法上具有独立性,语义上表达非真值条件性,语用上表达说话人主观情感态度。根据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我们来看以下例句。
(1)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张爱玲《倾城之恋》)
(2)“他让我谁也别说,自己倒去和很多人说了。”“他没和很多人说,不就我们两个人知道吗?”黎萍为李其刚辩护道。“谁知道呢!”温红说。(余华《炎热的夏天》)
(3)她一定有难言之隐,一定有身不由己的苦衷。是什么事呢?她是怎样从香港独自逃出来的?重庆没有她的亲人,她在重庆是怎样谋生的?谁知道呢!(王火《战争和人》)
观察以上例句,“谁知道呢”在句中前后可以停顿,语音上具有可识别性。在句法形式上,“谁知道呢”结构固化,可以单独成句,不与前后句语言单位组合,表达完整语义。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和句末位置,如果出现在句中位置,其后可以接一些陈述性小句,如例(1)中“谁知道呢”后面紧跟着说话者的猜测性话语“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此外,“谁知道呢”后常接感叹号来和其后句子分开,这暗示了“谁知道呢”疑问语气的弱化。在语义上,“谁知道呢”不影响句子的语义真值条件,而且其意义不再是组成部分语义之和,而是具有规约性的否定含义。在语用上,“谁知道呢”突出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如例(1)中,“谁知道呢”表达说话人对自己所言话语的不确定态度,例(2)中,表达说话人对对方话语的不确定,例(3)中,“谁知道呢”表达否定语义“没有人知道”。综上,“谁知道呢”符合话语标记的特征,应视为话语标记展开研究。
二、话语标记“谁知道呢”语用功能考察
话语标记“谁知道呢”起到连贯语篇的作用,如果去掉话语标记“谁知道呢”,上下文语义不连贯,同时话语的主观表态功能也被削弱,不能传达说话人强烈的情感态度。话语标记“谁知道呢”具体传达什么样的主观情感态度,发挥什么样的语用功能?
(4)十三大人从寒石山路远迢迢地上城来,问他可有存款,他一声也不响。十三大人疑心他装出来的,也有人说有些生痨病死的人是要说不出话来的,谁知道呢……。(鲁迅《彷徨》)
(5)妹妹则看到,她的母亲和我的母亲,坐在一个摆满美味佳肴的桌子边上,频频地碰杯。妹妹说她们杯子里的酒颜色碧绿,是不是用豹子胆浸泡过的酒呢?谁知道呢。在那些日子里,让我感到最痛苦的不是饥饿,也不是寂寞,而是一种尴尬。(莫言《四十一炮》)
(6)姨太太是姓凌。但也许是姓林。谁知道呢,这种人的姓儿原就没有一定,爱姓什么就是什么。进门来那一天,老太太正在吃孙女婿送来的南湖菱,姨太太悄悄地走进房来,又悄悄地磕下头去,把老太太吓了一跳。(茅盾《小巫》)
观察例句(4)-(6),话语标记“谁知道呢”均表达“没有人知道”的否定性含义,在“谁知道呢”之前,说话人陈述了相关猜测。如例(4)中,“十三大人认为他是装出来的”,“有人说他是生痨病死说不出话”,但是通过话语标记“谁知道呢”可知说话人想表达“没有人知道他一声不响背后的原因”的意思。同理,例(5)和例(6)中,借由话语标记“谁知道呢”,说话人表示“没有人知道颜色碧绿的酒是不是因为用豹子胆浸泡过”,“没有人知道姨太太是姓凌还是姓林”。也就是说,话语标记“谁知道呢”传达说话人主观否定判断。除了表达说话人的主观否定性判断,话语标记“谁知道呢”还可以表达对所说话语“不确定”的主观态度,如以下例句所示。
(7)我左顾右盼,很想对谁讲讲他们的来历,但马上明白,这儿不会有人懂得它们,不会有人关心它们的来历,不会再有谁能听见那一刀一笔中的希望与岑寂。我摸摸那屏风纤尘不染的漆面,心想它们未必就是出自那两间老屋,但谁知道呢,也许这正是我们当年的作品。(史铁生《老屋小记》)
(8)徐士秀心里有事,只听明白了一点,老爷和阿彩有私,怀了孕,这是姨太太樊银花大闹的缘由。“到底伤动了胎气没有呢?”徐士秀问。“谁知道呢!这么粗的根子没头没脑打下去,石头人儿也受不住呵!”徐士秀叹了口气摇头。(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
例(7)和例(8)中,“谁知道呢”均表示说话人“不确定”的主观态度,而且后面都跟有说话人的主观猜测性话语,意为“可能这正是出自那两间老屋”,“可能动了胎气”。仔细观察例句及其所在的语境,可以发现,说话人虽然借由“谁知道呢”来表达“不确定”的主观态度,但是,说话人心中其实偏向有确定性的猜测,这也侧面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主观性。如例(7)中,虽然说话人说“不确定那屏风是否出自那两间老屋”,但是这和“也许这正是我们当年的作品”语义明显前后矛盾,根据语境,我们可以推测出说话人实际上想表达的是“我知道无人关心这些精心雕刻的屏风,更没有人在意这些屏风作品背后匠人所付出的心血”这一层语义,说话人通过“谁知道呢”表达无奈妥协的主观情感。又如例(8)中,虽然说话人表面上意为“不确定阿彩是否动了胎气”,但是根据后续话语“这么粗的根子没头没脑打下去,石头人儿也受不住呵!”,可以得知说话人倾向于肯定猜测,而且对此情形深感无奈。所以,我们认为话语标记“谁知道呢”的主要语用功能是凸显说话人的主观否定判断或不确定态度,同时伴有说话人无奈妥协的感情色彩。
三、话语标记“谁知道呢”语用功能的形成
董秀芳(2007:54)对话语标记“谁知道”话语标记功能的产生作了词汇化阐释,她认为“谁知道”的语义变化途径可以概括如下:
短语 → 认知情态副词性固定语 → 话语标记 (词汇化)(语法化)
