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313”课堂教学模式践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021-01-10刘瑞华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疑点美的素养

刘瑞华

摘要:“313”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一种模式,更是一种教学规律。不仅能促进教师科学地制定、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也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也能落实高中语文学科素养。较之传统教学方式,“313”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视学情研究,以疑点反馈和合作互动的形式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好地连接学与教。

关键词:“313课堂教学模式”;《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

1、313课堂教学模式:

“1”指教学目标;

第一个“3”指研究学情、研究课标、研究教材;

第二个“3”指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合作互动、课后检测落实。

2、文本特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篇幅短小,语言简练而意味深长,梁实秋撷取梁任公的几个演讲片段,剪辑成文,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散文。

单元教学要求“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一、疑点反馈:

1、梁任公在《箜篌引》的朗诵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如何理解?

2、梁任公讲到《桃花扇》时为何“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3、如何理解“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二、合作互动:

1、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明确需要查找的资料。

2、小组结合资料,透过细节描写,揣摩梁任公的言行、心理和情感,解决疑点。

3、通过表演,形象地展示梁任公演讲时的言行、心理、情怀,深入理解,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三、检测落实:

运用第二人称,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表达学习后对“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当堂展示,交流学习。

四、收获与反思:

我最欣慰的是学习结束后,学生脸上由衷的喜悦、满足与骄傲。我想这就叫做语文学习成就感。这一点成就感,对于高中学生,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都难能可贵。更进一步讲,这种成就感就是语文学科素养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1、课前自主学习,疑点反馈。这种更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模式改变了“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模式,更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2、疑点的提出源自学生作者对精彩生动、意味深长的语言揣摩。这种揣摩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功,为结果的生成——为质疑和深刻地理解“热心肠”的含义,丰富、深化学生对梁启超的认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3、解决疑点不能简单地转变为“学生问——教师答”,还应该继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查找资料,其次查找的过程需要学生筛选、整合信息,不能简单的“拿來”,然后制作PPT,最后展示、交流。这个过程丰富了背景,加强了合作,挖掘了文化,锻炼了能力,提升了思维。——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4、学生的表演投入而精彩,学生自己变成了美的鉴赏者与再创造者。——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5、课后检测通过片段写作,锻炼了写作能力,进一步感受了梁任公先生的独特魅力,也是自觉完成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31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解放教师思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全面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落实语文学科素养,确实是一种值得好好研究与运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里还想谈谈对“审美与创造素养”的一点感受。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泛美”和“乏美”的问题都非常突出。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得到体现,又怎样和语文学习本身发生共生关系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当前语文教学中“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1、重视分析,缺少感受。

审美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感受。可当前的语文教学仍然热衷于分析,热衷分析必然轻视感受。学生很少有充分的时间感受文本,甚至常常是连好好读一遍文本的时间都不能保证,更缺少对具体作品、具体内容、具体语言的体验。功利化的做法与审美的内需,折磨着教的人,也折磨着学的人。

2、重视结论,过程无趣。

高中语文课堂现在“不好玩”,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教学过程结论化、程式化,基本仍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缺少丰富具体的学习活动,过程单调枯燥,面目可憎。学生觉得无趣,教师也觉得无趣,上课的教师无趣,听课的教师也无趣。

3、重视炫技,缺少“审美”。

不少语文课,用漂亮的PPT或者煽情震撼的视频、音频营造气氛,渲染“美”的效果。看上去很注重美的熏陶,可细细一看却并不是语文的“美”,而是教师在炫耀自己的多媒体技术,而基于语言文字的语文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却并多,审美欣赏和审美评价的活动也偏少,当然更缺少审美创造。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达成这一目标呢?我的思考和做法是:

1. 践行正确的学生观,真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2. 做好疑点反馈,把研究学情当做备课的关键起点。

3. 教师要敢于放手、学会放手。

4. 丰富课堂教学生成的方式:朗读、表演、演讲等。

5. 组织敞开式的再现活动,构建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价体系。

6. 语文学科必须以语言文字的感受和品味为逻辑起点,在丰富的审美体验中培养审美感悟能力。

7. 也要重视对文学作品形式美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的表达与创造,前提是美的发生。美的发生也有一个过程。它有发生的由头和契机,有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体现在教学中的审美素养的培养尤其如此。但因为这个过程非常隐秘和短暂,所以我们常常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感觉”,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瞬间”,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事件,更忽略了它的过程性和可见性。而忽略了它的过程性和可见性,就难以体现为教学行为。因此,要培育学生审美表达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教师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发现美并催生美。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研究[J].侯晓霞.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20(14)

[2]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分析[J].周晓琳.东方藏品.2018(07)

猜你喜欢

疑点美的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现场的疑点
打破平衡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美的校 美的人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疑点
廉租房待遇合规性计算机审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