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绪记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论支撑
2021-01-10孙心悦
摘要:情绪记忆一直以来是心理学界认知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情绪记忆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情绪记忆的研究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情绪在记忆中的作用、情绪对于记忆的作用方式和途径,在科研领域对于脑科学、神经认知科学等等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各个学者的文献进行阅读,对国内外目前对于情绪记忆的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进行综合分析,阐述关于情绪记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论支撑,以便在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情绪记忆,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一、情绪记忆的定义与内涵
情绪记忆的概念最早是由Ribot在1984年的《情绪记忆研究》一文中提出:它是情绪和记忆两个学科的交叉领域。情绪记忆是对曾经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引起情绪和情感的事件可能刚刚发生,或者已经过去,但人们对于情绪和情感的体验还可以继续保存在自我的记忆中。这种情绪和情感可能在某种客观环境的刺激下又会重新被体验到。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情绪对于认知的影响不断成为研究热点。但由于20世纪初行为主义学派观点的流行而使认知发展受到冲击,直到1975年之后才又慢慢恢复起来。对于各个学派对于情绪记忆有着不同的解释,主要原因在于认知的复杂性和可变性,追根溯源也是因为人的复杂性。在探讨人的主观认知对于记忆的影响时涉及到了几个变量因素:首先是情绪的研究:在各种情绪理论中,情绪包含两个维度,情绪的唤醒度与效价。情绪效价,是指情绪分为分正性的和负性的,即对情绪属性的自我评估;而情绪的唤醒度,是情绪被激活的程度指标,比如难过,悲伤,痛苦等的分级程度。另一方面是对于记忆的研究: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不同的情绪和记忆的维度组合造成了情绪记忆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我国学者钱国英教授在综合了LeDoux(1993)(1997)、Buchanan和Adolphs(2004)的对于情绪记忆的研究,加之在2008年参考梁宁建的《认知心理学》(2003)的对于情绪记忆的描述,得出了自己对于情绪记忆的定义:“情绪记忆是指对情绪信息(或者情绪状态下中性刺激)的编码、储存,并在一定情况下进行检索和提取的过程,情绪信息包括情绪的主观体验、情绪的生理和行为反应、以及情绪刺激。”
二、情绪记忆的理论模型
目前关于情绪记忆的理论模型主要来自于国外文献,国内目前尚未有学者系统提出。被引用最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Brower的连接语义网络模型
Brower的连接语义网络模型也是第一个提出的情绪记忆模型,于1981年提出。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结点”的提出,一个情绪节点的激活会连接相邻的结点也被激活,包括表情行为、言语评价等等。比如激活了愤怒的情绪,则相关的表情、肢体动作、语言神态都被一并激活。
結点并不只是单一的一种情绪,还有一些复杂的复合情绪,这些复合情绪相应的就是许多结点同时激活构成,每一个基本情绪的结点都与其他相关情绪的结点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比如激活了惊喜的结点,相应会有愉悦、惊讶、开心等不同情绪同时激活,从而形成一系列复杂的情绪的出现。
(二)Lang的生物信息模型
Lang的生物信息模型是建立在Brower的连接语义网络模型基础之上提出的。Lang认为语义网络中情绪表征不像Brower是以结点的形式,而是各种不同的命题的结合。他认为有三种命题:刺激命题、反应命题和意义命题。刺激命题是个体在接触到了刺激物时所处的环境背景;反应命题是由情绪引发的特体的情绪反应特征,而意义命题则是在个体遇到刺激物后的意义属性。
举一个例子来说,当个体吃到了一个很好吃的蛋糕,刺激命题就是个体遇到了一个蛋糕,反应命题就是流口水、瞳孔放大,而意义命题则是感觉到舌尖上的美味,很开心觉得很好吃等等。
(三)Leventhal的层次加工模型
顾名思义,层次模型就是认为情绪的加工过程是由不同层次的认知加工而成,Leventhal认为主要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感觉动作水平层次、图示水平层次以及概念水平层次。感觉水平层次的加工是个体的情绪和体验的最基本的加工层次,这些加工程序是由个体自主激活而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其次是图示水平的层次,这一层出于中间层,它包括情绪的不同成分的具体表征,它将个体的主观感受同内在的反应相互联系从而唤醒整个个体图示。最后一个是概念水平层次,在对过去信息的额储存后生成新的情绪活动,从而完成最高水平的加工过程,因此这一层次的信息加工需要个体的意志努力,要求个体意识注意的能力更高。
三、情绪与长时记忆
在探讨情绪与记忆的过程中常常会有很多疑问,比如情绪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记忆的?情绪的正性与负性会增强我们的记忆吗?什么样情绪会影响到我们的记忆力,和影响时间长短有关吗?等等。回忆时能够将我们仿佛又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并且在一些印象深刻的事件中我们仿佛会体验到当时的心情并且带有当时事件发生时的情绪,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绪状态。“闪光灯效应(flashbulbeffect)是心理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现象,是指个人对引人震撼的事件容易留下深刻的记忆的现象,又称闪光灯记忆。”因闪光灯记忆所记之事件,多半是与个人有关的重要事件,比如说汶川大地震,虽时隔多年,但依然对于事件的发生依然历历在目,经历过的人每当想起这件事依然会感觉到恐惧和害怕,因为这样的事件是突然发生,并且人们不需要刻意去注意就记住它,就如同闪光灯一般,这也就是能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对于色彩鲜艳的事物比单调枯燥的事物更加容易记住。Kensinger的实验中让被试观察包含中性和负性的两类图片,并且要求被试在之后的再认过程中判断图片是否“相同”、“相似”或“新的”。学习时间被划分为250ms、500ms和1000ms。当被试再认图片时,实验结果的确如一开始的预期一样:人们对于带有负性色彩的图片的判断正确率高于人们对于带有中性色彩的图片的判断正确率。也就是说当事件带有明显的正负性质时,人们对于该事件的记忆会更加深刻,尤其是特别重大的事件会强化人们对于该事件的记忆。
