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

2021-01-10段立彬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6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劳动教育思政教育

段立彬

摘要:作为党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劳动教育是高校德智体美劳融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现实需要。高校要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引导学生尊重和崇尚劳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领悟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道理,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养成劳动素养,在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个人价值。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政教育;融合发展;

引言

2020年11月24日,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此次讲话强调了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其实施主体和侧重点。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将劳动教育纳入其中,厘清思政课和劳动教育的关系,认清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和困境,找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将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起来。

一、劳动教育的当代价值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劳动创造一切,包括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在劳动的帮助下,人类摆脱了自然的束缚,达到人类发展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明确了劳动决定人类产生、劳动价值论以及劳动教育能明辨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等观点。首先,就人的产生问题而言,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均有着自己的理解,彼此之间一直存在较大分歧。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劳动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获得心理和情感发展的关键因素。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是和人们的物质活动、交往以及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对人及其思想来源的理解,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态度。其次,劳动价值论的确立,决定了不同制度属性的对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在世间最大的成就和贡献,其前提在于承认劳动在人类生产及交往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和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刻揭示。

二、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作为人类的基本能力之一,劳动能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高校德智体美劳融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现实需要。国家相关文件指出,学校要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高校教育的全过程。此外,教育部相关指导纲要指出,劳动教育是党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发展新时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进行认真落实,将劳动教育导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高校教育的全过程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强调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奉献社会的时代精神,促进学生劳动情感的形成。在德育视角下,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具有健体和启智等作用,大学生通过劳动实践能够感悟世界,不仅能够拓展视野,激发求知欲,也能从中积累相关知识,提高自身智育水平。此外,学生能通过体力劳动强健体魄,也能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既有利于身心健康,又能在实践过程中体验自然美,收获劳动的愉悦,还能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成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三、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途径探讨

(一)以思政课为载体落实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不能完全依附于某一具体课程,而是渗透于教育各环节中。这就需要发挥思政课的载体作用,深入挖掘各学科中的劳动元素,实现劳动育人的目的。在基础课中,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和劳动教育元素,融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较好的劳动习惯,在社会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劳动实践中,不断拓宽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传播渠道,努力将价值观的引导植入基础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实现知识传播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专业课中,需兼顾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做好劳动和思政教育的对接提炼专业知识中本身存在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培育劳动精神,帮助学生形成锲而不舍、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观,将劳动和思政教育渗透到专业学科中,突出劳动责任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标。实训类课程本来就是和劳动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含有丰富的劳动和思政教育资源,在价值观、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学校应把握教育契机,充分利用实训类课程这一载体,为学生创造劳动实践机会,并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体验劳动的过程中,培养知行统一、品德高尚、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

高校应强化劳动教育工作,将劳动理念融入校园建设,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氛围。延伸劳动课堂,围绕劳动精神设立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中,使劳动教育不再成为其他“四育”的陪衬。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和学生较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和积累,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弱,这将导致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知识转化效果不好,创新意识和能力薄弱,不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人才。高校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把握劳动教育的价值,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课程,通过推动劳动必修课的实施,帮助学生重塑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对劳动的崇高敬畏之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塑造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提升劳动教育的专业性

为了提升劳动教育的专业性,高校需开设劳动教育课程。首先,课程内容包括劳动通识理论。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本质,掌握劳动作为人类活动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其次,课程内容要与专业教育结合在一起。目的是让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明确专业劳动需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情感态度,为学生从学校过渡到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最后,劳动教育课程应与德育教育相融合。通过劳动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不畏艰难、乐于助人、团结友善的优良传统美德。

(四)使教师明确并落实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

教师落实教学目标,要坚持灌输教育和养成教育统一的教学原则,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高校开展理论课程,使学生领会劳动教育的核心意蕴,真正对劳动产生认同感,养成真正热爱并参与到劳动中的好习惯。高校开展实践课程,例如,学生可以参与学校勤工俭学、志愿服务和专业见习等,都是将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起来的典型举措。教师落实教学目标,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劳动课程的开展,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教师落实教学目标,要坚持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不断改进教學方法,增强课程的学理性和针对性,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感,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结束语

为强化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高校首先应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高校应重视劳动教育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即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塑造学生的明道和师道精神,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并凝练求是求真的品质,锤炼学生勇于进取的品格并促使其在现实中顽强拼搏。

参考文献

[1]王琳.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0-19(008).

[2]尹丁鹏.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0.

[3]蔡亚楠.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20.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劳动教育思政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