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决学生“粗心”问题

2021-01-10蒋娟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粗心课本上实例

蒋娟

计算在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中占比大,也是最基础的知识点,在学生中普遍存在错误率较高的情况。家长和学生自己是怎么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呢?通过了解,部分家长和学生都选择粗心。他们认为只是“粗心”把数字抄错了、把符号看错了等原因。深究起来,真的是粗心吗?学生对计算的理解存在的问题和习惯应该更值得深思。

一、教学现场透视

问题1:不理解计算法则

如,列式:50-27。师:50-27等于多少呢?生:37。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生:老师,这太简单了,个位上7减0等于7,十位上5减2等于3。从上面的过程看,学生在老师讲解方法之前,对减法退位减的法则没有理解,用以前学过的退位减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退位减法本身的不理解。老师下面讲解退位减的方法,有些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法则,因此在练习时会出现上面的这种现象。

问题2:运算顺序错误

如:420-120×390-30÷3

=300×3   =60÷3

=900  =20

这是刚学混合运算时,一位学困生家长找到笔者,很着急地问:“老师,昨晚出了几道题给孩子做,结果像这样的题目我家孩子全是错的,该怎么办啊?”我一看,学生还是按照他以前的方法从前往后运算。老师上课时认为这部分计算并不难,没有关注到有几个学生还没有掌握运算方法。

问题3:思考细节无意义

再如《9加几》一课,老师在课堂上试图放手让学生想计算方法,但还是没有走出老师按设计路子走的误区。老师提问学生:如何算9+4?这时候学生已经说了好几种方法了,但是就是没有课本上第一种从9往上数4个的方法。这显然不在老师的预设中,于是老师急了:“直接从9往上数啊!”学生觉得老师说的方法肯定是好方法,在做题时明明可以很快算出来的,还用老师的方法去数,也容易数错,得出错误的结果。

问题4:儿童思维负迁移

一位老师在教学简便计算题240-53-27时,通过讨论学习交流得出结论:可以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再用被减数减去和,从而得出结果。接着,老师让学生试算298-31-169,并同时设计“383-(139+83)”。对于298-31-169的计算,很多学生都能很快算出來,而后一道题有很多学生还是先算括号里的,再去减。这显然就是思维产生的负迁移作用。

二、如何解决“粗心”问题

(一)抓住计算理解的关节点

1.抓本质,促理解

我们知道,学生能否理解并掌握课堂中的知识点,实则是这些新知识是否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有意义。在上面问题1中,老师教学时如果能抓住加法计算的本质教学,让学生理解加法,在此基础上去思考,就不会出现那样只凭自己已有的经验去算加法的现象,为接下来加法计算的学习打好基础。

2.理算法,会运算

在教学时,老师要充分考虑算法与算理,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促进其对计算的理解。

如,我们在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时,出示13×2,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13×2表示求2个13是多少。接着让学生考虑并得出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可以把13×2转化成:先算2个10是多少,再算2个3是多少,然后把结果相加,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的道理。

3.重比较,引思考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算法的多样。但是我们在考虑算法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追求这种多样性。教学时,我们要分清题目特点,用最优的算法解决问题。

问题3中,在《9加几》的教学中,因为学生没有说出课本上用数的方法,老师便一直让学生说下去,学生提出了那么多的算法,难道一定要把课本上算法说出来吗?数的方法本来就不是最好的,学生说不出来说明学生的思维已经高于那种想法了,可以不用再说了。

(二)扣住计算理解的生长点

1.细看题,真感知

感知是认识的最初阶段。当学生经常在计算中出现抄错题、写错数字时,就要引导学生审好题目,积极思考题目特点,确定最好的解题方法,把握好每个具体环节,厘清数据与运算间的关系。

2.活思维,正迁移

计算教学要强化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老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观察、思考、判断是不是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从而培养学生灵敏的思维,创新学生思路,不断提高其计算能力。

如,“554+68=?怎样算简便?”通过课堂讨论得出:550+68+4;500+68+54;554+60+8;554+70-2。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用554+70-2最为简便。但是不少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减去“2”不甚明白,这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我们把68看作70之后,相当于多加了几个?要使结果不变该怎么办?

3.多途径,引规则

对于数学运算规则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参与到运算规则的学习过程中去。我们可以把运算规则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老师直接展示给学生运算的规则,老师帮助学生分析规则以及运算规则的应用;另一种是老师提问,通过提示引导,让学生进行思考。或者班内创设情境,组内讨论交流,学生通过有效的尝试,找寻出内在的规律,形成正确且属于自己的运算规则。

笔者认为可采用观察、实际操作、类比、联系生活的方法引入运算规则。

4.用实例,重概括

我们发现,老师所选取的实例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兴趣。精当的实例,还能影响学生掌握规则的程度。比如,我们在教《乘法分配律》的时候,应该广泛列举,在考虑大多数的情况下再证明正确性。要让学生在直观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从而掌握数学运算规则。我们在使用运算规则时,可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的复习习题中,由1+3=4,2×2=4和1+3+5=9,3×3=9可以看出上下两道算式的规律,那么1+3+5+7=16就可以写成4×4=16这样的乘法算式。通过紧密结合实例,逐步达到抽象概括。

三、结语

总之,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计算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不断引导学生求知探索,使其在自主活动和积极思辨中完成对数学计算的理解,减少“粗心”现象,构建运算规则,感受数学计算的模型思想。

猜你喜欢

粗心课本上实例
借课本
浅析初中物理学生“粗心”的成因及其解决策略
中小学生数学学习粗心现象与注意能力的关系
“粗心”的老妈
算盘是个“小气鬼”
德商界大腕因“粗心”访华被拒
完形填空Ⅱ
完形填空Ⅰ
课本上的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