Kensinger的实验不仅仅到此结束,他为了从更加深层的角度探寻情绪与记忆间的关系,还采用了FMRI和行为学的方法比较情绪的效价与唤醒度。人脑对于唤醒和非唤醒的信息的调控机制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情绪记忆在后来的研究中被分成各个种类,有愉快的不愉快的情绪记忆、真实和错误的情绪记忆、中心和边缘的情绪记忆、要义和细节的情绪记忆等等。这些分类的根本原因在于记忆是根据愉快和不愉快、唤醒和非唤醒的情绪内容加以区别对待的1。
我国学者唐向阳在对于与年龄相关的情绪记忆研究中对比了80名健康成年和健康老年人的问卷中得出结论:人们在年龄相关性的情绪体验是相同的,但情绪效价对于记忆的增強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其中:老年人表现为正效价高于负效价,而成年人则恰恰相反。这一结果与Kensinger的实验结果相一致:年龄相关的情绪记忆神经环路发生了改变,并且作者认为,老年人的记忆障碍是影响老年人正常生活的重要因素,可见不仅仅是情绪对于记忆的影响可能是相互的。
四、情绪记忆与心理健康教育
情绪记忆对于人的影响非常深远,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调查表明,人类大脑的记忆能够最早追溯到的平均年龄是三岁零七个月,特别是在婴幼儿的发展时期,在人们第一次接触到的事物的影响尤为深刻,愉快的经历会给人带来美好的回味,甚至会成为一生的财富,但是,不愉快的经历,特别是消极、痛苦的情绪记忆会给人留下痛苦,有些触目惊心的事件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在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情绪记忆对于中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在中小学开展情绪记忆管理课程,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目前对于探究如何运用情绪记忆来解决人们的心理健康的问题是一大热点问题。但是在梳理关于情绪记忆与心理健康,特别是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相关文献比较有限。通过对情绪记忆相关理论的梳理我们会发现,情绪记忆所保持的是人们体验过的情感,在生活实践中表现为:有时记忆的具体内容忘了,但它的情绪效果却一直保留在记忆中。所以应该注意从小培养儿童积极的情绪记忆,消除消极的情绪记忆,做父母的也应该注意从小培养起儿童的积极的情绪记忆,避免消极痛苦的情绪记忆。
第一,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情绪记忆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的教养方式有五种:民主型、专制型、权威型、放任型和忽视型,一个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家庭让使孩子产生愉快的、安全的生活体验。在孩子的童年时代,在权威型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积极正向的反馈都会使孩子产生强烈而持久的情绪反应,比如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能给予适当的鼓励等。但是,如果在一个专制型、权威型、放任型或者忽视型的家庭中,孩子常会感到害怕,会变得没有安全感,从而使孩子的性格变得自卑、孤僻、不合群、怕交往等。
第二,不要让孩子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负性刺激的影响。比如经常听到父母抱怨:“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你,但是你这样不争气”等等。父母要多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关心孩子,比如当孩子感到害怕和无助时,要给予亲切的爱抚,并且用语言或者视觉上的刺激激励孩子,安慰孩子,让孩子不再害怕,从而消除孩子消极的情绪记忆。
第三,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为了逃避某些事物时,父母或者老师需要在教育上要因地制宜。比如可以有意识地在生活和学习上把这些困难或者事物与孩子喜欢的事件或者物品联系起来,让孩子逐渐消退或消除对这一事物消极不安的反应,从而减轻消极情绪记忆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当然,在必要的时候,父母还可以通过一些英雄故事中的主人公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事迹使孩子逐渐改变胆小、懦弱、敏感等不良个性,让孩子将消极的情绪记忆转变为积极的情绪记忆,从而可以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第四,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对孩子进行有意识地正面反馈。比如在心理课上学生起来分享或者回答问题结束后,无论学生回答是否符合老师的预期,教师都要注意进行一个适当地总结和反馈,让学生体会到在课堂上被老师倾听和尊重,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积极的情绪记忆。
参考文献
[1]高增明.情绪记忆的相关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第28卷第8期,2013.
[2]钱国英.情绪记忆的特点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2008.5.
[3]李雪冰,罗跃嘉.情绪和记忆的相互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3-7.
[4]王振宏,蒋长好.情绪记忆的理论模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5卷第4期,2008.7
[5]肖祥云.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记忆[N].中国妇女报.2002.10.23
[6]RibotT.Recherchessurlamemoireaffective.RevuePhilosophique,1894,38(10):376-401.
[7]BrowerGH,CohenPR.Emotionalinfluenceinmemoryandthinking:dataandtheory.InClarkMS,FiskeST(Eds.),Affectandcognition.Hillsdale,NJ:Erlbaum,1983,291-332.
[8]LangJP.Thethree-systemapproachtoemotion,inBirbaumerN,OhmanA(eds),TheOrganizationofEmotion.Toronto:Hogrefe-Huber,1993,18-30.
[9]LeventhalH,SchererK.Therelationshipofemotiontocognition:afunctionalapproachtosemanticcontroversy.CognitionandEmotion,1987,1(1):3-28.
作者简介
孙心悦,女,汉族,云南昆明人,硕士,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注释
钱国英,情绪记忆的特点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