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劳动技术课教学模式探析

2021-01-10鲍晓慧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花篮手链劳动

鲍晓慧

当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堂的教学观和思路与德智体美劳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了,创新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也成为劳动技术教育老师的一项新课题。在新课题中,劳动技术教育老师要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用新教材设计出劳动技术教育课堂的新情境。基于此,本文将以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为研究对象,旨在为老师更好地打造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堂、实现劳动技术教育更好地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一、创设情境,立体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在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立体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获得直观经验。老师根据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掌握劳动技术教育的相关技能和任务,既可以降低知识的难度,也可以促进学生探究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从而在情境中主动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动手和思考能力。

比如,在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纸编花篮》一课教学时,老师设计了相关轴对称的游戏情境,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感知花篮的整体对称美,同时,在游戏中为学生构建起新旧知识的转换,起到展示新知识、复习旧知识的桥梁作用。在学生掌握了新旧知识后,老师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任务,引导学生制作花篮。学生在老师任务的要求下,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升。在制作过程中,老师进一步进行启发,指导学生如何制作好看的花篮,并且明白花篮的用途,从而让学生明白,制作花篮是艺术和劳动智慧的集中体现。

又比如,在教学《凉拌黄瓜》这一课时,老师先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一大桌人对着一桌子菜大快朵颐,其中就有凉拌黄瓜。视频给了学生扑面而来的美食诱惑,激发了学生想要学会制作美食的兴趣。此时,老师再加以引导,确定教学任务是制作凉拌黄瓜。本来学生觉得制作美食是一件很困难、难以学会的技能,但是凉拌黄瓜却是其中一道较简单且不要开火的美食。这样的情境导入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对开展教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细致讲解,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在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中,老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突出讲解劳动技术课的重难点,准确揭示劳动技术课的本质和联系,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掌握技能的方法。老师要在教学中精讲或者少讲,要以学生为教学核心,强化指导能力,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年龄特征认真剖析知识要点。在教学中,老师还要在学会精讲中启发和诱导,要将劳动技术课中的操作步骤、基础知识等准确讲出来,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和运用的能力。

比如,教学《鞭炮结》这一课时,“井”字结是这节课的难点,如何攻破这一难点呢?老师离开书本的图,采用泡沫板为底、线绳编织时,每编一步就用钉子钉住绳,师一步生一步,先让学生跟着熟悉操作步骤,然后单独让学生上台示范,下面的学生判断是否有问题,如有就加以改正。老师相机在旁板书注意点。在这样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学会。本节课技术难度较大,所以比较适合这样慢节奏教学,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学得扎实,练得明白,提高学习制作的成就感。

又比如,在《折青蛙》这一课中,书本已经提供了很详细的图文指导,可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看图操作的能力还较弱,所以就需要老师细致讲解,包括山线、谷线标记,粘贴标记等特定的标记,以及该怎么按照标记去折、去粘贴。老师利用实物投影,一步一步示范指导。低年级的学生适合跟随老师的操作,这样重难点就分解了,青蛙就成功地制作出来了。这样的教学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对于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劳动技术这门课的兴趣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三、示范指导,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在小学劳动技術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中,老师的操作规范和示范指导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形象的语言和熟练的动作,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保驾护航。老师在示范操作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包括视频流程图等等。要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规范熟练的讲解,同时要能够用娴熟的技术来对步骤进行还原,并且解释和说明,讲清楚每一步的操作要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快速领悟,熟练地掌握操作能力。

比如,在教学《编手链》这一课时,老师大胆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取舍补充。对于线绳的“压”“穿”这两个基本技能,老师先投影示范给学生看,让学生了解何为“压”、何为“穿”, 然后熟练操作,为后面的手链编织打基础。而如何编手链是这节课的难点,老师事先拍好了详细的操作视频,让学生对编手链的过程、步骤有一个初步了解,让小部分学生基本看会。然后老师把每一个制作步骤都拍照,配上文字讲解,一步一步和学生实时操作,这样把重难点分解攻破。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动手的积极性也展现得淋漓尽致,整个课堂氛围也充满激情。

四、美学引导,凸显劳技课程的艺术之美

劳动技术教育课堂很多都是工艺制作,如,纸质、线绳、木工、金工等等。而所有的工艺都需要一定的美感才会有欣赏价值。小学生正处于感知美的懵懂阶段。劳动技术这时候就应该和美术课相联系,用美学来引导制作过程。造型的对称、颜色的搭配等等都需要这样的审美水平做基础。

比如,在教学《兔子灯》这一课时,在没有强调好看、美观这个要求时,学生制作出来的兔子灯不是外面的丝袜网打结过多,就是铅丝的拧合处过于难看,或者制作出来的兔子比例不好、耳朵不对称,这些问题影响了兔子灯的美观。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很多都只关注能否做成功,而忽视了是否具有美感。老师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关注这方面,在评价成品制作的时候,一定要强调作品好在哪,为什么好,让学生知道原来工艺品还应具有艺术之美。

又比如,在《编手链》这节课中,线绳颜色的选择对于最后作品的呈现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就需要老师联系美术课上的色彩搭配,对于学生线绳颜色的选择加以引导,做出合适的建议,力求编出的手链技术好,颜色搭配也好,让人赏心悦目。劳动技术这门课和美术课其实是相通的,对于美的欣赏这一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学习、制作中不断培养。

五、有效指导,有针对性地适时点拨

老师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的技术学习提供有效指导和优质服务。当学生按照各自的设计意图进行实践操作时,老师应巡视指导,查看学生操作步骤是否正确、操作要领是否掌握、工具的使用是否规范等等,及时掌握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适时点拨。

例如,小学劳动技术教材中的《制作电池盒》这一课,学生第一次接触电路,所以课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个光靠老师示范讲解根本没有用,所以需要老师一直巡视,不停地发现问题并指导。如果没有及时发现问题,整个制作就要全部重来,所以干预跟进在这时候显得尤其重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了制作的成功,从而建立了兴趣,为以后初中的物理学习打下了基础。

六、多元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其知情意行等各方面给予全面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如,在《纸编花篮》一课展评时,老师创设的情境是:“瞧,大家制作了多么精美的花篮啊!你们觉得哪个花篮最漂亮、功能最好啊?为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地从花形、色彩搭配、编织技术等要素进行评价。

评价还应注重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制作出更有创意的佳作。如,在教学《编手链》一课内容时,为了突破教材的局限,老师挖掘出教材仅仅是通过“手链”这个项目载体,让学生掌握编织花样手链的技术。于是,老师大胆运用编织技术,设计制作出了“五彩手链”和“花结手链”等拓展项目,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展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令人耳目一新。

总之,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从娃娃抓起,让学生从小有劳动的意识,会劳动,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我们劳动技术教育者一个重要、长期的任务。我们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花篮手链劳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花篮
编花篮
编花篮
不翼而飞的手链
项链和手链
热爱劳动
跟踪导练(三)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编呀编花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