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垃圾分类与行政动员研究
2021-01-10李怡阳
摘要:作者根据通过对天津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到的垃圾分类宣传情况,发现很多居民虽然接受了垃圾分类的政策宣传,但对垃圾分类的参与意愿并没有被充分激发,居民对垃圾分类活动的参与度与居民的参与意愿也具有一定差距。天津市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和参与度还有很大的激励空间。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响应的改进意见和办法。
关键词:垃圾分类;行政动员;问卷调查
1.背景
垃圾分类活动首先在西方展开。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城市化脚步日益加快,城市中的人口逐渐增多,美国的主要城市的政府认识到有必要对城市日常生活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和污水进行管理。[1]由此地方政府代替居民承担起了处理生活垃圾的责任。随着科技的发展,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卫生填埋、焚烧等方式开始逐渐成为主流。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及其环节愈发成熟,垃圾分类工作也从单一的处理环节逐步发展到综合处理的全流程工作。[2]
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也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并在北京和上海等主要城市进行了试点工作。虽然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实验,但垃圾分类活动依旧没有大范围的推广开来。垃圾分类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研究对象,垃圾分类的初始环节——居民的垃圾分类,是影响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得重要因素。
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即公共资源的权威分配者,对于公众的行为能够起到充分的引导作用。行政动员不仅指对政府体制内部人员的动员,也指对社会公众的动员。[3]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发挥社会公众的力量早已成为势在必行。
2.天津市垃圾分類问卷调查情况
基于此,作者对天津垃圾分类状况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天津市常住居民(居住一年以上为常住居民),对天津市居民垃圾分类的意愿、参与情况等进行了调查。一共发放4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64份。
2.1数据分析
2.1.1基础不稳定
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绝大多数公民都接受过垃圾分类的宣传,但仍有一小部分公民没有接受过垃圾分类的宣传。鉴于垃圾分类需要全民参与才能起到规模效应发挥作用,这一小部分公民没有接受垃圾分类宣传的现象仍然对垃圾分类活动推广有着一定影响。
2.1.2参与意愿与参与程度的差距
有76.65%的公众对垃圾分类持“非常愿意”与“愿意”态度。但在对参与度的调查中,参与过垃圾分类活动的公众只有54.12%。较高的参与意愿与参与度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公众的参与意愿并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
2.1.3垃圾分类意识不够充分
根据调查,有23.34%的公众对垃圾分类持比较消极的态度,45.88%的公众未参加过垃圾分类活动。由此可见,垃圾分类的宣传并没有充分激发公众的垃圾分类意识。
2.1.4居民的意愿和行为受到周围人的态度影响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对于垃圾分类持积极态度的公民或者参加过垃圾分类活动的公民,与认为周围人对于垃圾分类有较高热情的公民有较高的重合度。这一结果,表明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和行为会受到氛围的影响。
2.2总结
根据调查结果,作者认为应该以政府主导进行行政动员,充分挖掘居民的积极性和行动力,让垃圾分类不仅是口头上的全民参与,真正变成落实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全民参与。
3.对策
3.1更加全方位进行宣传,全年龄段的普及
全年龄的普及就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对于媒体的偏好,有的放矢的进行宣传。
对于中老年群体而言,传统媒体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平面媒体和电视、广播等方式相较于网络视频而言,依旧在中老年的闲暇时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可以借助上述媒体和方式潜移默化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
对于年轻群体而言,网络媒体早已嵌入了他们的生活,通过在网络媒体上借助名人效应来扩大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引发年轻群体的模仿,并通过大量的投放形成规模效应,让年轻人踊跃参与进来。
对于少年儿童,可以通过日常的学校活动,让垃圾分类的知识被孩子们熟记,让垃圾分类的行为成为孩子们的常态,通过表彰这方面的优秀团体、优秀个体让孩子们积极参与进来。
3.2加强软硬设施建设,方便公众参与
要想公众对垃圾分类持有积极态度并积极参与进来,必须在软硬件设施上满足公众的需求。
硬件设施上,按照居民的居住分布情况和日常垃圾的排出量来设置垃圾分类设施的数量和位置,并为每一户提供垃圾分类知识手册和专用垃圾袋,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对于垃圾分类设施的设计,应更科技化和人性化,例如扫码即开等方式,让投放时更加节约卫生。软件设施上,不仅要运用起公众号平台,更应推广使用统一的APP软件。网络平台的建设,应建立在对居民日常产生的垃圾种类以及数量的是数据分析上。虽然名称不同但种类一致,居民就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查询和分类。
3.3加强规则建设,保护公民的参与热情
当居民满腔热情的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时,周围人对垃圾分类的漠视或者对垃圾分类规则的违反,会让收到伤害;在周围人都对垃圾分类持积极态度并积极参与时,居民的情感也会被带动起来。通过加强规则的建设和维护来营造良好的垃圾分类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硬性的规则,即来自政府的严格分明的监督与赏罚制度作为基础;加强软性规则的建设,即“人情社会”中的面子工程与群众监督也十分重要。对于氛围的营造与维护二者缺一不可。
文献综述
[1]托夫勒,步茗.《第三次浪潮》[J].现代情报,1984(5):35-36.
[2]Haight,Murray E. 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Making Decisions in the Face of Uncertainty.[J].1991
[3] LIU Y. Maoist Discourse and the Mobilization of Emotions in Revolutionary China[J]. Modern China,2010,36(3):329- 362.
作者简介
李怡阳,女,汉,河北沧州,1996.1.30 ,硕士研究生在读,天津师范大学,300000,研究方向:公共管理。