在此过程中,“谁知道”的词汇语义虚化,表示说话人对某个事实是否会出现的不确定和没把握的态度。虚化对于“谁知道”话语标记语义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而反问句正是其语义形成的句法基础。同样,我们认为反问句为话语标记“谁知道呢”语用功能形成提供了句法环境,其中,话语标记“谁知道呢”表不确定态度的功能基于其语用否定功能而产生。显然,相较于否定性话语标记“别提了”,“不料”、“甭说”等结构,话语标记“谁知道呢”本身句法形式中并不含有否定性标记词,但是仍然传达否定语义,那么这种否定语义是如何产生的呢?疑问代词“谁”首先引起关注,“谁”本身作为一个疑问代词,指代未知而欲知的信息,一旦脱离了“谁知道呢”语法环境,那么“谁”很难被视作承担否定作用,也就是说“谁”单独使用难以表达否定语义。
“谁知道呢”所在句法环境——反问句可以作为突破口,反问句是传达说话者否定态度的重要媒介。朱德熙(1982:204)认为:“有的句子形式上是疑问句,但不要求回答,只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这种疑问句叫做反问句。反问句的形式和意义正相反,肯定形式(即不带否定词的形式)表示否定,否定形式(即带否定词的形式)表示肯定。”也就是说,反问句是表示“无疑而问”的一种问句,说话人心中已有明确答案,不需要对方的回答。前文中我们提到“谁知道呢”表达说话人的主观否定判断,说话人并没有在询问对方“谁”的疑问信息,相反说话人心中已经给出了否定判断,认为“没人知道”,此时话语标记“谁知道呢”表示否定含义,符合反问句特征。话语标记“谁知道呢”中疑问代词“谁”不负载任何疑问信息,但是仍然保留“无疑而问”或“明知故问”的疑问用法。随着话语标记“谁知道呢”疑问信息逐步消失或弱化,疑问作用就转化为否定。“谁知道呢”吸收反问句语境否定含义,随着“谁知道呢”表达在人们日常交流中使用频率不断增加,语境中的否定语义逐步固化成为“谁知道呢”的规约性语用含义,并伴随着具体语境的不同,拓展出“不确定”的语用含义。
话语标记“谁知道呢”从询问疑问信息向传达说话人主观情感态度转变,语义主观化倾向明显,充分体现说话人主观性。“主观性”(subjectivity) 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 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参看Lyons 1977:739,转引自沈家煊 2001)。我们认为,反问句为否定性话语标记“谁知道呢”的形成提供句法基础,而主观性则解释了否定性话语标记“谁知道呢”形成的认知动因。主观性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为了表明自己的主观态度,说话人会采取不同手段使得语言结构形式主观化。话语标记“谁知道呢”正是主观性的产物,说话人借由话语标记“谁知道呢”委婉传达主观否定判断或不确定态度。此外,语气词的使用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表达主观性的句法手段,任鹰(2017)指出语气词“呢”的基本功能是提醒对方特别注意自己说话内容中的某一点,观察例句可知,在话语标记“谁知道呢”中,“呢”的使用使得整个语句有了说话人对“没有人谁知道”这一事态加以确认和申明的意味,主观性进一步增强。也就是说,语气词“呢”的使用对话语标记“谁知道呢”的主观情态表达起到强化作用。
四、结语
通过对语篇中“谁知道呢”的考察与分析,我们发现“谁知道呢”是一种否定性话语标记,在语篇中衔接上下文,使得前后语句在语义上连贯。话语标记“谁知道呢”的主要语用功能是凸显说话人的主观否定判断或不确定态度,同时伴有说话人无奈妥协的感情色彩。在表达“不确定”的主观态度时,说话人心中其实偏向有确定性猜测,充分显示了语言表达的主观性。至于话语标记“谁知道呢”的语用功能的形成,我们认为反问句为其提供了句法环境,随着表达疑问功能的弱化,话语标记“谁知道呢”吸收反问句语境否定语义,逐渐固化成为语用层面的话语标记。主观性则解释了否定性话语标记“谁知道呢”形成的认知动因,说话人借由话语标记“谁知道呢”传达自己主观情感态度。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漢语教学,2007(01):50-61+3.
[2]李宏,罗美芳.“谁知道”的言者认识立场及主观性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20,22(03):44-50.
[3]刘志颖.“谁知道呢”的话语标记功能及其生成机制[A].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21对外汉语博士生论坛暨第十四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21:10.
[4]任鹰.语气词“呢”的功能及来源再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05):70-80.
[5]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04):268-275+320.
[6]张富翠.“谁知道”的现状及其历史来源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06):44-48.
[7]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04.
作者简介:
燕晨雯(1996-),女,汉族,山西晋城人,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