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探究式教学法

2021-01-10张荣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植物生长探究

张荣

课标要求老师选择探究式教学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要求老师为学生创设探究环境,给予其探究学习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考,通过合作探究,形成科学意识,掌握方法收集信息,具备知识获取技能。为了完成课标要求,本文重点论述小学科学课堂上探究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顾名思义,探究式教学指由老师指导,让学生展开探究学习,要求其利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经验,置身于科学学习环境之中,探究发现问题,和他人共同展开实验操作,解释问题,交流探究结果。运用此教法對学生交流能力、知识建构、语言交流、发散思维、实践技能的培养都极其有利,还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有利于科学素养目标的实现。

一、分析课标,确定教学目标

在科学课堂上,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设置的指导。为了践行课标要求,应用探究式教学,需要老师制定出与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相契合的教学目标。

比如,《植物的生长和变化》这节课属生命领域的科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情况,了解其需求,来制定目标,提高其科学素养。具体目标如下:第一,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兴趣,在探究式教学环境中,激发其好奇心,使其能够对科学现象的发生条件、产生原因等产生兴趣;第二,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探究需将事实作为依据,在老师引领之下,使学生通过探究,形成批判思维,按照探究的事实,逐渐调整观点;第三,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尝试利用各类材料或者多种方法完成探究过程,感受学习乐趣;第四,形成合作意识,在探究过程能够与他人分工协作,分享学习心得;第五,掌握探究流程,能通过提问、假设、计划、收集、处理等流程,完成任务,得出结论;第六,掌握科学和人类生活以及社会发展存在的紧密关联,对生命科学有正确认识,形成热爱自然的积极情感。

二、立足实际,制订教学计划

因为科学教材的编写具备逻辑性特点,且系统化特征明显,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于科学知识产生完整的认知。然而,在实际教学阶段,如果严格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可能在讲解过程中会存在困难。这在讲解生命科学内容的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探究活动消耗时间相对较长,部分活动时间跨度大,需要根据季节变化合理调整,此时,就需要老师考虑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适时调整,使教学计划更契合实际。

“植物的生长和变化”这部分内容,是依托凤仙花生长周期顺序展开教学的。此类植物生长周期约为90天,课时内容有7个部分,若使用探究式教学,需要学生对于植物生长整个过程进行探究。所以,老师可以按照植物实际生长情况,对于教学内容合理安排,适当将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制订出更为合理的计划。

第1节课重点讲授“植物生长”概念,借助图文信息完成概念呈现,引领学生对植物种子外形全面观察,对内部结构加以推测,落实种植前的各项准备。第2节课主要讲解植物种植,设计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在透明的杯子当中播种,完成观察记录填写。第3节课为“我们先看到根”内容,要求学生根据种子萌发环节中根部的生长与变化展开交流,分析根的作用。第4节课主要内容是“种子成长为幼苗”,可以组织交流和观察活动,组织学生对“凤仙花生长初期幼苗变化情况”观察记录。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注意其表现,纠正学生探究环节存在的问题。第5节课主要内容是“茎越长越高”,要求学生整理观察记录,绘制植物生长高度变化图,发现生长规律,对于茎的作用进行探究。第6节课内容是“开花结果”,要求学生整理观察记录,对于花朵变成果实的过程展开研究,并对凤仙花果实特点进行观察。第7节课是“我们的大丰收”,学生收获种子并且了解植物生长和变化的过程。

三、把握学情,指导探究过程

(一)提出探究问题

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可以在情境当中提问,选择生活事物和教学内容关联之处,提出探究问题,还可以根据实验现象设置探究问题。

比如,对《植物新生命开始》一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观察植物种子,了解其内部结构,从而产生疑问。学生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发现植物种子不同,其颜色、大小以及形状也不同,之后脑海中产生疑问:“种子内部有什么区别?”并根据问题猜想。

讲授“我们先看到根”这部分内容时,学生种下种子以后,长出了根、茎、叶,老师可组织其交流,共同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植物生长现象,对比探究实验之前的自身认知,深入思考:“为什么种子会先长根,后长茎和叶?”为后续探究奠定基础。可见,老师需要掌握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法,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说出。

(二)做出合理假设

在探究式教学阶段,假设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根据具体现象合理推测。学生利用透明杯种下种子以后,待种子发芽应该将其移入花盆中。移栽阶段,植物的根处于土壤之内,取出较为困难。根据这一现象,让学生思考,推测“植物根可固定土壤”。部分学生可能提出非合理性假设,老师切勿立即否定学生,而是需要带领学生走进探究过程,验证假设的真伪,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这样才能使其以高涨的热情参与探究活动,产生学习兴趣。

(三)制订实验计划

实验计划为小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的引领,因此,制订计划为探究学习的关键。比如,在探究“根的作用”实验之前,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可将探究实验的运用方法说出,经小组讨论后,梳理探究思路。在学生讨论阶段,老师提出问题:“如何确认水被植物吸收?”“如何证明水分变少了?”指导学生参与实验计划的讨论,并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加以分析。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老师适当做出补充,保持科学课堂的活跃氛围。待实验思路确认以后,学生可以将其整理成书面的形式,制作方案卡,其中包括需明确探究的问题、假设的内容、需要的材料、实验步骤、现象以及结论等相关内容。

(四)收集活动证据

证据收集阶段,部分学生可能不了解收集方法,此时需要老师指导,要求学生结合探究主题进行收集。比如,“植物生长变化”内容探究阶段,种子萌发阶段,根系长速较快,需要学生每天对根系长度进行记录。植株高度长速慢,一周记录一次即可。需要注意,记录植物发芽、开花等关键时间点。记录形式不唯一,可利用统计表、观察日记、拍照、画图等多种方式进行。

(五)处理实验信息

实验信息处理,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图表方式处理原始材料。比如,“茎越长越高”数据内容的处理,要求学生摘取凤仙花生长记录,圈出和茎生长相关的描述,细致区分,选择一组数据,对于茎生长趋势进行区分,利用表格呈现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信息。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还可利用关键词描述表格,做到一目了然地呈现信息。

(六)总结实验结论

探究式教学,学生在总结结论期间可能存在问题。此时,需要老师透过表象,引领学生思考实验现象,总结结论。比如,在“根的作用”探究阶段,学生发现,试管内水液面降低,但这并非实验结论。此时可在老师的引领下,思考:“油存在水面上,试管口处于密封状态,所以水分不会向空气当中蒸发,那么水会去哪儿呢?”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经过思考,总结出“水被植物根所吸收”,从而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植物根系能够吸收水分。”

总之,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解读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合理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设置探究任务。在学生探究阶段,给予其指导,让探究过程顺利完成,辅助学生完成科学知识的建构,形成科学探究态度,提高其人文素养,让素质教育能够有效落实。

猜你喜欢

植物生长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碗莲生长记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